
民国大学往事: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在那几天经历了什么?
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中国的军队好几十万,恭恭敬敬地让出了沈阳城。——《九一八小调》1931年9月18日晚上,日本关东军的一声炮响,让东北大学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所流亡大学。从此,东北大学师生背井离乡,流离燕市,转徙长安,
2023-05-31 00:15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译意】有一个混然而成的东西,在天
2023-05-31 00:15

唐君毅:三十岁之前,三十岁以后
文 | 唐君毅我时常说,年轻的时候,好些观念是从性格里面出来的。这里面有很多真经验,真经验是思想学问的背景。有时候,你的思想学问未必与你的真经验配合,但思想学问的发展,弯来弯去的发展了,最后还是要与你的真经验配合。我后来的许多思想,可以说是环绕自己的真经验
2023-05-31 00:15

我们要走过多少路,才能抵达内心?
要走过多少路,才能抵达内心“头四天阴雨绵绵,几乎看不出自己身处何方。雨停后,我看清在我小屋前的草坪和附属房屋之外,是一片片田野。田野四周立着光秃秃的树。伴着微光,远方有隐隐闪动的小河……”文章一开始就让我思绪万千。我想起了某次走在乡村的砂石路上的那个静谧下
2023-05-31 00:15

曾国藩:人应敬畏天命
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中的核心观念。三才者,天地人。看起来,天与人是平等的。然而,中国古代经典中无不表现出人对天的敬畏。所谓“天”,范围不只是自然而已。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思考,不管是人合于天,还是天人合一,都基于“天命”的思考。“命”、“天命”是中国
2023-05-31 00:15

胡适:中国饮食的精髓与乐趣
(正在写作的杨步伟)文 | 胡适很久以前,孔子评论说:“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考虑到孔子还曾宣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那么这一评论就更值得玩味了。中国饮食的精髓在于一种传统的坚持:即便是最普通又廉价的鱼虾蔬菜也要有味道或风味。饮
2023-05-31 00:15

曾国藩:在修养的功夫上,应做到这四点
曾国藩的《君子慎独论》作者陈来起承转合,“合”是讲曾国藩。曾国藩写了篇文章叫《君子慎独论》。里面曾国藩的四句话可以记住。第一个叫“慎独则心泰”。他的家书里面有时候说“慎独则心安”,这是他多年总结的,就是古人的功夫,他觉得是最有效果的。第二个叫“主敬则身强”
2023-05-31 00:15

刘梦溪:胡适和梁启超的“国学书目”
刘梦溪 教授国学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可以说是一种流行。许多与国学有关的比较大的事件,都发生在二十年代。两位当时最著名的文化闻人各自开列一份自己认可的国学书目,并因此引出一番争论。两位当事人的身份影响不比寻常。一位是大名鼎鼎的胡适,一位是鼎鼎大名的梁启超。他
2023-05-31 00:15

钱理群:用最自由的方式享受学习
钱理群 (教授)做学生做了这么多年,你是否想过一个有趣的问题:从小学到大学,你有没有上过让你终生难忘的一堂课?如果没有那么一堂课让你动心的话,你这么多年的学生生涯算是白过了。在中国教育史上,有三堂“绝”课,或许我们能从中体味到大学课堂的乐趣和人生应有的目标
2023-05-31 00:15

刘瑜:道理的意义在于它在多大程度上回应现实中的真问题
贵族范儿文/刘瑜时不时和朋友讨论,为什么很多颇有学识的人,甚至有欧美留学经历的人,那么敌视自由民主制呢?不少朋友断言:利益呗,哪有什么真诚的观念,不过是逐利而动而已。 我倒不这么看。我向来不愿假定与我观念不同的人道德水准在我之下,总觉得这个解释过于轻松—
2023-05-31 00:15

王汎森:为什么要阅读经典
多年前,几位关心高中生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育的朋友,发起了一个演讲会,请人来讲中西经典,我也应邀作了演说。在那次演讲中,我首先提到林肯。林肯正式的教育背景很浅,可是他的文章和演讲却极为动人,我个人认为他主要的精神及思想资源是不断地精读包括《圣经》在内的经典。
2023-05-31 00:15

人生,归根结底就是一场自我探索的旅程
大多数人,想到了,却做不到。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有梦想,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梦想却渐渐荒废,最后只存在于梦里。而那些实现理想的人,未必比你我聪明,也未必比你我勤勉,但他们却往往有着比你我更强的自控力和执行力。你说想要发展兴趣,别人早就在闲时写字绘画;你说想要
2023-05-31 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