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马伯庸先生,曾写过这样一段话。
一个家族的传承,就像是一件上好的古董。
它历经许多人的呵护与打磨,在漫长时光中悄无声息地积淀,慢慢的,这传承也如同古玩一样,会裹着一层幽邃圆熟的包浆,沉静温润,散发着古老的气息。
古董有形,传承无质,它看不见,摸不到,却渗到家族每一个后代的骨血中,成为家族成员之间的精神纽带,甚至成为他们的性格乃至命运的一部分。
家教和门风,是中华文化的缩影,更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
纵观古今中外,家教与门风,给予后代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 01 -
格局,是最好的风水
所谓格局,就是一个人的眼界、胸襟、胆识等心理要素的内在布局。
孟子有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有一个故事:
一个家长带着孩子去饭店吃饭,在门口遇到一个乞丐。
大多数的父母可能趁机教育对孩子说:“你要好好学习,不然以后只能和他们一样,没有工作以乞讨为生了。”
但是这个家长却语重心长地说:你一定要好好学习,以后让这样的人都有工作,不用落魄至此。”
卡耐基说:“零度格局的人从众,一度格局的人看到自己,二度格局的人看到世界,三度格局的人改变世界。”
人生的格局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真正制约着一个人能走多长的路。人生所有的行为都会受到这格局的制约。
- 02 -
独立,是最好的成长
有一部正能量满满的公益短片,一位没上过学的妈妈,却教会了女儿受用一生的事情。
一对母女以贩卖现切水果为生,妈妈没上过学,所以也教育不了孩子什么道理,唯一能教的,就是在生活里学习和实践。有天放学,小女孩回到自家水果摊前时,羡慕地看着吃着冰激淋的同学。她妈妈看在眼里,低头看到碗里几个硬币后深感无奈。
等到晚上的时候,妈妈做了菠萝冰激凌,女儿觉得好吃,就建议卖出去赚钱,而妈妈鼓励女儿去街上卖菠萝冰激淋,但是因为女儿没有经验,所以一个也没有卖出去。
妈妈跟女儿说:你去菜市场看看,看看别人是怎么卖东西的,女儿看到商家小贩卖力的吆喝,说出价格等等之后,就回家做了价格表,去街上卖力的吆喝,终于卖出去了,而且越来越好。
让孩子独立自强,而非溺爱,这才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在家里,要从小就把孩子当作独立的社会人来养育。这样培育出来的孩子,走上社会变能够成为独立的社会人,并具有“后生可畏”的劲头。
- 03 -
宽容,是最好的修养
古人有云:“攻人之过勿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勿过高,要令其可从。”
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里散步,突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人违犯寺规越墙出去溜达了。老禅师也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
少顷,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
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父。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
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父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我们可以想像听到老禅师此话后,他的徒弟的心情,在这种宽容的无声的教育中,徒弟不是被他的错误惩罚了,而是被教育了。
宽容的力量是惊人的。宽容是一种大度,一种豁达,也是一种谅解,一种尊重,更是一种修养和激励。
- 04 -
读书,是最好的习惯
1937年日军侵华,林徽因先生一家沦为战争难民,在炮火中离开北平,辗转多地,开始了长达九年的流亡生活。
那时儿子五岁,女儿八岁。
在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的逃亡生活中,先生仍然不忘给孩子们进行文学熏陶。
饭都吃不饱,先生还坚持每天教孩子们读诵古文,没有书读的时候,就读自己以前的旧诗文。后来她卧病在床的时候,还要让孩子们去读《米开朗琪罗传》。
孩子们读不懂,先生忍着病痛,给孩子们朗诵,还详细动情地给孩子们解释。
久而久之,先生培养了孩子们从小喜欢阅读的好习惯,即使是战火也没有耽误太多孩子们的教育。
喜欢阅读的人,可以从书中汲取无穷的知识,进行自我教育。每个阅读的一天,都是进步的一天。
读书,不仅仅是一个人进步的阶梯,更是一个家族走向兴盛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