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与哲学有什么关系呢?这个问题实在太难了,因为历史上大部分哲学家都没有恋爱过,没有真正体验过爱情的滋味,比如黑格尔、康德、叔本华、尼采、克尔凯郭尔等,他们对人生这种欢乐的事情往往抱以严肃的态度对待,以至于把女人都吓跑了,但是恋爱或爱情却是哲学家思考的一个重要话题,因为他们认识到爱情在人生中的巨大作用。
所有的人都会谈论爱情,但是真正能把爱情弄清楚的,几乎无人。哲学家对此也无可奈何,因为爱情总的来说,就像天气,你无法准确、详细的定义描述,它应该是这世界上最复杂的情感。比如,有的男孩见到女孩子就会脸红,他自己不想脸红,因为那样在众人中会显得很没面子,但是他却无法控制自己的这种感情,这是一种生理本能反应。而有的男孩看上去很弱,但是到了女孩面前,却表现得很强大,几乎无人能挡,无所畏惧。这真是一种人世间最奇特的现象。
其实关于爱情,红楼梦真正道出了一定的实情,无论在生活层面或哲学层面,它都不失为一部了解爱情真相的奇书。曹雪芹通过作品告诉我们,爱情在哲学中既是经验的东西(人们可以通过日常感觉感受到),同时又是超验的东西(爱情超越了很多事物,它本身几乎是永恒的,人类无法做到全部认识)。
进入爱情后,我们有时并不知道那就是爱情,等我们反应过来,爱情其实已经像风一样飘走了,这就是爱情的奇特和无法把握之处。在巨大而庞杂的生活面前,爱情从来不是理论,更不是艰深晦涩的哲学命题。但是哲学却不得不关注爱情,因为它是我们人类无法回避的一个课题。
人类最微妙最伟大的情感首推爱情,亲情和友情也很伟大,但是似乎都无法和爱情相比。古代的爱情观使得古人服从于亲情的伦理,把爱情融化在亲情里面,夫妻相爱到最后成了亲人,互称老伴,谁也离不开谁,恩爱成了没有血缘关系的亲情。哲学界中,就连黑格尔都主张先结婚后恋爱,康德据说对爱情很有一套自己的方法,由于睿智的头脑,把公爵夫人都给“俘虏”了。而尼采在面对爱情时仅仅留下了那句话“你要去女人那里吗?别忘了带上你的鞭子”。他对待女人的态度如此极端,如果有女人爱他,那就太不正常了。
哲学对爱情是一种促进,也可能是一种阻碍
人类与动物的区别是人有精神,会思考,懂语言,发掘出了自身的灵性和理性,而爱情更增加了这一点。在哲学诗画看来,爱情是美学,不是道德或伦理或逻辑推理。爱人之间没有对错,只有爱与不爱,只有愿与不愿。爱情表现为对异性身体和人格的爱慕,即男性看女性,美丽、端庄、温柔、动人;女性看男性,阳刚、慷慨、勇猛。男人和女人因为缺少对方身上的特点,所以互相吸引,互补爱慕,最后合二为一。
你没恋爱过就不懂爱情,这句话是对的。爱情不是科学逻辑或理性分析,而是人格的感召力,是精神和心灵的互相对照。就像蜜蜂生下来就会采蜜、小海龟一出生就知道往海的方向爬一样自然,但爱情却又如此神秘,让人永远琢磨不透。
在理论和思考中是无法读懂爱情的,所以,了解爱情的最好方式就是恋爱,体验爱情本身。当我们成年后,必须经历人生中最伟大的学校——love!
但是哲学和学哲学之人在面对爱情时,往往会出现“两极现象”——一种是对爱情不做解释,却获得了美好的爱情。另一种是对爱情看的很透,解释或阐述的很清晰很哲理,但是却因此失去爱情,留下的只有对爱情的痛和恨,以及不解。
在前者中,哲学对爱情是一种促进和帮扶;而后者却是一种阻碍和抑制,很多哲学家的爱情结果、爱情感言都趋向了这种。如何处理好哲学与爱情之间的关系,取决于你对二者的深刻理解。
用哲学之心恋爱,在恋爱中认识你自己
现代哲学家说,爱情是座伟大的学校。刚刚恋爱的人,觉得什么都是好的,整个世界都是阳光明媚的,愿意为他或她付出一切,甚至生命。爱情为什么如此神秘,拥有如此伟大的力量?当今的哲学家正在探讨和研究这个课题,结果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还不好说。
任何一个时代只要有少男少女的地方就有爱情。在哲人那里,爱情有时被看做是一种心灵的创造力,他们认为,真正的爱,是两个心灵共同的创造(柏拉图式恋爱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在艺术家那里,爱情更被看做是创作的源泉,很多艺术家(音乐家、画家、诗人、作家等)都凭借爱情成就了自我非凡的作品。
当艺术家热恋或失恋时,伟大的创造就开始了 。比如《幻想交响曲》因为失恋而创作,贝多芬一路写下来,使得自己终生未婚;勃拉姆斯,在恋人克拉拉的墓前拉了一首小提琴曲,就成为不朽的名作;柴可夫斯基与他所爱之人的精神恋爱直接促成了很多伟大的作品……等等,这些都是爱情激发创造的明证。
哲学之心是纯粹的,用哲学之心去恋爱,体验爱情,最能激发你对爱情的深刻感知,也最能激发你的创造力。就像最近热播的电影《芳华》中的那句话一样“一个始终以纯粹之心善待爱情的人,也最能识得爱情,最能珍视爱情”。无可置疑,爱情中有痛苦,但是如果能把这种痛苦转化为一种哲思,一种对生命以及宇宙的大爱关照、全景视野,那么这种痛苦必将是值得的,令我们倍感珍惜的。这正是哲学对我们情感的润化和感召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