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致力于推广文学传播文化的在线平台,帮助大伙重视阅读和文学创作,传递文学力量,推动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 《 普读 • PooDu 》

张文宏为何能成为疫情期间全国人的精神安慰

Why Zhang Wenhong Can Become The Spiritual Comfort Of The People Of The Whole Country During The Epidemic

2023-05-31 10:51
张文宏为何能成为疫情期间全国人的精神安慰
  • 张文宏接受记者专访。唐小丽 摄

谁能想到,一个温州人成了上海人的代表。

“张文宏代表了我喜欢的那类上海人,尤其是有点书卷气或者工匠气的上海人。善良精明可爱。”

“张文宏医生就是典型的上海价值观,当官么没兴趣,把自己的事情做做好,把股票炒炒好,把房子买买好,钻研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日子舒舒服服,自由自在,不是蛮好么。”

网友们如是说。

张文宏,男,浙江温州人。1987年张文宏考入上海医科大学医学系医学专业;从上海医科大学毕业后进入华山医院感染科,现任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

复旦大学教授侯杨方评价道:“张文宏不仅是中国最强传染专业最强的主任,更是疫情时期全国人的精神安慰。”

温州人张文宏能不能代表上海?太能了。恰因为他是“外地”来的上海人,张文宏更有资格为上海价值观代言。

张文宏为何能成为疫情期间全国人的精神安慰

《新上海滩》剧照

百川归海

1917年,后来的北大校长蒋梦麟从美国回到家乡浙江余姚蒋村,看到“许多人已经到上海谋生去了,上海自工商业发展以后,已经可以容纳不少人。”村里的老人告诉他:“很多男孩子跑到上海工厂或机械公司当学徒,他们就了新行业,赚钱比以前多,现在村里种田的人很缺乏。”

跑去上海的不只是男孩子。1927年的《时报》记载:“上海近年以来人口日增,所需佣工亦日多,苏、松、常、镇、扬各地乡妇赴沪就佣者,岁不知几千百人。”

自1843开埠以后,上海就成了一块巨大而充满魔力的磁铁,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外地移民。

“上海真是一个万花筒……只要是人,这里无不应有尽有”。据学者统计,从1843年到1949年,上海的总人口增长约9倍,净增长500万人。这种增速“在世界城市人口史上亦罕见。”

有意思的是,上海一百多年前就出现了高房价的现象,而当时的人就进行了颇具慧眼的分析。“沪上开销之大,当以房钱为首屈一指矣,而四方之人犹源源而来者,以上海所谋之事多也。”“盖所出虽巨,而所得尚不止于此也。”

无论从规模上还是贡献上,上海的“外地人”都远远压倒土著,所谓“客籍压倒土著”。

当年有一首词:“他方客弱主人强,独有申江让旅商,各操土音无敢侮,若能西语任徜徉”。到了今天,“各操土音无敢侮”已不可得,“若能西语任徜徉”似乎依旧。

海纳百川一向是上海这座城市最大的魅力之源。如果非要总结一个“上海价值观”出来,包容当居其首。“外来”的张文宏与那些只有给外地人取绰号的本事的土著,谁更能代表上海,不是一目了然吗?

张文宏为何能成为疫情期间全国人的精神安慰

《伪装者》剧照

职业精神

张文宏“一战成名”是因为那句“党员先上”“不能欺负听话的人”。在思想觉悟上,张医生绝对是过硬的。但是他后来之所以能够持续赢得人们的喜爱,主要还是他身上的专业气质。无论说国内还是说国外,他都是有一说一,不喊口号不迎合情绪。

这股有条不紊、不卑不亢的“专业味”是典型的中产阶级做派,十分契合上海这座城市给人的印象。你可以说上海人“傲慢”“有优越感”,但绝不能说上海人“粗糙”。不论日常的市政管理还是这次的抗疫,上海给人的感觉都是“稳”。

上海人的规则意识、契约精神都是有渊源的。“外商一般认为,……与上海人谈判固然比较困难,但与上海签订的合同符合规范,细节考虑周到,执行中少有麻烦,因而成功率高。”

从更远来看,上海是中国第一座大批量培育出中产阶级的城市。据统计,到1930年代,上海已经有了20万各业职员,分布在商业、金融、交通运输、教育、新闻、行政机关等系统。中产阶级的批量涌现不仅造就了新的消费潮流,所谓“小资”者是也,而且培育出尊重知识、保守职业精神的城市氛围。

虽说“旧上海”后来经历了一次又一次风暴的涤荡,但一些深层的东西是留下了的,而且遇到合适的阳光雨露又重新活泛起来。

这次疫情让专业素养的重要性大大凸显出来。因为病毒不在乎别的,只会被科学击败。人们愿意听张文宏说话,是因为他的话只为专业负责,没有别的意图。专业的才是大众需要的。

张文宏为何能成为疫情期间全国人的精神安慰

《罗曼蒂克消亡史》剧照

温文尔雅

张文宏的温文尔雅是有目共睹的。而在近代,上海人给外国人的印象正是“温文尔雅”,而且这一印象是与广东人进行对比呈现的:

“上海人和广东人,不但口语像两种欧洲语言那样地各不相同,而且天生的特征也是那样的各不相同的。广东人好勇斗狠,上海人温文尔雅;南方人是过激派,吴人是稳健派。”

上海这座城市的温和,最鲜明地体现在特殊历史时期。在1966-1976之间,和全国许多地方相比,尤其是和北京相比,“上海是相对比较平稳和温和的。除了一个短暂的混乱时期,上海基本上没有发生影响全市生产生活的大规模武斗……在1966年8月最混乱的时期,也没有出现社会秩序的全面失控”。(杨东平:《城市季风:北京和上海的精神》)

上海显然具备一种消解暴力的力量。杨东平认为,这股力量来自上海独特的都市文化。而学者周武则进一步解读说,这种力量有两个源头,一个是江南文化,一个是欧美文化。上海脱胎于江南,而江南地区因为工商业繁荣,很早就出现了发达的市场意识。市场有驱逐戾气的功用,现在也不难发现,在经济发达的区域生活,糟心事会更少。而欧美文化则给予上海人开放的视野,也向上海人传递了规则意识、权利意识。

最后奉上张文宏的“炒股秘笈”:

“我非常明确告诉你,欧洲什么时候到了高峰,美国什么时候到了高峰,就是我们开始吃定心丸的时候了,这个时候我可能会考虑买一点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