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致力于推广文学传播文化的在线平台,帮助大伙重视阅读和文学创作,传递文学力量,推动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 《 普读 • PooDu 》

谁会把年轻人的痛苦当回事儿?

Who Takes The Pain Of Young People Seriously?

2023-05-31 14:11

1912年,鲁迅31岁。做了两年多中学老师后,他终于当上了临时政府的教育佥事,但这并不是一件多么让他开心的事情。十年后,在《呐喊·自序》里,他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生活:

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许多年,我便寓在这屋里钞古碑……客中少有人来,古碑中也遇不到什么问题和主义,而我的生命却居然暗暗的消去了,这也就是我惟一的愿望。

谁会把年轻人的痛苦当回事儿?

后来的研究者们,把这一切的痛苦与寂寞,归结为一个先行者对于无力改变现实的悲愤。但我却觉得,在这个宏大而正确的理由背后,理应还有一些不应该被遗忘的情绪——脱离了青春时代,却远远还没有足够能力变成一个自给自足的成年人时,内心的苦闷与挣扎。

它们恒常存在于每一个时代的年轻人心中,仿佛行星公转,永恒环行。

小时候,我坚信只要长大了就能获得所有我想要的——比如熬夜的自由、比如选择的权利、比如不理会批评的勇气,比如把一只全家人都嫌弃的小猫拥入怀里。

但我现在觉得,长大并不会让我变好,甚至生活反而越变越糟。

我并没有打算用一篇毒鸡汤来贩卖焦虑与不安,因为长大并不会让你变好,的确是一个客观事实。

谁会把年轻人的痛苦当回事儿?

知乎里有一个很热门的问题:“为什么越长大就越难有发自内心的快乐”,在这个连“西瓜除了被吃还有什么生存意义”都会引来600多个人辩论争执的社区里,这个问题底下的2000多个回答,结论居然惊人的一致:

越长大,确实就越难有发自内心的快乐。

有位答主贴出了美国的心理学家做过的一个统计表,证明人在十几岁到二十几岁之间

谁会把年轻人的痛苦当回事儿?

幸福感确实是会断崖式地下跌。为了证明这个结论,他还引用了很多医学家的研究,从生理的角度上来解释为什么18-25岁的年轻人的幸福感,会下降的如此剧烈。

但其实,另一位答主引用的一句钱锺书先生的话,已经足够解释这个问题了:

你洗了一个澡,吃了一顿饭,觉得很开心,并非是澡洗的舒服,饭吃得饱,主要因为你心无挂碍”。

十几岁时挣扎过的内心困境,和终于面对真实生活时所遇到的心灵痛苦,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至少我直到大学毕业、第一次走进职场时,才算彻底感受到什么叫: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

谁会把年轻人的痛苦当回事儿?

我知道这是每个年轻人都会遭遇的困境,我也知道再过个十年、二十年,这些令我难过、崩溃、彻夜难眠的磨难或许只会变成喝酒聊天时一点佐餐的笑谈。

但现在,我还没有变成一个可以承担一切的中年人。所以我特别认同KnowYourself提过一个观点:“18-25岁,也许是一生中最困难的时候”。

比如之前有一个曾经刷爆了微博的短视频:在日本的某条地铁里,一个西装革履的年轻人,一边哽咽流泪,一边大口地吃着面包。

谁会把年轻人的痛苦当回事儿?

还有前段时间,那个因为逆行骑车被交警拦住而突然语无伦次、崩溃下跪、嚎啕大哭的杭州小伙儿。

谁会把年轻人的痛苦当回事儿?

但为什么非要让年轻人真的崩溃给社会看,人们才会发现:“啊,你原来这么难过?”

道理很简单,这段时期的内心痛苦,就像是这段时期的年龄一样,处于尴尬的夹板之间,少年人不懂,中年人不屑,老年人无所谓

假如你非常认真地向一个已经经历过很多世间风雨的中年人去倾诉你的痛苦时,你大几率会收获的回答。是:你还年轻,这些事情都能过去,不要怕,日子还长着呢。

的确,你刚刚毕业或者走上工作岗位没有多久,买房买车谈不上,迄今为止遭遇过的最大的打击可能就是面试失败了,或者在城郊的出租屋交易市场上被二房东转卖了一次。

结婚危机没可能,情感上的痛苦无外乎是出租屋爱情的悲欢离合,或者毕业前夕提着行李和自己的恋人一起走到火车站,一个人去这头,一个人去那头……

可痛就是痛啊,生活里已经有那么多的东西需要拼,难道痛苦也要分个高下?

相信我,你是忍不过去的,所有你曾见到过的成功忍过这一段时期的人,其实都是幸存者偏差。

内心的痛苦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自然消失,除非你真的经历了一些能够治愈它的事情,或者给你内心一个足够足够漫长的时间……

1999年,朴树26岁。专辑红遍全国,但他并没有做好准备,他只是单纯想唱自己喜欢的歌,面对媒体,他不知所措,眼神闪躲,词不达意,突如其来的名利打乱了他的生活轨迹,让他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

谁会把年轻人的痛苦当回事儿?

2000年,朴树27岁,春晚导演组找到朴树,希望他能够去和另外几位歌手表演一个联唱的节目,还要要求他假唱,朴树想都没想就拒绝了导演的要求。他对经纪人说,自己不爱过这样的生活,挣再多钱又有什么用呢?它并不能带给自己快乐。

但经纪人拦住了朴树,对他一通大骂:

你丫牛逼得不行了!所有人都在为你的这个事付出,你丫知道什么他妈的叫尊重吗?如果你不上春晚,公司的上上下下就是被你伤害了,你把我们所有的从业人员的路都给堵死了!

最终,朴树屈服了,如导演组要求登上了那年春晚的舞台,假唱、表演才艺,仿佛一个服从的木偶。

在那之后,朴树更红了,采访接连不断,每次出门都能遇到疯狂的粉丝,他开始陷入长期的焦虑与紧张,觉得自己失去了对音乐的热爱。

迷茫,无法停止工作与内心的对抗,害怕与人接触……最终,朴树就像一朵突然消隐的夏花一般消失在了人群里,这一次消失就几乎是20年。

当他再一次出现在舞台上,哽咽着唱起《送别》时,他已经44岁了。

谁会把年轻人的痛苦当回事儿?

人的一生,能有几个20年?

04

朴树的故事,其实像极了我们绝大多数人会做的选择:把一切问题交给时间,让时间给我们所有答案。

但这并不是一个正确的做法,从前的时光的很慢,车马也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但现在不是。

去年有个特别火的话题,华为的程序员,34岁就要被清退,有个人这样评论道:新员工大部分是应届生,一张白纸,有精力、有魄力、有时间…高层认为新员工实习一下,马上就可以接手,而且工作效率会更高。

把问题留给时间,很可能就代表着把一切都留给了时间,要知道,哪怕是最后一批90后,今年也20岁了。

其实,18-25岁的痛苦和内心挣扎,说白了,就是一切的不确定。使得你痛苦的不是发现自己一穷二白,也不是被各种没有想见到的成年生活打的措手不及,而是你以为你知道你是谁,你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但走进真正的人间,你才发现你所有的选择,都是不确定的。

仿佛是薛定谔的猫,在打开盒子之前,没有人知道你是生还是死。

谁会把年轻人的痛苦当回事儿?

但它也给了我们一个机会,一切都不确定,就意味着一切都没有被限制,只要你足够了解你的不确定性源自哪里,知道到底应该怎么去解决这些不确定,你完全可以根据你自己的意愿和条件,去追求所有自己想要而且能够追求的东西。

许多年后,当你回首往事时,你会发现这个可能是一生中最混乱、最痛苦的时期带给你的,是整个生命里最美好和有价值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