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0月5日,美国加州大学下令全校降半旗致哀,只为悼念一名自杀的中国人。
数月后,美国学界知名月刊《今日物理》特地为他刊登讣告,还破例放了一张黑白照片,以示重视。
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特意为他发唁电:奚乔是他那一代的领军物理学家之一,物理学失去了一颗明亮的新星。
痛失英才,学界震动。无数人为他扼腕叹息,无数人追索他自杀的真相。
17岁上北大,20岁进哈佛,32岁破格升任教授,却在34岁跳楼自杀,这是一名中国天才短暂而灿烂的一生。
时隔多年回溯往事,仍旧让人发出喟叹:冯奚乔究竟留下多少传奇?
冯奚乔家世良好,父亲是国家经济委员会的总工程师,母亲是解放军304医院的胸外科主任。
1960年,这个幸运的男孩降生在北京。
▲ 从左至右:弟弟冯一意、冯奚乔、母亲
2岁起,他跟随爷爷用水彩作画,在缤纷的颜料世界,家人不求他闻达,只愿他有丰富的成长环境。
7岁时,他爱上小提琴。父母花高价给他买了一把琴,价格之昂贵,令同学听了直艳羡。
甫一开始学琴,正赶上十年浩劫,琴谱极其难觅。为了支持奚乔的兴趣,妈妈和外公费尽周折借来别人的琴谱。
加班加点为他抄写,先亲手画五线谱,再把音符一个个小心誊挪上去,用最笨的办法给他寻来许多练习曲。
这其中沉甸甸的爱与呵护之心,使得小提琴成为冯奚乔人生中最重要的精神伴侣之一。
▲ 冯奚乔 在洛杉矶家里拉小提琴
在亲情的滋养下长大,冯奚乔自然不乏爱心。
小学时,班上有位同学的母亲生重病,他自愿帮助同学补习功课,还主动去探望病人。
回家后,他抱着母亲说:有一个健康的妈妈,我感到非常幸运了。
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北京震感明显,冯奚乔在睡梦被摇醒,深感不妙。
当他反应过来准备下楼时,又折回去叫醒熟睡的弟弟,哥俩死里逃生。
▲ 冯奚乔 全家福
到了楼下才发现,弟弟仅穿了一条内裤,他又冒着生命危险上楼取回衣服。彼时母亲在医疗队,父亲正在廊坊出差,家中并无大人。
16岁的冯奚乔展现出过人的勇气和担当,这件事也让弟弟冯一意对哥哥始终心存感激。
▲ 大学时的奚乔和爸爸、妈妈和弟弟(1980年于北京)
等到1977年恢复高考后,正值高二的冯奚乔在图书馆学得废寝忘食,最终以优异成绩被北大物理学录取。
当时教具稀缺,教材更不完整,很多老师都一边编写课本,一边拿复印件给学生上课。教电磁学的赵凯华老师深得学生拥戴。
大一期末考时,电磁学最后一道大题卡住不少学生,冯奚乔也哭丧着脸从考场走出。一看到赵凯华老师急得眼泪都快出来了,说话也吞吞吐吐。
“哎呀,赵老师,这个... 这个... 最后一道题... 怎么做不出来呀?”
天才少年也有被难住的时候,还会因一道做不出来的难题哭鼻子。但谁也不能否认冯奚乔的努力与天赋。
大三上学期,李政道主持的首届中美物理研究生考试 (简称:CUSPEA) 开始报名,通过的学生可以去美国继续深造。
这是来之不易的机会,整个北大物理系一片沸腾。冯奚乔当时很多专业课还没上,也禁不住去报了名。
回来后发奋自学量子力学、统计力学,殊不知此次考试的试卷是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博士资格考试的题。
一位尚未毕业的本科生去考博士生的专业题,难度可想而知。
冯奚乔学得昏天黑地,用脑过度导致失眠,后期只能吃安眠药入睡,精神状态极差。
后来连着考了16个小时,下了考场,考生们个个疲累不堪。很多高年级学生干脆翘课回宿舍补眠,还引起校方批评。
这一仗冯奚乔打得很艰辛,幸好结果没让人失望。
他的总成绩位居北大第一名,全国排名第四,是当年中国最年轻的通过者之一。
这时的他年仅20岁。
▲ 哈佛新生冯奚乔在物理系 Jefferson Lab 楼前(1981年)
笔试通过后,又迎来美国大学教授的面试,他以流利的口语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让面试官赞不绝口。
甚至给出一项至高评价:冯奚乔将来会成为世界上第一流的学者。
我们时常误会天才,认为他们的成功不过是举手之劳。然而冯奚乔的经历足以说明:
天才要创造一项奇迹,也离不开日积月累的努力。
1980年,这个20岁的年轻人提前修完北大课程,来到哈佛物理系。
全然陌生的环境没有挫损他的学术天分,甚至让他如鱼得水。
别人需要努力攻克的课程,他只用一半的时间就全部完成,甚至还能名列前茅。
与此同时,冯奚乔展现出东方留学生罕见的热情开朗,他会跳交谊舞,小提琴技艺精湛,喜欢游泳,组织过音乐会、艺术展览、中文桌活动,深受同学欢迎。
▲ 冯奚乔在哈佛本科生 Leverett House 做resident tutor
繁复热闹的社交生活没有影响学业,反倒让他更加耀眼。
他接连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论文。他的第一篇学术文章,已经累计被引用300多次,而他发表时年仅23岁。
▲ 冯奚乔博士毕业照(1986年5月)
这一年,冯奚乔已是本科生的住校辅导员,来年他又荣获哈佛优秀研究生奖。
这项奖项只面向哈佛最为杰出的研究生,金额足以覆盖整个学期的花费,让他们不被学术之外的经济问题困扰。
可以说,当其他留学生在为钱发愁时,冯奚乔已经击败全世界的顶尖学子,在哈佛通过学术实现了自给自足。
毕业后,取得博士的冯奚乔又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UCLA) 聘为助理教授,这份工作使他兴奋不已。
他还对友人说:到那儿去好好大干一场。
随后,他驾车横穿美国大陆,开始了为期数月的公路旅行,从东海岸一直驶到西海岸。
生活在这个充满生命力的大男孩面前,正展现出无限希望。
在UCLA,冯奚乔达到学术巅峰,不仅每年发表数十篇文章,也是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青年老师。
有一次,冯奚乔带友人参观校园,请过路的学生帮他们拍照留念,还被错认成刚入学的学生。
“你是新来的学生吗?”
“我在这儿教书。”
冯奚乔轻轻一笑,也许心中涌起了几许骄傲。在如此不平凡的成就面前,他是那样的年轻。
哪怕在一众优异的北大同窗里,也是独一无二的佼佼者。这样的人生活幸福、学术有为,怎能让人联想到他会早早陨落呢。
▲ 北京大学物理系七七级毕业照(1981年6月)
冯奚乔在后排右8由于七七级晚入学半年,本应该于1982年2月毕业,但因为有13名同学已经考取CUSPEA而提前毕业。所以这张具有历史意义的珍贵毕业照也提前了半年。
外界众说纷纭的死因之中,最广为认可的说法是,冯奚乔为情所困,最终走向了自杀深渊。
这在他以往的经历中,也多少有迹可循。
冯奚乔在北大期间,有过一位同系女朋友,后来两人一同赴美留学,分别被两所高校录取。随着功课趋紧,联系也渐渐少了。
女孩提出分手,冯奚乔遭受了重大的打击。
他自述说:“这件事是我一生中最沉重的一次打击,我当时都懵了,不知道再怎么开始。”
相较起来,做学术可能是世界上最纯粹的一回事,黑白分明,有耕耘就有收获。
所以很快,冯奚乔又埋头做学术研究。
他致力于研究近红外光成像,希望未来能代替产生辐射的X光,进行医学检查。
在为患者检查大脑中的肿块、乳房里的早期病变时,不再担心辐射副作用。
▲ 冯奚乔(左三)在内华达州美国核实验基地抗议核试验(1987年)
学术上的推进,又给他带来信心。情场上,冯奚乔渐渐恢复活力,他转而开始接触美国女孩。
在留学生群体中,有一个不成文的现象,中国女孩找外国人容易,反过来中国男孩约外国女孩难上加难。
冯奚乔打破了这种偏见,经历过几段不疼不痒的异国恋,在30岁也遇到了真爱。一位法学院高材生,正是他理想中的伴侣。
两人一同游览了欧洲,还同居过一年多。冯奚乔沉浸在恋爱的喜悦中,对女友提出求婚,也得到了对方肯定的回应。
紧接着订完婚,选择结婚地点,一切都顺风顺水。
时值女孩刚踏入职场,经常连轴工作,周末也常去加班。
最终,两人的感情因未婚妻出轨而崩塌了。1993年底,冯奚乔落寞无比。
“在一起都住了两年多了,所以对我是第二次很大的打击,心情特别低沉。”
接连两次伤害,这位天之骄子的痛苦可想而知。那时,他还在研究近红外光,于1994年取得了重大进展。
这让他感到快活许多,如果将新技术推广开,将能够拯救全世界无数病人。甚至可以把核磁共振成像微型化,装到救护车里,将来移动诊疗伤患。
他想开公司,想推广新技术,想救死扶伤,想改变世界。然而那些宏伟计划都没来得及开展,噩耗先至。
1995年9月,巴黎警方通报:年仅34岁的冯奚乔在一位法国同事家中突然离世。
外界传出另一种说法,他痴情一位年长10岁的法国女子,精心准备了求婚仪式,遭到拒绝。
备受打击后,他站在一处高楼上纵身下跃,学术、家庭、理想,皆被抛之脑后。
消息传出后,无数人扼腕。
▲ 冯奚乔教授和爸爸、妈妈和弟弟(1994年于洛杉矶)
这样一位学神般的青年才俊走向死亡,学术界乃至整个社会都无法接受。
他是刚刚转正的大学教授,是国际上有声望的物理学者,心怀抱负,光明无限。
将来无论从商、从政、从教,成功都唾手而得,足以留名青史。
可是没有机会了。
冯奚乔留下的护照本密密麻麻打满了签证,额外附上的添加页有着大片空白,就像他未完成的余生。
他周游不少国家,听过各处见闻,总是眼神坦荡,神采明亮,好像永远不会对生活失望。
谁能想到,这个对友人感慨 “人生真有意思”的年轻人,竟然自杀了。
情深不寿,慧极必伤。
▲ 冯奚乔葬礼的程序册
王尔德在书中写过:“才貌超群者往往背负宿命的悲哀。”饱尝过成功的天才们,怎能吞咽下失败的苦果。
他们攀登过一座座学术的高峰,站在学界之巅,可叵测的人心、无常的世事才是最难解的谜团。
在活着这件事上,幸运和努力所能抵达的成就皆有限,而意志和勇气才是持续通关的秘语。
天才陨落固然让人伤感,平凡人顽强挣扎的一生也同样值得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