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在跋涉的文字工,好读书,爱自由,崇尚理性。
正如俄罗斯作家托斯妥耶斯夫斯基所说,人心如战场,魔鬼一直在同上帝进行斗争。
亚当和夏娃原本在伊甸园过着优哉游哉的幸福生活,但是魔鬼(那条蛇)引诱他们偷吃禁果后,二人就被上帝逐出了伊甸园,需要终身劳苦、汗流满面才得以糊口。
《圣经》的教义是要我们始终站在上帝一边,但现实中谁不曾被魔鬼引诱过呢?就像哲学家卢梭说的那样:
魔鬼一直在诱惑我们,一方面人心总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另一方面从善如登从恶如崩,难怪耶稣会说,进永生的门是窄的。尽管我们已很少关心彼岸世界的拯救,但放眼此生,谁不希望找到一条生活的正途,过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呢?但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找到生活的正途,过好这一生呢?德国文豪歌德就用一部史诗作了杰出的探索,足以昭示众生。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德国文学家、自然科学家和政治人物
01
史诗《浮士德》:歌德一生的精神自传
这世上几乎没有哪位作家能像歌德这样生前盛名赫赫,死后又哀荣无限。我们的传统文化推崇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于一身的圣人,照这个标准,歌德就是一位圣人。
立功方面,歌德曾是当朝总理级别的要员,把魏玛共和国治理得安稳而繁荣;他还是自然科学家,在地质学、植物学、色彩学等方面都有科学贡献;歌德还曾给医学专业学生上过人体解剖课,足见其解剖学方面的造诣也不凡;
立德方面,像“铁血宰相”俾斯麦、哲学家马克思、苏联社会主义缔造者列宁、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中国文豪郭沫若等都是他的“铁杆粉丝”,他的精神后裔,早已遍及世界各地。
至于立言方面,他是与任何世界第一等文豪相比也毫不逊色的文学家。他是德语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是当时“狂飙突进”运动的旗手;年仅二十余岁就写出超级畅销书《少年维特的烦恼》,后来又陆续写出经典教育小说《威廉·麦斯特的学生时代》和《威廉·麦斯特漫的游时代》。还有著名的自传作品《诗与真》《歌德谈话录》。其创作生涯持续近七十年,期间还创作多部戏剧、游记、散文以及上千首广为流传的诗歌等。可谓歌德出品,皆为精品。
最重要的是,歌德创作了《浮士德》。这部作品耗费他将近60年的心血,是其一生思想的总结和艺术探索的结晶,也是其立功、立德、立言一生的精神自传。浮士德丰富的人生经历,一定程度上就是歌德一生的艺术再现。
想要巨细无遗地解读《浮士德》是极其困难的,它就像一个矗立天地间的庞大大物。除了内容上博大精深,包括哲学、神学、神话学、文学、音乐等多方面的知识外,更有形式上的错综复杂,其中有抒情的、写景的、叙事的、说理的种种不同因素,有希腊式悲剧、中世纪神秘剧、巴洛克寓言剧、文艺复兴的假面剧、意大利的行会剧以及英国舞台的新手法、现代活报剧等等——这些五花八门的体裁几乎采用了已知的每一种西方格律,如第一部的双行押韵体、自由体、颂诗体、合唱体,第二部更是添加了八行体、三行隔句押韵体、三音格诗体等,不一而足。这些连翻译家也感到棘手的内容,如果普通读者纠结于此,那最后我们只能把《浮士德》归结为不堪猝读一类的天书。但是经典作品的一大魅力,就在于其中蕴含的思想智慧乃是具有普世价值的。《浮士德》留给我们的最大财富,就在于它极为生动地塑造了“浮士德精神”。(参见绿原译本前言)
《浮士德》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主要是天主借浮士德战胜魔鬼、高扬人类精神的一段历程。歌德假“天主”之口阐明其思想主题:"要奋斗难免迷误差池",“善良人在追求中纵然迷惘,却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
02
比狰面獠牙更可怕的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浮士德》中的魔鬼靡菲斯托是上帝的安排。上帝很清楚“人在努力时太容易松懈,很快会贪恋绝对的安闲”,因此他“乐意造一个魔鬼,与人作伴”。
有意思的是,靡菲斯托并非是那种狰面獠牙的恶魔,他是个很有魅力的魔鬼,就像一位善于猎艳的渣男,很会献殷勤,总能讨女孩子欢心。与人交谈,他舌灿莲花,金句爆棚,不是很有哲理,就是很有深意。“理论是灰色的,只有生命的金树常青”,“乐中定有苦,苦中定有乐”等脍炙人口的语录就出自其口。
这位魔鬼也会吐出超级正能量的慧语,比如“你不迷误,便不会清醒。你想生成,须自力更生”。
魔鬼讥讽人性的弱点入木三分,比如“人类是一群井底之蛙,爱把自己的世界无限夸大”。
但是,正如渣男本质上只爱自己一样,势利才是靡菲斯托的嗜好。哪怕世界洪水滔天,只要不影响他“把好处捞”就行。这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心照不宣的生存信条吗?换句话说,这不就是真实存在于我们内心的魔鬼吗?
他是“恶的一切”。对于自己的恶行,他这样自我调侃:
事实也是如此,他与上帝打赌,以为浮士德经他诱惑,必定会堕落下地狱。但结果打脸了他(也不怪他啦,这是大反派的命运)。
他和浮士德打赌,只要浮士德对某一瞬间说出“你真美啊,请停一停!”的话,就给浮士德套上锁链,让其心甘情愿与魔鬼为伍。
赌注模式开启后,他带领浮士德畅游宇宙八级,从从容容地走过天堂、人间和地狱。
魔鬼很满意自己的诱惑哲学,他以为胜券在握。
03
要把个人的自我扩展成人类的自我
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原本是位学者,一直钻研神学、科学、哲学等知识,但是他皓首穷经却感到与生命隔膜了。他自己本是个“书呆子”,却非常讨厌身边的“书呆子”:
厌倦书斋生活,浮士德心底逐渐有了“闯荡世界的勇气,去把人世间的苦与乐担当”。
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有点像尼采高扬的超人,他们都是不屑于流俗的人:对待生命,不妨大胆一点,因为我们终将要失去它。
翻译《圣经》旧约里的一句话时,从“太初有言”到“太初有意”,从“太初有意”到“太初有力”,再从“太初有力”到“太初有为”,浮士德终于明白“渴望向上、向前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应当带着男性气概投入生活:
尽可能丰富地体验人类生活,好像要替所有人活似的。浮士德对自己说:
不难发现,歌德是要借浮士德的传奇来隐喻大写的“人”。
03
没有一瞬间感到满足的浮士德
浮士德最典型的精神是永不满足,永远骚动不安。无论体验过什么,他总会“抖起精神,要超越自身”。老年浮士德的一段独白最能说明这一点——
现代社会各方面的繁荣发展,内驱就是一种“浮士德精神”,特别是经济和科技发展方面,创新、迭代、突破、变革、改变世界已成社会宣传常态。在成功学、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以及职场中,都能见到很多浮士德式的人物。可以说,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位“浮士德”。
04
即使悲剧的人生,也要反射出光彩
说来遗憾,浮士德一生都在用激情追寻理想的生活,结局却充满悲剧色彩。
浮士德知识渊博,但也贪图尘世的“厚赠”:
他也曾醉心功利:
浮士德并非只知道做自己想做的事,他的情感和理智都很强劲,与魔鬼的打赌,他就经常反省,如:
浮士德的悲剧人生,某种程度上也是我们大部分人都会遭遇的现实:生活除了少数幸运儿,大多数人都无法理想地过一生;我们总在追求,却很少能如意;即使是那些外表光鲜的时代名流,也常感叹事情的发展超乎想象,难以控制;我们想做好人,却难免伤害亲人和朋友;我们怀着鸿鹄大志,却蝼蚁般地躺在生活的阴沟里;我们追求快乐,却饱受痛苦折磨……
这样看来人生是多么的可悲啊!难怪一些人会觉得生不如死。万念俱灰者,更是纵身一跃,彻底了断生活。
然而,悲固然可悲,浮士德却不是悲观主义者。年轻时他沉浸在知识的海洋,后来耽溺爱情和肉欲;失恋后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重获新生;在与象征希腊美的海伦的结合中,他成了唯美主义者;美的联姻幻灭后他又去侍奉小丑般的统治者,成为政治附庸;老了又醉心于填海造田,造福人类;临终前,他将魔鬼挖掘坟墓的声音当作辛勤劳动的人民,简直是对其理想抱负的鲜明反讽。世俗地看,浮士德确实失败了,一生都不得志,但他又很成功。
浮士德认为“生之意义就在反射出光彩”,所以他一生都在用力活,用力向世界展现自己。浮士德的一生是自我实现的一生,是行动的一生,是充满阳刚气的一生。在与魔鬼同行的途中,他多次误入歧途,多次犯错,但他从来没有屈服于魔鬼的诱惑。浮士德在双眼失明、大限来临之际确实说出了“你真美啊,请停一停!”的感叹,魔鬼就此以为他已彻底屈服,但实际上浮士德是沉浸在一幅奋斗者积极建设家园的美景中。魔鬼不理解这一点,所以他也就不明白浮士德死后,为何能够得到众天使拯救,向天堂飞升。
05
浮士德最后的醒悟
老年浮士德的填海造田计划并没有如愿实现,但他却在其中找到了“智慧的最后结论”:
浮士德追求的不是佛系式的岁月静好,不是自以为看透万象的犬儒生活,他所作所为体现的是入世者的积极进取、奋勇向前。
歌德借浮士德启迪我们,人生道路虽然布满种种荆棘,但只要我们坚守内心的善良大胆前进,最后一定能找到一条升华生命的正途。悲观者常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但现实又何尝不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呢?魔鬼会诱惑每个人,但上帝也是我们内心根深蒂固的渴望。
真正有价值的人生需要奋斗,需要大胆争取,不要因为犯了错误就裹足不前,或者看到理想无法实现就自暴自弃。对待生命,你不妨像浮士德那样大胆一点,这不是自私,而是一种信仰和不言之教。每个人都值得成为他自己,哪怕为此会付出很大代价。浮士德的追求虽然失败了,但他在这个过程中造就了伟大的自我,正是满腔生活的激情让他的生命闪闪发光。浮士德最大的美德就是对自己对他人负责,这是他的得救之道,恐怕也是众生的得救与升华之道。
正如苏格拉底一再强调:“每个人有多少美德,全看他对它重视到什么程度”,“过错由选择者自己负责”,“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这样我们才可以得到我们自己的和神的爱,无论是今世活在这里还是我们死后得到的报酬”。
愿你的人生,始终葆有一点“浮士德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