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致力于推广文学传播文化的在线平台,帮助大伙重视阅读和文学创作,传递文学力量,推动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 《 普读 • PooDu 》

读书,不只是为改变命运,更是为改变灵魂!

Reading Is Not Only To Change The Destiny, But Also To Change The Soul!

2023-05-31 10:51
读书,不只是为改变命运,更是为改变灵魂!
  • 作者江湖西子,来自梭罗岛人文传媒

1

关于读书,有关学者专家名人们写过太多文章。有谈读书方法,有谈应读什么书,开出一张张书单。

而更多的还是谈为什么要读书。

——因为读书的似乎越来越少了,所以这个问题才更为重要吧。

“读书无用”,相信是近些年来,越来越多中国人所看到所听到的。人们曾经相信的“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早就过时了。现实之中,改变一个人命运,知识的作用似乎越来越微弱。

一直以来,“读书无用”也就是近二三十年来的事。人们以金钱为标准衡量一切,当读书越来越不是换起金钱名利的有效途径时,读书自然也就“无用”了。

现在才发现,这是一种误解。

中国人的“读书无用论”由来已久,甚至从主张“不读诗,无以立”的孔夫子时代就开始了。

也许有人奇怪:孔子的那个年代应是没有读书无用论吧?

还真偏偏就是有的。

2

据有学者考证,最早提出读书无用论的,竟然还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路。在论语《先进》篇中,子路就问自己的老师说:“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意思就是,有老百姓,就有饭吃了,干嘛还要读书,读书能当饭吃么?

被称为儒家亚圣的孟子也有句名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后人把这话叫理解为,人家孟子是让人读书要多思考,不能只知乌鸦学舍。

这实在是一种自以为是的理解。孟子这话还有后半句: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啥意思呢?孟子说,他读书,就从一捆竹简中取出过三三条来看看就好了,没必要都看完。很明显,他老人家的意思是,有些书,看都不用看。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儒家先圣对读书就是如此态度,别人的就更不用说了。

我大多中国人印象中,读书人都是要做官的,反过来也一样,做官的都是读书人。

这又是一种错觉。

3

一两千年前的时候,在朝庭上做官的人并不多。有那么几个,还常常不讨人喜欢。历朝历代排挤读书人的事多的是。

后唐明宗时,想为自己的朝代取个名字,有大臣提议,自创一个国号,不要跟着前面的那些皇帝一样用以前用过的国号了。而这位皇帝却傻傻地问:什么叫国号?

一个当上皇帝的,竟然连什么叫国号都不知,可见是没读过书。

后晋的时候,一位大臣就公然质疑:咱们朝庭要设那些文官有什么?他们会打仗么?

旁边的人听了,还真答不上来这文官到底能起什么用途。这时就有另一位管财政的大臣回答:要是没有文官,咱们朝庭的帐谁来记?

这财政大臣到是把文官的围给解了,可文官的意义也就是记记帐而已。

4

随便翻阅史书,读书无用的事例太多。

甚至,不止是无用,反而有害。所以杀读书人的事情也同样不少。

说到杀读书人,后人多想到秦始皇。

始皇帝若地下有知,当是很委屈。

论杀读书人,他只不是杀了几百,而别的一杀就是几千几万。

写到这里,可能就有人问了,不是有“书中自有黄多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之说么?这又做何解释。

其实很好解释。

之所以也出现过“唯有读书高”的情况,这是在有了科举之后的事。靠读书,而且也只有读书就可以做官,当然便唯有读书高了。

而读书人,只要做到忠君爱国,食君之禄,担君之忧,也就可以荣华富贵,做一个幸福无忧的读书人。

而当后来科举制没有了之后,读书之用的优势也就越来越弱了。

5

纵观历史,我们会很明显发现,中国人的“读书观”,一直都是极为功利。无论是针对个人的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也好,还是“知识改变命运”也好,更甚至更为高尚的说法如“为什么之掘起而读书”之类也好,读书都是为了现实中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某种用途。

正因这种极近功利的读书观,在一定情况下,会激励人类非常发愤刻苦地读书,所以古时有许多什么“头悬梁,锥刺股”之类的故事。——为何可以做到如此?因为一想到读书可以得到荣华富贵,自然就有了动力,不怕吃苦了:不吃苦中苦,何为人上人?

这样的读书,不是真正的读书。

那么真正的读书当是什么呢?

——真正的读书,当是改变灵魂的读书。

6

想想,中国人对于读书,为何从曾经的“唯有读书高”变成今天的“读书最无用”呢?

就是因为我们读书不是为了灵魂。

我们只为种种功利而读。所以几千年来,无数读书人竟然可以忍受着自己始终只读那么几本“圣贤书”,就算是再无聊无趣也得读。

为何?它们“管用”!

只要“管用”就行,管它什么书!

而也正因我们几千年来,我们的读书人就读着那几本相同的书,我们这个民族的灵魂也就一直都只会是那样的灵魂,我们社会,我们的时代也就只是一个又一个的循环。

到今天为止,我们仍然处于这样的循环之中。

真是莫大的悲哀!

7

如果我们愿意面对事实,就不得不承认:

我们中国人,为灵魂而读的书,实在是太少、太少!

所以,很多读书人,可能读了很多书,有着丰富的知识,却仍然是没有灵魂。

他们的灵魂并没有因为读书就比不读书的人更为高尚。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何现实中很多读书人会做出许多人们认为不应是读书人所干的事来。

写到这里,不禁要想到西方人的读书观了。

他们读书,固然也和我们一样为了获取诸多实用知识,甚至有可能比我们的知识更为实用。然而,在他们的读书文化中,却有着一种我们所不具备的传统:为灵魂而读。

他们这一传统,早在他们的文明源头就已经开始。

他们文化祖先苏格拉就终身告诫人们,知识无是美的,是善的,而无知是最大之恶。

又为何说,知识是美是善?就是因为知识会让人的灵魂变得更美更善。

正因如此,他才认为“哲学是心灵最好的医生”。而在那时,哲学便是知识智慧的代名词。

8

很久以来,西方世界一直被我们认定为实用主义、拜金主义。然而,他们却从来没有产生过我们这样的“读书无用论”。

相反,他们所读书之中,总是有许多的“无用之书”。

他们有时候之所以要读一本书,并不是因为要考试、要评职称、参加什么比赛之类,甚至也不是因为无聊消遣。

只是他们觉得自己的灵魂在渴求这样的阅读罢了。

所以读书在他们是件自然而然的事,不问为什么。

就象吸呼一样。

而这读书之别,也就是两种文明,两个世界的区分吧?

难道,我们,今天的中国人,不需要有反思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