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致力于推广文学传播文化的在线平台,帮助大伙重视阅读和文学创作,传递文学力量,推动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 《 普读 • PooDu 》

电影中的哲学——存在主义

Philosophy In Film - Existentialism

2023-05-31 19:38

存在主义文学是二十世纪流行于欧美的一种文艺思潮流派,它是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上的反映。存在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主要表现在战后的法国文学中,从四十年代后期到五十年代,达到了高潮。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是丹麦人克尔凯戈尔,他认为真实存在的东西只能是存在于个人内心中的东西,是人的个性,人是世界上唯一的实在,是万物的尺度。但存在主义思想家的观点并不完全相同,有人说,世上有多少个存在主义哲学家,就有多少种存在主义。那么电影中的存在主义是以怎样的形态存在的呢?电影中的哲学又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发呢?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看一下电影中的存在主义是怎样表现的吧!

孤独总是无处安放

《海上钢琴师》(The Legend of 1900)改编自亚历山卓•巴利科1994年的剧场文本《1900:独白》,由朱塞佩·托纳托雷执导,蒂姆·罗斯、比尔·努恩、梅兰尼·蒂埃里主演,讲述了一个被命名为“1900”的弃婴在一艘远洋客轮上与钢琴结缘,虽历经磨难,命途坎坷,却依旧不屈不挠、无师自通,最终成为钢琴大师的传奇故事。影片中的存在主义体现在主人公一生的荒诞性上,"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和自由选择",这些观点在影片中得到了很好地体现,虚无、自我与孤独更使观众感同身受。对于故事的主人公来说,“一架钢琴,琴键是始,琴键是终”,他是孤独的,却也是幸福的。

电影中的哲学——存在主义

虚无

1900生于海上,死于海上,没有出生证明,也没有死亡证明。除了好友的回忆,世界上似乎没有这么一个人存在过,这如同我们芸芸众生,像一个细胞一样活在世界上,不是在疾病中夭折,就是在代谢中死去。套用《苏菲的世界》里面的一句话,当我们死了,我们与给秦始皇修长城累死的壮丁有何区别?

自我

当好友们劝1900下船并替他憧憬金钱、美女与地位时,1900说:“外面的世界太大,我控制不了,我能控制的只有88个琴键。”所以他是唯一的1900。与之相比,为了远在自己控制能力之外的东西疲于奔命的我们是否要问问自己,真的值得吗?

电影中的哲学——存在主义

孤独

萨特说,我们是孤立的存在于世界上,只有自己才能为自己的死亡负责。影片中,1900是孤独的,可以说,他是警觉的保持孤独,坚决的做自己。为了这份孤独,他放弃了名利(把录好的唱片掰碎),放弃了爱情(没有去找卖鱼老头的女儿),最后放弃了生命(死在船上)。 萨特说,存在先于本质。正如1900一样,他被抛弃到了海上浮城时,并没有什么使命,正如他名字的最后两个字——零一样,是他发现了音乐,选择了音乐,同时,也实现了成为自己的可能性。

选择是一种自由,存在总是在变化

《罗拉快跑》是由汤姆·提克威自编自导,弗兰卡·波坦特、莫里兹·布雷多等主演的犯罪爱情电影。影片讲述了为了拯救男友而奔跑的罗拉要在10分钟内得到10万马克,奔跑途中,她遇到了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状况,都导致了不同的结局的故事。影片中“存在先于本质”是主人公罗拉带给我们的思考:德国柏林的街道上,一个全力奔跑的红发女孩正在用自己的力量拯救她的男友(曼尼),她就是罗拉,她只有20分钟的时间。

电影中的哲学——存在主义

整个过程,罗拉奔跑了三次,第一次奔跑:罗拉没借到钱,罗拉和曼尼抢超市,罗拉被警方击毙;第二次奔跑:罗拉在银行抢到钱,曼尼被急救车撞死。第三次奔跑:罗拉在赌场赢钱,曼尼找回丢失的钱,罗拉、曼尼都成为了富人。罗拉每奔跑一次,都会因为一点点的小细节而神奇地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这就像我们平时玩的闯关游戏一样,玩家死后一次又一次地重新来过,改变前一次的错误,更快更好地完成游戏赋予的使命和任务,最后,罗拉终于凭借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

主人公罗拉所经历的一切与存在主义的观点不谋而合,那么这里的存在主义体现在哪里呢?存在主义是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一直生活在在无意义的宇宙中,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

电影中的哲学——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强调选择的自由,并为自己行为的结果负责,无论是罗拉自己被警方击毙还是曼尼被急救车撞死都不是罗拉想要的结果,所以她选择重新来过,但是有些事即使重来也是不能改变的,比如她在奔跑的过程中会依次遇到恶犬,推婴儿车的妇人、小偷、红球衣男人等等,这些是不变的。

罗拉奔跑的过程中她可以不停地做出选择,譬如抢劫、赌钱,这都使她改变了故事的结局,有时候决定往往就在一瞬间,当罗拉走投无路时恰好遇到红灯,她一抬头看见了赌场,进还是不进,完全取决于她自己,于是她决定去赌,并成功赢得了十万马克。这一切正如德国哲学家海格尔德所认为的那样,“存在”不是一种停滞的状态,“存在”总是在变化。

忠于自己内心的诉求,快乐如此简单

《荒野生存》改编自乔恩·科莱考尔的中篇小说,由西恩·潘执导,埃米尔·赫斯基、玛西娅·盖伊·哈登等主演的冒险电影。影片讲述了理想主义者克里斯多夫·强森·麦坎得勒斯因厌恶社会而在茫茫的荒野中流浪,数次遭受野外生存的挑战后获得人生大智慧的故事,可以说这是一部挑战命运的电影。当你对充满谎言的、龌龊的、平庸的人类社会不满时,你是否有勇气像克里斯一样选择出走,在荒野中独自生存?

电影中的哲学——存在主义

从一个哲学思考者的角度看,克里斯出走的动机源于他的勇敢、坚决和狠心,这一切都与存在主义哲学息息相关,可以说,他在“to be or not to be”的哈姆雷特式追问中选择了“to be”(存在),他没有让自己的生命只是成为一个不经留意的偶然,他拒绝让上帝绝佳的礼物(生命)化为随波逐流的一滴河水,坚决将自己变身为一条大马哈鱼,逆流而上穿越滚滚河沙,去履行自己的使命。在主人公的世界中,存在是神圣的,是随心的,是自然的,通过《荒野生存》,我们来追问一个人存在的意义,只有借助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萨特、加缪、维特根斯坦,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克里斯出走的意义。

电影中的哲学——存在主义

在哲学史上,关注过电影的著名哲学家寥寥无几,吉尔•德勒兹便是其中的突出代表,这不仅因为他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全面系统地研究过电影的哲学家,而且还因为他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宇宙本身即一部无始无终的电影;电影是“宇宙—电影”的经验式呈现,哲学则是“宇宙—电影”的思辨式揭示。这既是对“宇宙”的深刻理解,也是对“电影”和“哲学”的崭新诠释。由此,一种“电影”与“哲学”同时交互流变的“电影—哲学”得以诞生。影片中的哲学往往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至关重要的启迪,存在主义也只是偌大的哲学体系中的一角,生活中的处处都需要我们细心留意,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生活总会回馈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