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作为上世纪极著名的女作家、女文艺批判家,苏雪林毕业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先后受教于胡适、李大钊、周作人、陈衡哲等知名教授,是新文化运动的女健将,一生著述等身,并且水平极佳。与此同时,苏雪林曾先后执教于沪江大学、安徽大学、武汉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成功大学,从事教育事业多年,可谓桃李满天下。
苏雪林
虽然鲁迅先生从未教过苏雪林,但他作为新文化运动“旗手”的地位,还是让苏雪林无比崇拜,在鲁迅面前总是谦称为“学生”。1934年,苏雪林曾在《国闻周报》上撰文,对鲁迅的创作水平给予极高的评价,称“鲁迅是中国最早、最成功的乡土文艺家”,其代表作《阿Q正传》“能与世界名著分庭抗礼”。由此可见,苏雪林对鲁迅的崇敬之深。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病在上海去世,终年55岁。消息传出后,文艺界一片哀悼之声,就连经常被鲁迅痛骂的胡适、林语堂、梁实秋等人,都表达了惋惜、敬佩之情。其中,胡适总结道“凡论一人,总须持平……鲁迅自有他的长处。如他的早年文学作品,如他的小说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可谓公允、公道。
鲁迅的葬礼
但让世人没想到的是,鲁迅先生尸骨未寒之际,平时对他谨持弟子礼的苏雪林,却写了一篇长达4000多字的《与蔡孑民先生论鲁迅书》,破口大骂鲁迅“褊狭阴险、多疑善妒,色厉内荏、无廉无耻,是玷辱士林之衣冠败类,二十四史儒林传所无之奸恶小人”,在文坛“兴风作浪、含血喷人”,其杂文“一无足取、祸国殃民”等等。
这篇辱骂鲁迅先生的文章一出,立刻激起文艺界的强烈反弹,很多左翼人士纷纷指责苏雪林颠倒黑白、血口喷人,堪称文艺界的败类。然而,苏雪林却并未就此“罢战”,而是继续写文章攻击鲁迅,甚至主动充当国民党政权的“喉舌”,痛批“左派利用鲁迅为偶像,恣意宣传,将为党国之大患也”,俨然已将骂战上升到政治高度。
鲁迅
据不完全统计,从1936年11月开始,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苏雪林至少写过9篇辱骂鲁迅的文章,极尽丑诋、污蔑之能事。除《与蔡孑民先生论鲁迅书》外,尚有《说妒》、《富贵神仙》、《论偶像》、《论诬蔑》、《论是非》、《过去文坛病态的检讨》、《对武汉日报副刊的建议》、《论鲁迅的杂感文》等文章。
此后,由于全民抗日的需要,苏雪林一度响应当局的号召,暂时停止对鲁迅的辱骂。然而,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迁往台湾的苏雪林,先后撰写《对战斗文艺的我见》、《琵琶鲍鱼之成神者-鲁迅》、《新文坛四十年》等文章,再度对鲁迅开展猛烈的人身攻击。1967年,苏雪林将“反鲁”文章汇编成《我论鲁迅》一书并出版,至此才宣布结束大半生的“反鲁事业”。
苏雪林的处女作《绿天》
苏雪林为何对鲁迅前恭后骂,文学界众说纷纭。有一种较为流行的解释,称苏雪林在处女作《绿天》大获成功后,曾兴奋地寄书给鲁迅,并在扉页上用黑色钢笔写有“鲁迅先生校正,学生苏雪林谨赠”等字样,态度极其恭敬。但不知何故,鲁迅先生对《绿天》不屑一顾,并拒绝给苏雪林回信,让后者备受挫折。
数年后,苏雪林已是颇有名气的女作家,并在某次文友聚会上,第一次跟鲁迅近距离接触。虽然有先前的不快,但苏雪林还是非常热情地伸出双手,并恭敬地称呼鲁迅为“老师”。但鲁迅看到苏雪林后,只是象征性的点点头,表情甚是冷漠。经此一事,自尊且敏感的苏雪林大受伤害,仇恨的种子就此埋入心底,而这或许也是她后来不遗余力辱骂鲁迅的主要原因。
苏雪林与丈夫张宝龄
心中装满仇恨的女人,往往是生活上的失败者,苏雪林便是典型的例子。苏雪林28岁时,嫁给富家子弟张宝龄,但由于性格、志趣迥异,加上两人婚后一直没有子女,因此相互间龃龉不断。某次,张宝龄想让妻子给他做一碗汤喝,而苏雪林却以并非“上得厅堂、下的厨房”的旧时代女性为由,就是不肯答应,张宝龄为此跟她大吵一架,然后摔门而去。
晚年的苏雪林
经此一事,苏雪林跟张宝龄之间的关系更趋冷淡,最终竟闹到分居的程度。1949年,苏雪林迁居台湾,而张宝龄则选择留在大陆,夫妻双方虽然并未正式离婚,但余生却再没有见面。1999年4月21日,在台湾省成功大学附属医院,苏雪林走完她103岁的传奇人生,一个饱受争议、感情坎坷的苦命女性,就此走进历史。
参考书目:《一个真实的苏雪林》、 《苏雪林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