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请教大家,作家与读者的交流一般发生在什么时候?
我并非指咖啡馆见面或今天这样的演讲交流,而是凡写作必然有作家对读者的想像。这是作家和读者的交流里面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涉及到作品的意图、品质,涉及到叙事策略。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作家废名,用毛笔写英文,在北大开课只有两个人听,他作品很多人看不懂。因为废名想像的读者是和他同类的人,他也根本不在乎读者。《莫须有先生传》里有一段描写,“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哪讨桂花油”,这句话出自《红楼梦》,怎样的读者能读懂呢?因此废名很孤独。
所以,作家怎么想像读者,成了非常重大和严肃的问题。
根据作家对读者想像的过程,我把文学写作分成四大类型。
消费主义写作的策略是取悦于读者
第一种类型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写作。一些朋友和家长把小孩介绍到我这里来学习写作,他们最大的愿望是一夜成名。写作是一种精神性的工作,作家因付出而获得报酬,在商业上天经地义。鲁迅也说“文学不能被金钱所买到,但是可以被金钱所卖出”。但要写商业作品,当通俗作家,始终要明白一个道理——你必须取悦读者,这里需要不一般的智商。
一个作家的智商不能落后于他的读者。否则,你铺叙中刚设机关,读者已经能预测到结局;作家智商太高也不行,读者会读不懂;所以对于商业写作,一个比较常见的分寸是,作家的叙事智商略高于读者。不能高得太多,要稍微高一点。因此,商业写作,作家对读者的想像基本上是采取一种迎合的态度。
当然,读者也不是被动的,读者有时也是“暴君”。你们知道柯南道尔,读者喜欢福尔摩斯,就把作者忘了,读者说你不能把他写死掉,写死掉我就跟你玩命,甚至最后威胁作者的生命。再如鲁迅写《阿Q正传》时,出版社的编辑坚决不允许鲁迅把阿Q写死,鲁迅只能趁着他回家奔丧,把阿Q写死了。我作为作家,也时刻感受到读者的力量,或愤怒、或漠然。商业写作或者消费主义写作不得不取悦读者。今天销量最大的书,全部是拥有特定读者群的,现在最流行的小说是类型小说,如玄幻、穿越、言情。当然我的意思绝不是说,凡是类型小说,都是商业写作。
现代主义写作排除普通读者
第二类是面向精英读者的现代主义写作。现代主义作家像卡夫卡、普鲁斯特等,他们的写作面向精英读者。他们有两个重要的口号,“蔑视普通读者”和“作家写作,读者学会阅读”。这些作家藐视我们,而我们反而要去尊敬他们,为什么?我们不妨来回顾一下现代主义大约在1910年代于伦敦的实践。现代派诗人庞德,不仅诗写得好,也很有经济头脑,他当时已经预感到纯文学在市场上将不受欢迎。他痛定思痛,思考能否像搞收藏那么来运作文学。比如,一本书只出限量版500本,价格是普通书的30倍,只要有人来收藏,利润马上收回,还要普通读者干什么?美国学者雷尼说现代主义文学里含有经济学,现代主义文学最大的赞助人是大学。如果没有大学,现代主义根本搞不下去。因为一代一代年轻人把这些作家捧为偶像,大学精英们谁愿意读那些读得懂的东西?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读完的中国人,我预测不超过100人,但丝毫不影响他在世界文学史上的“乔学地位”。
现代主义作家采取的方式,就是把普通读者排除在外。普通读者一方面知道被冷落,一方面还要去崇拜。而当年的资产阶级上台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模仿贵族,从仪表到音乐、绘画、文学修养的提升;今天的资产阶级没有那么大的胸怀和修养。这么一来文学的处境就很糟糕了。
优秀的通俗作家雅俗各取所需
第三类是优秀的通俗作家的写作。通俗作家有为消费者为市场写作的一面,但很多通俗大师的作品长盛不衰。阿多诺说过一句名言,为什么会有流行,因为它会过时;不会过时的东西,是不会流行的;只要它流行,一定会过时。比如在巴赫那个年代,最重要的作曲家不是巴赫,是一个叫泰勒曼的人。包括我、村上春树、欧美很多大作家都喜欢畅销作家钱德勒,为什么?好看。他的主要读者是一般读者,设置的门槛很低,但他总是让你吃惊,明明这个人物该死了,他会处理得不死。但钱德勒伟大之处在于,作品的主题关怀到社会的政治问题、环境污染,对唯利是图充满批判。也就是说,他在为普通读者写作的同时也在呼唤精英读者。在《漫长的告别》一书中,他嵌入了艾略特的诗,那时他的对象就是精英读者了。村上春树同样既通俗又艰深,比如在《海边的卡夫卡》一书中,他将古希腊神话和现代作家卡夫卡的叙事因素融入主体故事中,以此与精英读者展开对话。
古典作家拥有不断重读的读者
最后,谈谈伟大的古典作家大师们。杜甫的很多诗是面向普罗大众的,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非常优美,也非常简单,没有什么微言大义。但有极其沉郁伤痛的“落花时节又逢君”,翻成英文很普通,但如果你了解这是杜甫去世前一年所写,安史之乱后,流落漂泊,思乡心切却要客死他乡,此时见到昔日故人——出入宫廷的乐师李龟年,唤起所有往日的繁华记忆。你再体会这首诗,每一句分量都不一样。所以,好的文学作品,不仅能给你带来愉快,带来阅读巨大的享受,同时还在耐心等待读者成熟。
很多人读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最初会觉得艾玛是个道德有问题的女人,但是为何她死了,你会觉得难受?然后追问,艾玛为何会变成荡妇?原来她是读着浪漫主义小说长大,后来却是嫁给了又笨又丑的兽医;艾玛死了,作者掩面大哭以告家人,为何?你可以一层层往深里追问,艾玛破产,对公证员索取性爱作为交换感到愤怒,她自己对鲁尔道夫的付出,是源于追逐爱情梦幻,是青春期浪漫想象的延续,因此,在我这样的读者看来,艾玛是最贞洁的女人。伟大的作品值得不断重读,每个层次都有它的读者。因此,第四种写作,它本来就是向所有人开放的写作,由于出现了现代主义运动和市场化浪潮,今天的文学已经被瓜分,每个人守一端。这样文学开始失去本身拥有的非常圆融的力量。
开放的写作:时间三维度,空间面向所有读者
所以,文学需要重新审视现代主义出现之前的那个节点,重新审视托尔斯泰、福楼拜的创作。我们今天必须有一个开放的姿态,面对所有的中国的或者西方的文学遗产,然后创造新的方法,在时空上和不同层次的读者进行交流。从时间的角度,不仅为当今读者写,兼顾未来读者。同时,也在与死去的前辈作家展开对话。作家心中一定有个前辈作家的标准,如果不想达到福楼拜、鲁迅的高度,呕心沥血写作有何必要?因此,写作时必然和先辈的作家建立起来的传统进行对话。
好作家、好文章必然是有一部分需要等待被访问的,所以我把自己的创作看成是这样一种劳动——建立一个岛屿,也许这个岛屿寸草不长,但期待有一天有人来岛造访。
从空间而言,我的姿态是欢迎任何的读者,所有的读者。19世纪之前这些作家,写作门槛并不高;而现代主义和类型小说,他们都为特定的人写;今天,我们已大量被文化工业所污染。要获得市场认可可以用迎合方式,但最夸张、最恐怖的方式是培养一代观众,改变一代代的受众,只欣赏资本需要他们去欣赏的东西。当代资本一定会有耐心。
对于今天有追求的作家来说,想延续乔伊斯的风格有点难——把读者抛弃,必定是读者先把你抛弃。这个过程里面必须采取新的姿态,重新面对读者。最近去欧洲,和西方的同行交流,他们也感觉到这是非常紧迫的问题,文学的方法和观念必须革新。
总之,我觉得文学几千年来一直具备待访的性质,杜甫说文章千古事,它是一个很长的目标。所以我自己持开放的态度,不仅向不同空间的读者开放,也向不同的时间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