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署名作者赫赫赤赤,鸣谢
她是一个特别的女人,
她的故事至今让我们追随。
她就是张爱玲,
一个不曾原谅,
只是习惯放过的爱情中人。
张爱玲的童年
张爱玲出身极其显赫,祖父张佩纶曾任福建巡抚,祖母李菊耦是李鸿章的长女,母亲黄素琼是首任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的孙女。可就是这样一个显赫的家庭,给了张爱玲一个不快乐的童年。
01
黄素琼
我们的故事,从张爱玲的母亲黄素琼开始。
黄素琼出生于1896年,在成长过程中,她一方面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渴望自由、独立;另一方面,又被传统文化压制,从小被要求缠足,虽然受到教育,却终究不能上大学。十九岁时,受家里的安排,嫁入张家。
那场婚姻在外人看来足够令人称羡,一个是张御史的少爷,一个是黄军门的小姐,金童玉女,门当户对。
结婚五年后,黄素琼生下了张爱玲。这是1920年的秋天,一年后,张子静出生,再一年,他们全家从上海搬往天津。
搬往天津,是张廷重(张爱玲父亲)和黄素琼共同的愿望。
张爱玲童年照
对张爱玲来说,天津的那段日子模糊而快乐。她回想当时的生活,院子里有秋千,有大白鹅,有佣人环绕,重要的是,有母亲。每天早晨,她跟着母亲不知所云的背唐诗;下午则靠在床上识字,认了两个字之后可以吃两块绿豆糕。
但令黄素琼没有想到的是,到了天津,本来以为美满幸福的小家庭很快遭遇危机。没有人管束的张廷重结交了一群酒肉朋友,开始花天酒地,嫖妓、养姨太太、赌钱、吸大烟,所有有钱少爷可以做的,他都做了。接受新思想的黄素琼哭过、闹过、反抗过,但是张志沂不改恶习。最后,黄素琼以出国留学的名义离家出走。
张爱玲的母亲
这时候黄素琼已经二十八岁,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即使放到现在,这样的身份也会受到很多限制,但她并没有为了孩子放弃自己的人生。家族里的长辈业已不在人世,她手里又握着一笔数目不小的遗产,是时候按照自己的心愿去生活了。
张爱玲后来在《童言无忌》里这么写她的母亲:“她是个美丽敏感的女人,而且我很少机会和她接触,我四岁的时候她就出洋去了,几次来了又走了。在孩子的眼里她是辽远而神秘的。”
张子静晚年回忆,“如果母亲没有在那一年出国,姐姐和我的童年应该是富足而幸福的。”
然而,母亲终究是走了。
02
- 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左二),母亲黄素琼(右二),姑姑张茂渊(右一)等在天津英租界住处的花园里。
虽然母亲走了,但在八岁之前,张爱玲的生活大抵是快活的。她还太小,心理上的敏感还未发作,家里的气氛也还算好,虽然姨太太很快搬了进来,但这位妓女出身的老江湖并没有打压张爱玲,反而一力抬举她,每天晚上带她去起士林看跳舞,还替她做了一套短袄长裙相配的丝绒衣服。
不过这姨太太性格倒是挺横。她教自己的一个侄儿读书,总是恣意打他,打得那一张脸常常肿的眼睛都睁不开。不仅如此,他还用痰盂砸破了张廷重的头。因为这,家族里有人出面说话,逼着她走路,这才走了。
除了家里出事,张廷重的工作也出了事。这位纨绔少爷得的本来就是闲差,经常不去上班,又吃喝嫖赌,还和姨太太打架,闹出一场丑闻,名声很不好。待到堂兄张志潭被免去交通部长职位后,张廷重的小小官职也就不保了。
丢了工作的张廷重,决定痛改前非,给黄素琼写了一封信,答应戒掉鸦片,赶走姨太太,并且再不纳妾,央求她回国。
03
张爱玲与张子静童年照
1928年,八岁的张爱玲重新回到上海,父亲、弟弟和她一家三口住在武定路一条弄堂的石库门房子里,等母亲和姑姑回来。
张爱玲在《私语》里写,“到上海,坐在马车上,我是非常侉气而快乐的,粉红地子的洋纱衫袴飞着蓝蝴蝶。我们住着很小的石库门房子,红油板壁。对于我,那也是有一种紧紧的朱红的快乐。”
然而,好景不长。母亲还没回来,父亲就因注射过量的吗啡,快要死了。“他独自坐在阳台上,头上搭着一块湿手巾,两目直视,檐前挂下了牛筋绳索那样的粗而白的雨。”
哗哗下着雨,张爱玲听不清楚他嘴里喃喃说些什么,只感到很害怕。
就在父亲命将不保之际,张爱玲的母亲从海外归来。她很快主持了家务,将张廷重送到医院治疗。这个家庭开始朝着好的一面发展,全家搬到一所花园洋房,有狗,有花,有童话书,并且出现了许多蕴藉华美的亲戚朋友。
张爱玲对这段生活的记忆充满了温情,她记得母亲和一个胖伯母并坐在钢琴凳上模仿一出电影里的恋爱表演,她被逗得大笑起来,在狼皮褥子上滚来滚去;她记得母亲爱看《小说月报》上老舍的小说《二马》,杂志每月寄到了,母亲坐在抽水马桶上看,一面笑,一面读出来,张爱玲则靠在门框上笑。
她说,这时“家里的一切,我都认为是美的巅峰。”
04
1930年,父母还是离婚了,张爱玲也在这一年入校上学。此时,张爱玲已经十岁,按理早就应该进学校,但是张廷重一向反感新式教育,只在家里请了先生,教张爱玲和弟弟四书五经、《西游记》《三国演义》,后来也加了英语和数学,但这究竟不是系统教育。
黄素琼因为自己的经历,不想孩子和她一样没有立足于世的能力,只能靠遗产过活。她坚持要送孩子去新式学校读书,为此和张廷重吵过很多回。最后,像拐卖人口一样,硬是把张爱玲送去上了小学,插班读六年级。
一年后,张爱玲小学毕业,进入上海圣玛利亚女校。这是个六年制的女子中学,由美国圣公会办所办,在上海大有名气,属于贵族学校。
再一年,黄素琼就再一次出国了。这时,张爱玲和母亲的关系已经变得有些生分,她一直非常需要母亲,但黄素琼似乎并没有准备好做一个母亲,她是关心张爱玲的,她的几次回国,都是因为张爱玲的教育问题,她希望女儿有个更好的前途。但是,她并不懂得表达爱。如果她们能够朝夕相处,或许会有改善,但张爱玲与母亲一起生活的日子,满打满算,不过两三年。
读《小团圆》,你会发现除了和胡兰成的那一场恋爱,张爱玲耿耿于怀的,一直是和母亲的关系。
早在天津时,五六岁的张爱玲就盼望着母亲从国外寄来新衣服,那个时候,她对母亲的印象是模糊的,是一种美好的想象。
八岁时,母亲回来了。那一天,她吵着要穿上自己认为最俏皮的小红袄,可是母亲看见她第一句话就说,“怎么给她穿这样小的衣服?”她满心欢喜的准备,第一句话就被浇灭了。
童年的张爱玲很希望受到母亲看重。她在《私语》中特别记得有一回母亲夸奖了她。但是有一件事情让母女俩的感情有了距离。黄素琼一直按欧式淑女的模子打造张爱玲,给她讲吃饭的营养学,请钢琴老师,但张爱玲对于这一切并不是很喜欢,她没有办法在这些事情上获得肯定。她一直期待母亲能够更亲昵的待她,但是一直等不到。
张爱玲的青年
01
十二岁那年,黄素琼第二次离开中国,当时张爱玲在学校读书,黄去看她。张爱玲写到这一段,情绪很复杂:
“不久我的母亲动身到法国去,我在学校里读书,她来看我,我没有任何惜别的表示,她好像是很高兴,事情可以这样光滑无痕地度过,一点麻烦也没有,可是我知道她在那里想:“下一代的人,心真狠呀!”一直等她出了校门,我在校园里隔着高大的松杉远远望着那关闭了的红铁门,还是漠然,但渐渐觉到这种情形下眼泪的需要,于是眼泪下来了,在寒风中大声抽噎着,哭给自己看。”
《小团圆》里,她还写过一次过马路,写得很触目:
九莉那年才九岁。去了几个部门之后出来,在街边等着过马路。蕊秋正说:“跟着我走;要当心,两头都看了没车子”——忽然来了一个空隙,正要走,又踌躇了一下,仿佛觉得有牵手的必要,一咬牙,方才抓住她的手,抓得太紧了点,九莉没想到她的手指这么瘦,像一把细竹管横七竖八夹在自己手上,心里也很乱。在车缝里匆匆穿过南京路,一到人行道上蕊秋立刻放了手。九莉感到她刚才一刹那的挣扎,很震动。这是她这次回来唯一的一次形体上的接触。显然她也有点恶心。
母亲拉孩子的手过马路,竟然是如此陌生、尴尬,甚至有点“恶心”。
母亲走后,钢琴课也学不成了,张爱玲曾在散文里写过,她因为学钢琴向父亲要学费,“我立在烟铺跟前,许久,许久,得不到回答。”
但那时她还是喜欢父亲的——“我知道他是寂寞的,在寂寞的时候他喜欢我。”而且父亲也很喜欢张爱玲的文学才华,经常和她谈论《红楼梦》。
在中学时期,张爱玲在课余时间写过一部章回体的《摩登红楼梦》,有上下两册,父亲看了之后,非常喜欢,还替张爱玲拟了回目。可以说,父亲是她最初的文学启蒙老师。
02
1934年,张爱玲初中毕业,升入高一。她这时已经很有自我意识,设想中学毕业后到英国读书,她还想学卡通电影,要把中国画的风格介绍到美国去。
1934年还有一件大事——父亲再婚。
这件事情对张爱玲的打击是很大的。“我姑姑初次告诉我这消息,是在夏夜的小阳台上。我哭了,因为看过太多关于后母的小说,万万没想到会应在我身上。我只有一个迫切的感觉:无论如何不能让这件事发生。如果那个女人就在我眼前,伏在铁栏杆上,我必定把她从阳台上推下去,一了百了。”
后母的最初的两年,日子还算平静,双方都尽量礼貌,然而,日子究竟是不一样了。继母孙用蕃对张爱玲及其弟弟十分冷漠,丝毫没有让他们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让张爱玲耿耿于怀,倍感屈辱的,是后母从娘家带来的两箱旧衣服给张爱玲穿。兴许孙用蕃是好意,但在张爱玲看来,则是屈辱。她的整个青春期,一直在穿这些旧衣服,有些领口都磨破了,有些则是款式老旧的旗袍,作为一个在贵族学校上学的女生,张爱玲确实很窘。所以,张爱玲从小就想逃离这个家。
03
张爱玲和姑姑张茂渊
1937年的夏天,张爱玲即将毕业,母亲从法国返回,同行的还有一位美国男友,四十出头,相貌堂堂。前面已经说过,黄素琼对女儿的教育问题一直很上心,这回女儿高中毕业,当然要回来看看。
张爱玲打定主意是要去英国读书的,母亲这次回来,也是为了这件事。她先是托人约张廷重谈,父亲避而不见。事情没有进展,只得张爱玲自己出面。但事情并没办成,“我把事情弄得更糟,用演说的方式向他提出留学的要求,而且吃吃艾艾,是非常坏的演说。”
父亲无动于衷,后母还当众骂了出来:“你母亲离了婚还要干涉你们家的事,既然放不下这里,为什么不回来?可惜迟了一步,回来只好做姨太太!”
这事就这么拖着了。还没理出头绪,战争爆发了。淞沪会战一打,上海也被轰炸,很多市民死伤。
这时正值毕业考试,爱玲想和母亲多待几日,便以炮声太吵睡不着觉为由,向父亲打了招呼,要去姑姑那住两天。
这一住,就是一个礼拜,直到考试结束。
等到回来时,后母突然发难:“怎么你走了不在我跟前说一声?”
张爱玲回,“我跟父亲说过了。”
后母勃然大怒,“噢,对父亲说了,你眼睛里哪还有我呢!”
没等张爱玲反应过来,后母竟一个大嘴巴打在她脸上。张爱玲刚要还手,被保姆拉住。此时,后母恶人先告状,一边奔上楼一边高喊:“她打我!她打我!”
不一会儿,父亲冲下来,揪住张爱玲就是一顿打,边打还边吼:“你还打人!你打人我就打你!今天非打死你不可!”
张爱玲就这么被父亲打着,后来她在文章里写:“我觉得我的头偏到了这一边,又偏到了那一边,无数次,耳朵也震聋了。我坐在地上,躺在地下了,他还揪住我的头发一阵踢。终于被人拉开。我心里一直很清楚,记得母亲的话:‘万一他打你,不要还手,不然,说出去总是你的错。’所以也没想抵抗。”
把张爱玲拉开的是从小把她带大的保姆何干。
不知过了多久,父亲上楼去了。张爱玲站起来,到浴室里看到自己满身的伤,心里的屈辱无处发泄,便狠了心,准备到巡捕房报案。但是父亲早就叮嘱门警,不要放她出去。她挣扎了一阵,没有效果,反倒被父亲知道了,更加生气,把一只花瓶直接摔向张爱玲,幸好歪了一点,没有砸到。
她被关了起来。
整整半年,在这个她出生的地方,她成了囚犯。“我希望有个炸弹掉在我们家,就同他们死在一起,我也愿意。”
有段时间,她病得很严重,差一点就死了。幸而有何干照顾,究竟从死神边上挨了回来。
身体开始好点之后,她就在计划出逃,想了很多种办法。终于在冬天的晚上,她沿着墙根摸到铁门,拔出门闩,跑了出去。获得自由的激动,无以言语,“在街沿急急走着,每一脚踏在地上都是一个响亮的吻。”
从此之后,她永远的离开了父亲的家。
04
逃离了这个充满仇恨的家族,张爱玲奔向了母亲。然而,因为钱的问题,母女间的情感也彻底消磨掉了。
从前问父亲要钱,张爱玲已经体会过那种难堪。如今隔三差五问母亲要钱,也成了负担。张爱玲后来的文章里有写,如果爱一个人,花他的钱是快乐的。
但是黄素琼还是给爱玲请了一位犹太裔英国人补习数学,准备参加伦敦大学远东区的考试。
“问母亲要钱,起初也是有味的事,因为我一直是用一种罗曼蒂克的爱来爱着我的母亲的……可是后来,在她的窘境中三天两天伸手向她要钱,为她的脾气磨难着,为自己的忘恩负义磨难着,那些琐屑的难堪,一点点毁了我的爱”。
05
张爱玲在香港大学读书期间,因为学业出色,一位名叫佛朗士的英国教授私人奖励了张爱玲800港币,这是她一年的学费。
但母亲却怀疑她的钱来路不正,让张爱玲更痛苦的是,这笔钱后来被母亲打牌输掉了,张爱玲当然不是特意看重那800块钱,而是母亲的态度。由此,张爱玲和母亲的关系走到了尽头。
她模糊的开始知道,从此以后,前面的路只有自己一个人走了。
张爱玲的爱情
01
没在家庭中得到爱和温暖的张爱玲,比谁都渴望拥有一个家。在心理上,她把恋人当作父亲,希望在恋爱中得到父爱的补偿。
1943年,23岁的张爱玲与胡兰成相恋。胡兰成年长张爱玲14岁,时任汪伪政府宣传部政务次长。他能言善道,在南京已有一妻一妾和数位情人。但初恋的张爱玲难以自拔,送给胡兰成一张自己的照片,后面留言:“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1944年8月,胡兰成抛弃妻妾,与张爱玲定下婚约。此后,胡兰成去武汉办《大楚报》,立即爱上了护士小周;抗战胜利后,胡兰成逃亡,留下张爱玲独自面对舆论攻讦不算,还爱上朋友的妻子范秀美。
张爱玲去温州找他,要他在自己与小周之间做出选择,他不肯。张爱玲责问他:“你与我结婚时,婚帖上写‘现世安稳’,你不给我安稳?”胡兰成的回答是:“我待你,天上地下,无有得比较。若选择,不但于你是委屈,亦对不起小周。”
胡兰成对婚姻的态度,和张爱玲的父亲简直如出一辙。
张爱玲在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写道:“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张爱玲与胡兰成
张爱玲一直隐忍到1947年,待胡兰成脱离险境后,寄了一封分手信给他,随信还附了30万元钱作为分手费。这无言结局的苦涩,张爱玲只能慢慢地消化。
张爱玲的爱情悲剧,究其心理根源,是因为张爱玲的父母给了她最坏的婚姻榜样。她对什么是健康的婚姻关系既缺乏明确的认识,也缺乏深刻的体验。
她认为婚姻中的男人和女人本来就是父母那个样子。
其实,她从不曾真正原谅胡兰成,只是因为习惯,所以太容易放过。同时,她也见过自己的母亲去哭、去闹、去反抗父亲,但是什么也没争取到。因此,张爱玲有一种习得性无助感,对婚姻极度的不信任。
可以说,张爱玲是带着父母的所有缺点去爱一个男人的。所以,她会轻易地放弃胡兰成,就像当年母亲放弃父亲一样。
为了保护可怜的自尊,张爱玲变得越来越冷漠。
02
她看别人一针见血,说话可以一语惊醒梦中人;可看自己却多是云里雾里,一再为自己的错误开脱。心理学上,这是典型的合理化,就是为了证明自己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不惜一再否认现实,回避事实,直到不能再推诿下去为止。
36岁时,张爱玲和65岁的美国作家赖雅结婚。这一次,她依然渴望父爱,却已经没有勇气走进爱情,恐惧受到伤害。
1967年,张爱玲的第二任丈夫赖雅去世。
1972年,她移居洛杉矶,开始了长期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并且直到去世再也没有离开这座城市。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死于美国洛杉矶寓所,7天后才被人发现。
屋里没有家具,没有床,她躺在地板上,盖着一条薄薄的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