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食”,出自《礼记·月令》,意为“草木之实”,即蔬菜水果和五谷杂粮。
蔬食有味,味在简单朴素里。故“蔬食”,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人生境界,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人生意义。
我国古人很早就注重以“蔬食”来修身养性,砥砺品行,借以培养清淡的人生态度。
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堪称钟情于“蔬食”之典范。他安贫乐道,淡泊明志,怡然自乐的人生态度,千古令人敬佩。《南齐书·周颙传》有:“清贫寡欲,终日长蔬食。”
杜甫《赠李白》诗:“野人对腥膻,蔬食常不饱。”可见,在古人看来,以“蔬食”为主的简朴生活方式,减少了生活中的过多欲望,使人养成清净淡泊的生活态度,从而养吾浩然之气!
蔬食,还是养生之本。蔬食可延年益寿,李笠翁《闲情偶寄》中说:“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近自然也。”蔬食养生,早被许多人证实过了。
蔬食,还可培养慈悲心,以及众生平等的生命理念。蔬食,倡导的是一种更适合自身的饮食方式,在三餐里加重蔬果类食品的比重,从而找到适合身体健康的饮食结构。
蔬食,并不完全出于宗教信仰;蔬食,也并非完全出于清苦;蔬食更不是寡淡,那是清冽又丰富,简单又多彩的味觉享受和生命欣喜。蔬食,让身心更舒畅、自由,也是越来越受人崇尚的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当代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佛教领袖赵朴初诗云:“不知肉味七十年,虚度自渐已九十;客来问我养生方,无他奉告惟蔬食。”可见,朴老长寿的关键在于坚持“蔬食”。
蔬食有味,妙在朴素淡雅里,体现了一种潇洒自然的生活态度,淡泊宁静,无欲则刚的人生境界;以及有众生平等,尊重生命的朴素生命观!
1999年,赵朴初寄给养生专家姚品荣的书信中写道,曾有专门提及,其称:“弟今年九十有二,在同辈人中,堪称健谈者。蔬食已七十年,每日两菜一汤。每晨起床前摩腹二百次左右,消化系统良好。所谓养生之道唯在此而已。
而姚品荣总结了赵朴初的养生经验主要有三条:一蔬食,二按摩,三梦想。
姚品荣称:“这三条养生内容很实在,很全面。按摩是运动,蔬食是营养,梦想是一个人的支撑。”
在日常的饮食方面,赵朴初尤其注重,正如赵朴初给十方斋题的词所称:“素食养生延年益寿”。他坚持的养生之法首先是蔬食,也就是多吃素食、粗食,尤其是新鲜的蔬菜瓜果。
素食自不待言。粗食一般指大米和面粉以外的粮食,与“细粮”相对。它大致分为三种:一是玉米、小米、高粱、燕麦等谷物类;二是杂豆类,比如黄豆、绿豆、红豆、豌豆等;三是红薯、马铃薯、山药等块茎类。
粗食有助于消化系统的正常运转,亦可降低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的风险。
当然,凡事需适度,过多的粗食也对身体有害。赵朴初曾有养生联:“蔬食七十年未尝不饱,曲巷半世纪足以忘忧。”他二十多岁就开始坚持蔬食,每天两菜一汤。
其次,所谓养生经验里,大抵都有一条:“生命在于运动”。各人运动方式不尽相同。不过纵观长寿者们所述的“养生经”,不难发现“按摩”运动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赵朴初也不例外。
他在给上文姚品荣信时曾说自己要“每晨起床前摩腹二百次左右,消化系统良好”。赵朴初按摩腹部的主要目的和收益是促进消化系统健康。
从现代医学来看,摩腹的确可以增强肠胃等器官功能,促进食物消化和吸收。不仅如此,这还有助于改善大小肠的蠕动作用,利于排便,防止便秘。这些问题虽小,但对老年人的健康却是至关重要的。
赵朴初每次摩腹,右手掌心贴腹,双手交叠,以顺时针摩腹,由肚脐向外扩大到全腹部再缩小,大概一百下左右;之后双手位置交换,以同样的方式逆时针按摩腹部。
这种方式与北宋政和年间《圣济总录》中提到的一种方法相似。赵朴初自认为这种按摩方法对他的消化系统健康裨益极大。不过,这些按摩运动多是起锦上添花的辅助改善作用,并不能医治病变。
赵朴初晚年,一则相传是他作品的《宽心谣》流传甚广,具体内容如下:
据说这是赵朴初92岁所作,凝结其养生经验,众多报刊纷纷刊载,被多人奉为宝典。但实际上,这并非赵朴初所作。
在他生前,他一位亲戚曾当面问过赵朴初此事,但他否认这是自己的作品。赵朴初去世后,又有客就此事特意向赵的夫人陈邦织求证,陈邦织证实《宽心谣》并非赵朴初所作。
不过,这首《宽心谣》的一些观点确实与赵朴初的主要养生观点不谋而合,比如多吃蔬菜,勤加锻炼,以及最重要的放宽心情,知足常乐,保持乐观从容的心境。
赵朴初的三条养生经验的确实比较有参考价值。不过,养生健体是一个综合而系统的过程,单一的蔬食、按摩或梦想或许都无法做到。它是这些土壤共同培育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