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致力于推广文学传播文化的在线平台,帮助大伙重视阅读和文学创作,传递文学力量,推动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 《 普读 • PooDu 》

许子东:巴金的三个价值和两个遗愿

Xu Zidong: Ba Jin's Three Values And Two Last Wishes

2023-06-03 01:01
许子东:巴金的三个价值和两个遗愿

巴金是上世纪二十到三十年代最流行又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他的《家》常被拿来和《红楼梦》作类比,都是讲一个大家庭里年轻人的爱情故事。而两本书也的确是中国销量最多的长篇小说(印数都过千万)。其中的“鸣凤之死”也被很多忧伤而浪漫的读者视为现代文学史上最凄美的一章。

同时,巴金的艺术作品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批评。很多人说他的社会价值高于艺术价值,文学本身缺乏雕琢和创新。夏志清先生说:“尽管佳评潮涌,受到群众的爱戴,我们却无法从他这一期的作品内,发现任何追求完美的企图。而这种努力,我们可以在茅盾、沈从文、张天翼身上找到……巴金是一个具有强烈道德感——甚至可以说宗教狂热——的人,自称他对于理想的服务,胜过艺术。”

许子东:巴金的三个价值和两个遗愿

文 | 许子东

巴金生于四川的一个富有家庭, 年轻时曾到法国读书。他最有名的小说, 是《家》 、 《春》 、 《秋》 , 就是“激流三部曲”, 都是他很年轻的时候写的。

很长一段时间内, 巴金的小说在台湾是禁书。国民党在文化控制方面是非常厉害的。当时在台湾能看到的, 是梁实秋、 林语堂、 张爱玲的书。鲁迅、 巴金、 老舍的书都不能看。有很多书, 台湾人也知道很好;但他们的作品在台湾不能出。当时, 台湾的出版商为了出书, 想出很多怪招。比如, 复旦大学的学者刘大杰, 写了一部《中国文学发展史》 , 台湾也想出。怎么办?把“刘大杰”改成“刘太杰”, 名副其实的改动一“点”。台湾当时的年轻人, 读的是“刘太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 。直到蒋经国时代才文化解禁。

一九九三年, 我在美国收到王德威教授的约稿信, 知道巴金的小说在台湾解冻了。远流出版公司要出一整套《巴金小说全集》 。因为台湾人不熟悉巴金, 巴金又是写革命的, 主编王德威就邀约了一些人, 给每一卷书写一个前言, 让台湾人知道巴金的价值。

许子东:巴金的三个价值和两个遗愿

巴金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有三个。

第一, 理想主义的政治观念。 巴金最有趣的一个特点, 是一生相信“无政府主义”。很多人以为“无政府主义”是一个负面的词, “无政府主义”不就是“反政府”吗?其实, “无政府主义”是一个很高的理想, 向往一个理想但不可能存在的人类社会:无政府有道德, 无警察有秩序,无军队有和平……因为西方人相信绝对权力使人腐化, 人的好坏不在于人本身, 而在于有没有权力。

英国人霍布斯的解释是, 人类有两个天性。一个是绝对追求快乐, 就是弗洛伊德所谓的绝对追求快乐的“本我”。 但如果只有这一个天性, 人类就会陷入混乱、 相互残杀, 这很可怕。所以,他说人类亏得有第二个本能——害怕突然死亡。 第二个本能制约了第一个本能。为什么看到想要的东西, 人们不会马上去拿?因为拿了会受到惩罚。所以, 人们把暴力的权力交给君王等国家机器, 这样人与人之间不必使用暴力, 但会受暴力保护。这就是政府最基本的概念。所以无政府主义是没法实行的。

有意思的是,中国现代作家里政治地位最高的, 除了郭沫若, 就是巴金。巴金去世时, 是全国政协副主席。一辈子相信无政府主义的人,最后成了党和国家的领导人, 这是非常吊诡的。

“理想主义”和“有理想”不一样。每个人都有“理想”, 但大部分人希望这理想能给自己带来好处, 能使自己开心。要是这理想实现不了, 或带来坏处了, 就放弃了, 忍让了, 收藏心底了。 什么叫“理想主义”?有好处相信, 没有好处也相信, 甚至不怕牺牲也要相信。这是巴金。巴金一直没有放弃无政府主义。在某种程度上讲, 共产主义社会实现时, 就没有政府了, 天下大同。这是他一生坚持的信条。

第二, 以笔为枪。年轻的巴金相信无政府主义很美好, 但实现理想要做很多事情, 还需要一些非常手段。很多手段是恐怖的, 比如看到有人滥用权力就要除掉他。这样的事情巴金当然是不敢做的, 他更多是以笔为枪。 无政府主义和革命文学是南辕北辙的, 但以笔为枪却是相通的。中国人的人生三境界: 第一是立德, 第二是立功, 第三是立言。巴金说他因为做不了政治, 立不了功, 所以才立言。他从来不隐讳他的作品是武器。巴金的政治观点是反对一切专制的, 很难说是左派还是右派, 但他的艺术观是非常功利的。巴金公开主张, 文学技巧是不重要的, 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他的小说都是不加修饰, 不加象征手法, 没有精心布局。像老舍、 张爱玲对语言的推敲琢磨, 像鲁迅、 闻一多的文字意象, 巴金都不讲究。巴金文字好比白开水, 浅显, 清楚, 这是他的文学观造成的。

第三, 是“青年抒情文体”。如果在中学开始写文章, 第一个要学习的对象不是冰心就是巴金。巴金在解释他为什么要写《家》 时, 有这么一些文字:

许子东:巴金的三个价值和两个遗愿

《家》,电视剧

这就是“青年抒情文体”。有什么特别? 第一, “我”特别多, 非常直白的。第二, 很激动, 毫不掩饰节制。少年开始写日记时, 都是用这样的方法。 再比如:

这是典型的巴金文字。

巴金有一个特点, 他会为自己的同一篇小说写很多篇的序和后记。每一次他的书再版, 出版商都会请巴金再写一个序, 他还是有很多话要说。巴金喜欢反复解释小说的内容, 比如:“下笔的时候我常常动感情, 有时丢下笔在屋子里走来走去, 有时大声念出自己刚写完的文句,有时叹息呻吟、 流眼泪, 有时愤怒, 有时痛苦。”他把自己的写作状态也写进去了。

巴金的“青年抒情文体”, 对中国现代文学, 对上几代的青年人, 都是有巨大影响的。巴金一生都有青年革命心态——年轻的、 新的是对的, 老的、 旧的是错的, 新的有权利打倒旧的。最难得的是, 巴金越到老越坚持这种青年文体、 革命心态。

“文革”以后, 巴金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代表。巴金的地位在晚年越来越高, 这很罕见。鲁迅自《狂人日记》 奠基新文学后, 文坛地位一直很高。有些作家曾被人忘掉或忽视, 后来才变得有名, 比如张爱玲、 钱锺书。也有些作家生前有名, 但后人评价一般, 比如郭沫若。还有些作家出于各种原因在文学史中夭折, 比如老舍、 沈从文、 徐志摩。更多的作家, 晚年很少作品, 吃吃老本, 比如曹禺。相比之下, 巴金是一个非常罕见的例子。他年轻时虽然读者很多,其实他作品的社会影响大于艺术价值;到晚年, 巴金的文坛地位却非常高。令人尊敬的原因, 不是因为他的小说, 而是他的晚年散文《随想录》 、 《真话集》 。经历“文革”后, 还能大胆地提出意见、 控诉“文革”的老作家, 当以巴金为代表。像艾青、 曹禺、 丁玲, 这些人平反以后, 很少公开提起往事。

巴金有两个遗愿很著名。 一是要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这个馆已经建好了, 在北京, 规模很大, 图书很多, 巴金捐了很多图书。现在, 很多其他作家的书也捐在里面。第二个遗愿, 是建立“文革博物馆”, 还没有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