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致力于推广文学传播文化的在线平台,帮助大伙重视阅读和文学创作,传递文学力量,推动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 《 普读 • PooDu 》

武侠作品的时代背景为何都在明朝?

Why Is The Era Background Of Martial Arts Works In The Ming Dynasty?

2023-05-31 14:11
武侠作品的时代背景为何都在明朝?
  • 作者知中

侠在产生之初,不管是战国、秦汉时期的游侠,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轻侠,抑或唐宋时期的豪侠,均崇尚义勇,「侠」的含义在那时候还相对简单。

然而自唐宋以后,纯粹的游侠便不复存在了,游侠集团逐渐式微,侠群体开始出现分化,产生了「儒侠」和「侠盗」。

「儒侠」和「侠盗」的产生也直接促使儒、侠、盗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并最终出现合流。

武侠作品的时代背景为何都在明朝?

△《风尘三侠》清代·任颐绘

「侠盗」为何?

「侠盗」的概念产生于明代。明代书院文化兴盛,无论是乡村长者、普通百姓还是绿林好汉,都可以到书院听讲,甚至登堂讲说。

因而明代儒家讲学出现了平民化倾向, 处于主流社会之外的「侠」和「盗」自然也受到儒家的影响, 这其中尤以「致良知」、讲求生命本身过程、富有豪侠之气的「心学」影响最大。

「侠」和「盗」的儒化,首先导致「盗」群体出现分流。其中一部分盗因受「心学」影响,秉持侠义之风,由此受到文人赞誉。另外一部分盗则逐渐融入社会各阶层中,成为各行各业的一分子。

这些通过劫盗生涯发家的人,转而纷纷想要脱离黑道,成为清白之人。他们要么挟重货经商, 成为名副其实的富商 ;要么投身于文人士大夫群体的讲学运动之中,力图成为人们心目中忠厚仁爱的儒者。

这些受到儒学影响的盗,有一个共同点,那便是为了获得百姓们的尊重,他们大多轻财好施,乐于周人之难,这本身已有侠的风范了。

在明代,社会阶层间的地位发生了巨大转变,这也是「侠盗」形成于明代的一个重要原因。

明代统治严酷,很多平民因为饥荒或是有冤无处申,而不得不做盗,以求生存。除此之外,一些家境较好的少年因为不愁前途,整日吃喝嫖赌,不务正业,久而久之,他们开始对这些纵欲之事感到趣味索然,继而开始寻求更为刺激的东西,当盗,便是他们所认为的非常有魅力的一件事,于是最终投身其中。

还有一些士大夫因为受到盗匪头子的诱惑,一起搭伙占据一地作威作福,成为盗人。还有一部分人,因为为人豪爽,在一地呼风唤雨,他们为了不受朝廷严酷统治的束缚,也选择了投身绿林。

当然,除了上述几种途径外,包括富商在内的一些有头有脸的人物,很多也都是盗贼出身。这些不肯忍受饥饿、不想坐以待毙,而又不愿受嗟来之食,最终成为盗的人,本质上就属于「侠」的末流。他们虽然会扰乱社会秩序,但也同时存在崇尚侠义的一面。

因此在明代,人们对侠和盗的认识逐步趋于一致,侠因为社会大背景的变迁渐渐趋于功利化,而盗则因为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而开始追求道义性。在民间,他们被视为「好汉」,「侠盗」之名至此也便渐渐形成了。

武侠作品的时代背景为何都在明朝?
武侠作品的时代背景为何都在明朝?
  • △《二刻拍案惊奇》书前版画·明崇祯五年

「侠盗」之影响

正是因为这些「侠盗」不乏侠义之举,他们的行为也受到了一些文人士大夫的赞誉。盗从原本对整个传统社会秩序的反叛性上,转而成为一股更偏重跟官府相对抗的势力。

在赞扬「侠盗」的文人士大夫中,尤以李贽最为典型。他认为盗猖獗的根本原因,在于朝廷中没有好官,甚至官的行为本来就跟盗相似。

所以李贽更多地将批判矛头指向那些披着楚楚衣冠的「官」,而对「侠盗」则多赞美之词,甚至将他们的聚义之举提升到可与儒家忠义并称的地位。也正是因为李贽对「侠盗」的大加赞赏,使得「侠盗」一词在民间迅速传播开来, 并逐渐有了影响力。

李贽的观点在当时得到了很多文人士大夫的认同,这种风气也对明末清初的小说编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尤以凌濛初的见解最为透彻。他认为,侠盗都有自己的智慧,如果能走上正道,一定可以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

但是这些本身具有肝胆忠义心肠的人们,却因科举制度而无法谋到前途出路。再有品格和才华的人,如果没有了出路, 也便只能做不好的勾当了。

而且,侠发展到明代,已与它的原初意义有了很大的不同,特别是在《水浒传》之后,侠已经不再是完美的正面形象。

尽管在这些文学作品中,也会讲一些「义侠」之事,但已经不再是那种顶天立地的大侠,反而都带着一股盗匪气。这些人特别爱打架寻仇,惹是生非,最后不免会让平民百姓将「侠」与「盗」并在一起,很难再将他们区别开来。

武侠作品的时代背景为何都在明朝?
武侠作品的时代背景为何都在明朝?
武侠作品的时代背景为何都在明朝?
  • △米格尔·科瓦吕比亚 绘·赛珍珠 译·林语堂作序1948年英语版《水浒传》插图

「侠盗」之 定 位

文人士大夫对「侠盗」推崇,也必然会让他们思考朝廷跟「侠盗」的关系。

在关于如何管理「侠盗」的问题上, 有人主张「用盗论」。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为高攀龙和吴甡。高攀龙主张不必肃清「侠盗」群体,而是用其首领,由他们来管理和控制手下。吴甡则对「侠盗」更为信任, 主张任用「侠盗」。

吴甡认为,「侠盗」大多颇读史传,对历史和安邦之道都有涉猎,只是因为仕途无门而走向歧途。如果不善加利用,「侠盗」就会铤而走险,流于盗贼之首。因此对那些真正有才华和勇武之能的「侠盗」,一定要向朝廷推荐,破格录用。

这些具有创见性的见解,也从侧面印证了明代「侠盗」势力的强大。

到了清代,朝廷需要重建统治秩序,舆论对「侠盗」的看法逐渐发生变化,「侠盗」威名渐渐不再。

到了民国时期,政府宣扬现代文明,为了巩固自身统治, 同样不赞同盗的行为和做法,并将他们视作大恶,「侠盗」之名自然也就无从谈起,这个群体的身影和威名便也只能到武侠小说中去寻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