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关于这句话,很多人往往习惯将读书与实践对立起来,并理所当然地认为读书会阻碍实践,或者实践比读书更具有实用性。
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呢?
当然不是。
因为无论是读书还是实践,说到底,都只是一种经验,并不是对立的关系。
言外之意,读书既可以有助于实践,实践也会反过来促进读书,两者之间,相辅相成,谈不上对立,若一定要说对立,那就是人为错误之认知所致。
当然,这种错误的认知,亦是源于经验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从而导致的结果。
甚至可以说,经验从某种意义上讲,反而是认知的障碍。
为什么如此说呢?
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继续探讨,即:
一、经验会局限在“有与无”之上
不可否认,人的认知能力,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而这种局限性主要源于自身经验所致——经验越少,认知层次往往就会越低,反之亦然。
我们以“有和无”为例。
在现实生活当中,人们的认知大都会局限于“有与无”之范围内,如误认为一切的一切,不是“有”就是“无”,并使用“有与无”去框定一切。
但是,所谓“有或无”,本身就只是经验的产物——人往往只能认知到自身经验范围之内的内容,而超出自身经验之外的东西,就无法了知了。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经验其实是认知的障碍,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样——人的认知受限于自身的经验。
二、经验本身会具有时间性
为什么说经验本身会有时间性呢?
有两个原因,一是人的一生,从生到死的过程,就具有时间性,人只能在这一段时间内获得经验。二是经验本身就具有有效期,只能在某一段时间内具有可行性,一旦超过这个时间段,可能就会失去原有的意义了。
由此可见,经验本身会具有时间性,这其实亦是我们为什么讲经验有时反而是认知之障碍的另一个原因。
三、经验诠释的是一个人过去的总和
马克思曾经讲过:人本质上就是过去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
而人之经验亦是如此——经验诠释的是一个人过去的总和。
也就是说,你的经验,只能是你的经验,你既无法完整地表述出来,亦无法将它完整传承给其他人。
进一步的说,正是由于经验本身的局限性,才会导致你无法认识到“认知以外”的世界,这其实亦是经验是认知之障碍的另一种具体表现。
所以,综上所述的这些内容,其实正是我们为什么讲经验反而是认知之障碍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