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观远山
可能有些人看到这个标题,会觉得有些好笑,文章还不都是文字的。这话没错,但自从有了类似于某某读书会之类的APP,文章,还就真变了听的;而当网络短视频兴起之后,文章,似乎又变成了看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和我一样的感受:当类似于抖音、快手一类的短视频平时看得多了以后,渐渐地,对稍微长一些视频,就越来越没有耐心看下去。甚至于就是翻着短视频的时候,也经常是一个视频看个囫囵吞枣的,就匆匆划过看下一个。久而久之,就这种情况投射到电视剧的制作上,大家有发现一种现象没有,就是那种一个剧作8集、12集的,越来越受人追捧;而要是有个二、三十集甚至更长的剧,反而让人越来越没耐心追下去。
当然了,说这种情况,并不是绝对的,也许大多数人并不像我一样。所以,慢慢地,我开始刻意控制自己看短视的时间,且有意而为地去看一些相对较长的视频内容。特别是涉及一些话题或主题类的,因为我觉得,想要在三两分钟,甚至于几十秒的时间里,把一个话题或内容讲明白、讲清楚,要么只能断章取义,要么又是望文生义。时间久了,还让自己变得更加浮躁,沉不下心来。
就比如某某读书会,我几乎是从来不听。这并非是有什么样的偏见,而是因为曾经的一个经历。
前些年的时候,曾有公司的领导在微信群里向我和一帮同事推送过某某读书会的语音内容,40分钟不到时间,由一个甜美的女声带着读一本管理书籍。而恰巧的是,那本书我刚看完没多久。趁着早上起床洗漱的时间,从头到尾把推送的内容听完。说实话,我是有些惊讶的。女主持人除了把书中的大致内容介绍了一番之外,更多的,是借用着书中作者一、两句,甚或是一、两段的内容,来辅证主持人自己的观点和思想。而这些所谓书中的佐证,其实和全书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不敢说是风马牛不相及,可至少也是南辕北辙。而恰恰是这样的一种读书形式,在前些年的一段时间里,却大受追捧。以至于和一些朋友谈及一些书籍时,不少人会说:
“我知道,读书会里听过……”
一直以来,在工作中,我都有个习惯:但凡听到一些新颖的管理方法论和经营思想,我不仅会听他人对其的理解,更会找到源处,了解提出该方法论的原作者是怎么表述的,从而让自己对其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和感悟。这就像看一本小说,和看一部由小说而改编的影视剧作。
当年莎士比亚曾说过一句耳熟能详的名言: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而如果反过来,当看完影视剧,再去翻原著文学作品时,书中的人物形象就会固化,成了“一千个读者,同一个哈姆雷特”。
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资讯环境,自媒体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当下,自媒体中的短视频形式又成了传播的核心手段。这样一种资讯时代的好处在于,信息传递的及时性、扩展性和具像化,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看法,信息量呈爆炸性几何级增长。而弊端在于,信息碎片化严重且繁杂,真伪难辨,对于人们客观全面地判断问题和事物本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网格平台大数据喜好分析、定向推送的助力下,导致人们接收信息的更加片面化。这也就是为什么网上的假新闻和紧接而来的辟谣越来越司空见惯的原因。
对我来说,坚持文字性的书籍和文章的阅读,是磨去浮躁,沉炼心性的一种方法,更是给自己的大脑一些想象和思考的空间,也才能在繁杂且碎片化的信息里,拼凑成真正自己想得到事物本来的面貌。毕竟,信息只是信息,思想才是进步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