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牛皮明明
几年前,网上流行一个段子,在这个段子里,被玩坏了的是朱自清先生著名散文《背影》,《背影》里有一句话: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这句话,彻底被聪明的网友玩坏了,许多人觉得很幽默,至少当时的我也是这样觉得。现在想想,却不觉得这句话幽默了,反而有一些羞愧。因为这始终都是一个父亲的辛酸,用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然后用两手攀着栅栏。去月台买橘子的,是一个失败的父亲。在月台上摆着地摊卖橘子的,可能也是一个失败的父亲。
他在民国某个傍晚,在熙熙攘攘的火车月台上小心翼翼,并无比郑重地摆上一筐橘子。他要非常努力地生活,尚且都不能养活一家老小。或许他也有一个在外读书的孩子,他们家庭捉襟见肘的生活,一定全部都维系在这个小小的摊位上。
那是1925年的中国,距离现在整整95年。
而我再看这篇文章时,觉得距离现在一点都不遥远。地摊一直是中国许多走投无路的人讨生活方式,不管是易中天先生三国管理学里卖草席的刘备,还是让看客热血沸腾的卖刀杨志,或者是从湖南乡下来到北京琉璃厂摆摊刻章的齐白石。不管日后故事多么激动人心,但摆地摊,始终都是他们当时走投无路的生活计。
所谓地摊,就是因为没有房租开销,也不用交税。所以摆地摊讨生活的人在中国任何城市都司空见惯,但摆地摊绝不是流行。农民拿自己家里的农产品到人流多的地方去叫卖,用来换取一点钱来养家糊口。失业者从批发市场低价进一些发卡、拖鞋、指甲刀,然后到人流多的工厂门口去出售,用来维系家人开支。
靠摆地摊讨生活的人,我们一点都不陌生。
只要闭上眼睛,那些在铁轨旁提着一篮杏子,追着火车奔跑的人便会清晰可见,那些在堵车的高速公路提着一篮苹果、橘子来回穿梭的人依然浮现眼前。在这些人的地摊里,说实话,我从未见到任何经济学,有的只是艰辛无比的百姓生活。
我认识一位在北京靠摆地摊的人,他也是一位父亲。10年前,他租住在一个月只需100元房租的房子里。那个房子修在一个巨大的垃圾场里。当你走进去,垃圾场里散发出的阵阵恶臭会逼你退却。那个房间没有水,也没有电。他每天从批发市场买了大量拖鞋、发卡、钥匙扣,然后走5公里去地铁口叫卖。那个地铁口,有很多像他一样的人,有办假发票的、有逢人便掏出一部手机,像贼一样向你讲述7成新、8成新的人。
而城管每一天都在围追堵截,斗智斗勇久了。那位父亲像了解自己一样,了解附近几公里的每一个胡同。哪个胡同有出口,哪个胡同是死胡同,他如识途老马。当然他也有被截胡的时候,一大包小商品全部被没收,也有被拘留几日,收入为零的厄运。
可这位父亲,也有“好运”的时候。
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160.2万人受灾,经济损失116.4亿元。而他或许是北京全城唯一的胜利者。因为特大暴雨的到来,地摊上的西瓜如小岛一样漂浮起来,他就在大雨中,顺手捡了两只10斤重的西瓜。
在出租屋,他用勺子㧟着吃,第二天看新闻,新闻说暴雨淹死了人。他的第二只西瓜,就没吃,好像淹死的人,就在他捡西瓜的地方附近。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我表哥。
我无心讲述社会对他本人需要投入多少同情心,因为像他这样的人很多,他的人生属于我们这个时代很多人。在他可以选择的生活里,他做的最聪明、最合理的选择就是摆地摊。他是最资深的地摊经营者,但显然与经济学相比,与所有人嘴里关于地摊的无聊段子相比,我在他身上没有看见任何经济学,也没能看出任何幽默基因,只看到了一个父亲艰辛无比的生活。
他不是地摊经营者中,最惨烈的那位,更不是拿刀与城管搏命的那位。他也不是地摊经营者中,绝顶聪明的人,更和摆过地摊的马云、柳传志、刘强东一点边也沾不上。他所谓的经济学,不过只是在老家修葺了房子,却因为住常年住在垃圾堆里,过于劳累的生活,身体落下了一堆毛病。
经济学这个词,对于他来讲,显然是太庞大了。如果拿这样的大词、虚词往他脑门上生擂的话,我想一定能给他擂晕。被擂晕的,我想不止他一个,一定还有很多人。因为了解经济学的人都不摆地摊,摆地摊的人都不懂经济学。
说到地摊,其实不单这位父亲,国人对地摊都不陌生,也可以说太熟悉了,在历史上,小说里,无处不在,都有摆地摊的人。英雄好汉、走投无路,摆了地摊;乱世英雄,等待时机,期待贵人,摆了地摊。刘备摆过地摊,杨志也摆过地摊、齐白石、闻一多都摆过地摊。马云摆过地摊,柳传志也摆过,老干妈陶华碧也摆过。如果换成一个“聪明人”来写这篇文章,又该写成一个个小小的地摊里,也分高下。
真实的生活里,摆地摊都是他们当时无奈的生活计,是不得已,是没办法,只能靠摆地摊来度日、来打败结结实实的生活磨难。这些看似烟火气的地摊里,其实掰开、揉碎了看,装满的全是普通人生活里的无奈和艰辛。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从经济学来看,似乎无比合理。任何一个社会,最好的物质资源通常都会被上层人拥有,而生产者本人通常却没有资格享用,因为生产者自身处于马斯诺需求的最底部,这个最底部就是养家糊口。
不管人类如何发展,不管是古代还是当代,不管是美国还是中国。如果只从经济学来看,“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都是无比合理的。经济学只陈述客观的规律,却很少陈述普通人的生活。如果反过来问,一个社会只承认科学的合理性,却从未给“养蚕人”有效的关心,那这个社会合理吗?
我想不管任何学科,本质都是人的学科,只要是人的学科,那这个学科都不应该忽略人的生活,尤其是那些“养蚕人”的生活。
那显然我们的社会不是这样,至少目前,在大家口中对地摊的调侃里,在自我嘲讽里,在一些时尚杂志的字缝透露出的自我得意里,我没看到关心。更裸露的现实却是,那些不厌其烦自我调侃的人,高谈阔论的人,他们也从来不摆地摊。
地摊这个词,难道到了互联网时代,我们就真陌生了吗?觉得是史前社会的产物是吗?还觉得有几分幽默是吗?
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微信朋友圈无处不在的微商,特别是今年成倍增长的微商,难道不是新型地摊?微商不过是一场自我吹嘘罢了。各种直播APP,唱歌的、跳舞的、直播带货的,这难道不是新型地摊?只不过把昔日的天桥卖艺,转到网上罢了。
在最近一些互联网公司的宣传片里,我常会看到这样一些大词,这些大词包括时代、未来、经济、中国、世界、沉默的大多数、不再平凡、看见、拥有、存在、理解、包容、英雄、傲慢等等。这些大词,几乎把我擂晕了,也把我看恶心了,但清醒的现实告诉我,在这些大词里,我看到的只有一个词:地摊。
而地摊这个词,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其实是不需要增加任何意义的一个词汇。尤其是受疫情重创之下的中国,这个词更不需要过分解读,更不需要添加任何意义。不管是在网上摆地摊,还是在街道边摆地摊,都还是不得已。
今年,疫情重创之下的中国经济,何时复苏,这依然是一个重大命题。
我们把时间倒回去,看看历史上许多国家都出现过的经济大衰退。比如30年代席卷全球的美国经济萧条,胡佛和罗斯福两任总统上台,都试图用政策复苏美国经济。当时的美国政府,采取了强行干预,为了解决失业,国家修建了大量国家工程。为了盘活经济,几万桶牛奶倒入密西西比河,大面积的棉花田溃烂于田野。
但始终都没有复苏美国经济,美国百姓艰辛的生活,一直持续到了1945年二战以后。
历史书上,那场经济危机结束于1933年,但真实的历史,百姓艰难的生活持续到1945年以后,而且经济复苏,不是来自于政府的干预,而是来自市场本身具有的强大的自愈能力、调节能力。
“治大国如烹小鲜”依然是当下大国应该尊重的常识。越大的国家,越应该在治国时,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更应该不乱开药方,不乱折腾。越应该小心翼翼、战战兢兢治国。什么是科学,科学就是不管是哪个国家,今年都应该缩减开支,减少大型基础设施修建,将有效的钱投入到中小型企业的生产活力上,解决失业始终是当务之急。而盘活经济,更应以调节为主、干预为辅、务实治国、让市场的回归市场,让经济的回归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