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致力于推广文学传播文化的在线平台,帮助大伙重视阅读和文学创作,传递文学力量,推动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 《 普读 • PooDu 》

成功之道:做得了“苦行僧”,才成得了“扫地僧”

The Way To Success: Only By Being An Ascetic Monk Can One Become A Sweeping Monk

2023-05-31 19:23

金庸在他的武侠小说中塑造了很多功夫一等、智慧境界也一等的“绝世高手”,为我们津津乐道的,就有张三丰、一灯大师、风清扬、黄药师、穆人清,等等。还有一位“绝世高手”,在《天龙八部》中“出场年龄以及姓名皆不详”,且江湖戏份不多,仅在小说第四十三章中出现过。熟悉《天龙八部》的读者大概已经知道了,我说的这位“绝世高手”就是扫地僧。

这位在少林寺负责打扫藏经阁的无名僧人,平时旁人很少注意到他,但在少室山举行的武林大会中,他一鸣惊人,先与众人解说偷学少林武功之弊,又以一人之力对战萧远山、萧峰、慕容博、鸠摩智等武林高手,轻松收服萧远山、慕容博两人,之后以佛法化解两人恩怨,二人经扫地僧点化后大彻大悟,冰释前嫌,并拜扫地僧为师,皈依佛门。(见于百度)

成功之道:做得了“苦行僧”,才成得了“扫地僧”

萧峰萧大侠的功夫是了不得的了,但扫地僧“双掌只这么一合,便似有一股力道化成一堵无形高墙,挡在萧峰和慕容复之间。萧峰排山倒海的掌力撞在这堵墙上,顿时无影无踪,消于无形。”可见这位扫地僧,平日虽只管扫一个寺庙,却藏着力挽狂澜的功夫。俗话说“高手在民间”,在金庸笔下,扫地僧就是这样一位神秘人物。金庸很善于塑造这种“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隐逸人物,我们也从中得到一点点的安慰,仿佛我们虽然各方面都普普通通,但一旦时势需要,我们也能爆发惊天的力量。

作为武侠小说家,金庸写作的责任是塑造扫地僧这个“高人”形象,至于扫地僧是怎样成为“高人”的,他没必要巨细无遗地交代。其实,别说是扫地僧的经历,就是一号人物从凡夫俗子到救国救民的大侠的能力提升,也主要是基于主角的天才和奇迹眷顾。我们读武侠小说,很清楚这些情节的虚构性质,但依然会手不释卷浸淫其中,为什么?我想根本的原因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精神生活的需要。考试、上课、上班下班、家庭生活、柴米油盐……这些现实往往波澜不惊,沉闷得令人想打瞌睡,只有在大侠的刀光剑影、才子佳人的卿卿我我、器宇轩昂的恩仇快意中,才能激起我们心中一直压抑着的轰轰烈烈的快感,才能激发起我们对身陷江湖却总能化险为夷、力挽狂澜的豪杰之士的向往。

成功之道:做得了“苦行僧”,才成得了“扫地僧”

其实,谁不想成为“绝世高手”?即使是那些无意于功名的高洁之士,也希望自己拥有超凡的能力。但是,我们大多数人要么只是偶尔幻想幻想,并不当真,要么就是将自己的“高人梦”投注于某一个英雄人物,自己则极尽平庸地生活着,成为梭罗说的“活在平静的绝望中”的一员。为什么会这样呢?也许,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习惯于庸常生活的安逸,不能吃苦。

说我们不能吃苦还不确切。若是熬夜加班两天就能赚来正常一年的收入,有几个不想全力争取?问题在于,我们说的成功或者理想,一般背后都离不开长年累月持续的付出。比如说,你想拥有李小龙那样的功夫,可能三两天、三两月就练出来吗?你梦想当钢琴家,每天随兴弹两首就成了吗?想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只需坚持三个月就够了?想创业,付诸行动就能惊动市场?……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成事之难,难在坚持。坚持之难,难在持续埋头苦干。

有人以为,不能当天下第一,当个“天下第二也挺好”。其实“当个天下第二”,这都是高手的追求了。对普通人来说,能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游刃有余,就堪称是优秀的标配了。而所谓精通一个行业,没有一段时期的寒窗苦学、苦行,只能是望洋兴叹。现在985、211大学毕业的大学生找工作难已经不是什么闻所未闻的事,但仍有很多高中生努力三年,可谓“拼搏到无能为力,坚持到感动自己”,仍然没法考上这些大学。学生尚且如此,成人的世界哪有多少容易可言?

不幸地,一些人的痛苦,恰恰由专业上的“不专”所致。还有些人在自己心心念念的梦想上,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能力却达不到普通的水平,这时想不自卑都难。所以说,许多时候,我们不仅做不了不可一世的英雄,连混日子的“狗熊”也做不好。

混到“狗熊”的地步,很多人就开始灰心丧气了。“都说现代社会人人都能成就卓越,为什么我连普通的工作也干不好?”人心底若为这个问题折磨,自暴自弃的征兆就已显露。这时最大的问题不是无能,不是自卑,而是我们不肯再为工作或理想持续不断地“苦行”。

成功之道:做得了“苦行僧”,才成得了“扫地僧”

你必须极其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起早贪黑一阵碰了壁,有些人就认定自己不行,就像一副漫画讽刺的,他们到处挖井,却从不曾深挖。有的不仅因此认定自己不行,还养成了顾影自怜、爱抱怨“现实”的毛病。怪谁呢?有些人你听他讲他如何如何努力,好像他奋斗了几十年也没有徒然无获,而实际上他嘴里的努力工作,不过是努力弥补之前延误的任务而已。我有一位朋友,自以为读书很勤。问他怎么个好读法,他非常自豪地说:“上床后,坚持阅读10分钟提升自己。”一本《红楼梦》,整整读了大半年,他也没通读完。还过目就忘。再看他读的那本《红楼梦》,读过的地方新崭崭的。这就是他所谓的勤于读书?真正的好读书的人,一天没有一两小时的深度阅读,好意思说自己读书很勤奋吗?坚持这个东西,不是我们以为坚持了就坚持了,坚持的量太小,才刚刚进入学习状态就“果断”放下,这更像是享受而不是奋斗。

无论学习还是工作,成绩的提升,都离不开一段时间的苦行。有人说,苦学苦行是不对的,应该快乐地学习,快乐地工作。我承认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快乐更多是苦学苦干到一定程度的结果。郎朗的钢琴技艺国际公认,这是早起勤学苦练促成的成就,可不是快乐教育的结果。贝多芬小时候被逼练钢琴,根本谈不上有多热爱。

想成为“扫地僧”,先做几年“苦行僧”吧。若是挣扎在底层,若是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有问题,若是普通的工作都做不到位,那就不要再用“人生短暂,只做自己喜欢的事”作挡箭牌了。虽然条条大路都可以通罗马,但没有一条路是可以不行自达的,也没有哪条路一直是康庄大道。你越想有所作为,就越需要埋头付出。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政治家、艺术家、影视明星,也适用于搞烧烤、摆地摊、剪头发。努力不一定成功,但它是成功的前提。一个人能吃苦、肯努力的程度,基本决定着他成就的高度。

成功之道:做得了“苦行僧”,才成得了“扫地僧”

从积极的层面看,“苦行”能帮助我们实现自我;从消极的层面看,“苦行”能增强我们面对苦难的免疫力,能够锻造我们超强的忍耐力。我所知的许多能够“以苦为乐”的伟人,不仅成就造诣非同凡响,其在思想和智慧方面的境界也令人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