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不有趣灵魂
孔子不写书,弟子们记下他的言论,就成了《论语》。
苏格拉底也不写书,弟子们记下他的言行,就成了哲学史不可或缺的经典。
上个世纪末,杨绛先生在历经变故,女儿、丈夫相继去世,一个人打扫人生的战场,痛苦可想而知。
这个时候,她想翻译记录苏格拉底临死前言行的《斐多》,以便忘掉自己,大概也想在其中找到某些人生的答案。
那是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因为热爱智慧,被告上法庭,审判他的人告诉他,我们可以不杀你,但你必须放弃追寻智慧。
为了活着,还有什么东西不能放弃的?
可苏格拉底不愿意,他为了自己的信念,宁愿去死。
这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死亡现场之一,而他的死,给人留下的,是无尽的沉思。
01
苏格拉底有句很出名的话说:
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后来发现,这世间很多的人生,都是经不起审视的,人,是一种不堪看得太轻的东西,否则就会像爱因斯坦说的那样,大多数人毕生的追求,毫无意义。
公元前469年,苏格拉底出生的时候,雅典已经不是过去的雅典,也不是今天的雅典。
那是一个大多数人都不热爱智慧的雅典,也是很多人都不再关注自己灵魂的雅典,大概比今日的世界好不了多少。
苏格拉底出身很普通,父亲是雕刻师,但颇有地位名望,母亲是助产妇。
苏格拉底所受的教育,足以向希腊最好的教育看齐,因为凡是希腊人看重的教育,父亲都让他学,诗歌,历史,乐器,悲剧,天文。
希腊三大悲剧作家的作品都是他的精神养料,他能亲眼观看帕特农神庙的伟大艺术。
他的父亲,多半也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成材,出人头地。
除了这些文化知识,苏格拉底还注重体育锻炼,并把这个习惯延续一生,所以六十多岁,还能让女人怀孕。
他热爱读书,热爱思考,这没别的好处,就是不容易被社会洗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什么才是合理的,外在的声音,不容易影响到他。
然而,脑袋越来越丰富,人却越长越丑,他想做的事情,也不是取得世俗的成功,而是智慧的助产士。
人来到这个世界,就要顶着这个世界给他的压力成长,有些人渐渐意识到自己的不同,并在自身发现无比强大的内在力量,顶住了世界给他的压力,成了自己想成的样子。
02
每个时代,都有一大批渴求名利的人。
每个时代,这些渴求名利的人都会成为世俗的王者,引领整个社会的风气。
其他人,要么跟随着这股风气成长,要么选择另外的路,而选择不同路的人,难免会受到排挤。
举世皆浊的时候,清者即是罪。
举世皆醉的时候,醒者才是疯子。
苏格拉底所在的时代,也是这样,追求名利的人希望自己的奴隶越来越多,希望自己的领地越来越大。
他们也教育自己的子孙,要沿着这条路勇往直前。
苏格拉底却是一个奇葩,他不留恋物质,也不觉得物质享受很重要,他生活简朴,人家看见大街上千奇百怪的物品,总是遗憾自己没有,可苏格拉底却感叹,原来那么多东西都是自己用不到的。
他吃饭不挑食,吃饱为主,他酒量很大,却不贪杯。
在他看来,一定要抵制美味的诱惑,肚子不饿还想吃东西,不渴还想饮酒,会腐蚀灵魂。
‘魔女会想方设法让那些被美味诱惑的人变成猪’,因为他们太喜欢吃了。
苏格拉底穿衣服也不太讲究,春夏秋冬,都穿一件寻常不料制作的长袍,经常光脚走路。
在他看来,很多华丽的东西,在生活里根本就没什么用处。
确实如此,穿衣服若抛开虚荣,其实大多都差不多,吃饭的时候,若抛开虚荣和攀比,都能吃饱。
一个人内在越是丰富,外在的需求就会越少。
因为他们知道,呆头鹅再怎么打扮,也是呆头鹅。
苏格拉底不是呆头鹅,他也不想花那么多时间去打扮自己的外部形象,但他很在意自己的内心,他喜欢学习,喜欢去发现新的东西,他喜欢思考。
笛卡尔说:
我思故我在。
他在思考中,抛开了尘世间对自己毫不重要的东西,就像抖落积累在心灵上的尘埃。
03
苏格拉底有多喜欢思考?
有一次,他受邀去参加一个宴会,一路上,他边走边想,同行的人受不了他走得慢吞吞的,一个个都超越了他,他一个人就慢慢走。
走到人家门口,他思考的问题到了关键之处,他就在那儿发呆,也不进去,有人喊他也不答应。
主人家出来问他在想什么,他说:
原来,他在寻求智慧。
苏格拉底想清楚了这一点,他就明白了一个道理,如果跟比他智慧的人辩论,他就可以学到人家的智慧,如果是跟智慧不如他的人辩论,人家也可以学到他的智慧。
那时候,哲学研究的,是天上的规律。
作为一个爱智慧的人,苏格拉底也热爱自然知识,他也经常思考这些自然规律,可了解越多,他心中的问题就越多。
哲学就是不断的产生问题,不断思考问题。
他看见过去有哲学家说,人的理性,为世间万物建立了秩序,也是万物存在的根本原因。
但苏格拉底觉得,恐怕不止这样,他继续思考,发现确实不止。
但还有什么呢?
他不知道,他只知道,自己其实很无知。
于是,他开始研究人的品德和心灵,想要在此找到真正的智慧和真理。
哲学,被他从天上拉到地上,而人这种存在物,开始成为哲学最主要的课题。
04
作为雅典公民,苏格拉底还是很有责任心的。
雅典需要他,他就奋不顾身地站出来,走上战场。
那时候,他四十岁左右,自行准备了盔甲和武器,成了一名士兵,一手握着长矛,一手持着盾牌,冲锋陷阵,英勇无比。
有同伴受伤坠马,苏格拉底带着受伤的同伴一起撤退,很讲道义。
苏格拉底得到赞扬,可他却觉得自己没有获奖资格。
指挥官在站前动员时,甚至把苏格拉底作为榜样,还说如果人人都能像苏格拉底一样,何愁国家的荣誉不能保住。
然而,就算在战场上,苏格拉底也坚持思考。
有次他思考入迷,一站就是一天,但其他人对他的怪癖都习以为常。
他在战争中如此英勇,有人问他什么是勇敢?他却说自己不知道。
他不是装逼,他是真的觉得自己不知道,或者怕自己知道的不是正确的,所以,他四处找人辩论,就是想知道真正的勇敢。
他为国而战,九死一生,却很真诚地问青年人:什么是爱国?
青年目瞪口呆。
他生活简朴,节制欲望,却不知道什么才是美好的品德,于是,他看见那些装逼说自己品格高尚的人,就问人家什么才是品格高尚。
当然,很多人都回答不了他,所以他经常问。
他问得多了,人家就以为,你明明知道还问,这不是故意欺负人嘛。
其实并没有,他是真的觉得自己不知道,不知道就要问,他也不是见到谁都问,问的都是那些自称智慧的人。
不用说,这是一件很得罪人的事情。
问来问去,苏格拉底也发现了,别人也不知道,但他们却可悲的以为自己是知道的。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其实不然,很多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也不知道自己原来知道。
05
辩论是一件很得罪人的事情,但苏格拉底不怕得罪人,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因为辩论,他从来没输过。
有人就问问神谕,谁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
神谕说:“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很固执,他不知道自己聪明在哪,所以,他就想找出一个比他聪明的人,来证明神谕是错误的。
世间上的聪明人在哪?就是那些被公认的某一方面出众的人,或者那些公认的有智慧的人。
苏格拉底就四处寻找这些人,和他们辩论。
然而,他发现了,一些人明明没有智慧,却自认为自己掌握了智慧。
苏格拉底得出一个结论,神谕没错,他确实比别人聪明,因为他好歹还知道自己是无知的,而其他人连这个最简单的真理都不知道。
和这个世界比起来,人所知道的,不过是沧海一粟,就是九牛一毛,所知非常有限,在所知之外的,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却是无限的。
就像你放眼望去,星空无垠,但在你所见的无垠之外,还有你看不到尽头的地方,无垠之外还有无垠,已知之外,便是无知。
名声远播之后,也有很多人慕名而来,跟随苏格拉底,要跟他一起学习,柏拉图就是苏格拉底的一个跟班。
柏拉图跟了苏格拉底八年,而苏格拉底也成了一个七十岁的老人,鼻子扁平,嘴唇肥厚,眼睛凸出,典型的五短身材。
但他还是喜欢辩论,而且,从未输过。
06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70岁了。
在漫长的辩论生涯中,他怼过不少人,将人家驳得灰头土脸,颜面尽失,这一年,有人终于忍不住了,将他告上了法庭。
诗人梅勒托和苏格拉底辩论过,结果被苏格拉底驳得哑口无言,这个年轻气盛的诗人,感觉老头很不给面子。
还有商人安尼图斯,也觉得老头太不给他面子了。因为他有个儿子,很有才华,可是这位商人觉得,才华当不了饭吃,不如好好学习赚钱,他不让儿子研究学问,因为这事,被苏格拉底斥责了一番。
还有一个演说家兼政治家的吕孔,没和苏格拉底辩论过,但他觉得,苏格拉底这么有名,要是控告他,肯定能出名。
于是,这三人联名将苏格拉底告上了法庭。
理由很高大上。
第一、他不承认国家规定的众神。
第二、他引入新的神,自称受到某种“神秘的声音”的引导,去寻求智慧。
第三、他蛊惑青年犯罪。
苏格拉底上了法庭,根据律法,他可以为自己辩护。
可是在监狱中的苏格拉底,上谈天文,下谈地理,中间谈论人的灵魂,谈论人间的正义和自由,就是对辩护的事情绝口不提。
朋友提醒他,该考虑辩护的问题了。
苏格拉底说:
难道你不认为我一辈子都在进行着这件事情吗?
原来他觉得,为自己从来没犯过的罪名辩护,为不存在的罪名辩护,就是无视真理。
他说:
他也不怕死:
如果这世间没有正义,他决心为此殉道,也要让人看一看,不义的行为,永远战胜不了正义。
07
这场审判,几乎是家喻户晓。
审判团有500个成员,在这500人里,有些人还是比较有良心,不希望苏格拉底被处死。
有人就对苏格拉底说:
他们要苏格拉底不再是苏格拉底,要他放弃对智慧的追寻。
这对于苏格拉底来说,是绝对无法忍受的,所以,他拒绝了。
第一轮投票,希望苏格拉底死和希望他活着的人差不多,双方僵持不下,票数对半。
本来是一件好事情,只要苏格拉底说几句好话,可能结果就会倒向对他有利的一边,可是苏格拉底并没有这样做。
他只是感到奇怪,并一再声明自己是无罪的。
在陪审团看来,这简直就是死不悔改,所以第二轮投票,赞成处死苏格拉底的人,占了大多数。
苏格拉底被判死刑,在他最后的辩护中,他说:
他还告诉人们,不仅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更要照顾好自己的灵魂。
这个可爱的苏格拉底,这个智慧的苏格拉底,他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很多人灵魂的残疾。
08
苏格拉底有很多朋友,而且有些很有钱。
有人想帮助他越狱,已经打点好看守,但苏格拉底拒绝了。
他不仅拒绝了,还讲了一大堆拒绝的理由。
行刑之日,苏格拉底让人将自己的妻儿送回家,因为他不想看见他们哭哭啼啼的。
他的朋友们围着他,和他聊天,他的弟子听他教诲,所有人都很不舍,为他即将死去感到忧伤。
可苏格拉底却面色如常,看起来跟平时一样快乐,似乎死亡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和吃饭睡觉一样简单。
他谈灵魂,谈正义,谈永恒。
他告诉朋友们,不必为死亡感到难受,因为“哲学家会为死亡感到快乐,因为真正献身于哲学的人,其实是主动为死亡做准备。”
他似乎还有很多话想说,但行刑的世间到了,监刑官拿着毒酒进来,苏格拉底问他:我该怎么做?
他按照监刑官的吩咐,喝下毒药,然后在监狱里不停地走动,因为这样有利于药效发挥。
走了一段时间,苏格拉底躺了下来,他已经离死不远了。
监刑官说:“要是僵冷到了心脏,一切都结束了。”
这时候,苏格拉底对朋友说:
我还欠阿斯克勒比厄斯一只鸡,请不要忘了,要还给他。
阿斯克勒比厄斯是神话中的药神。
或许在他看来,活着是一场疾病,而死亡是解脱,他以身殉道,却照亮了无数热爱真理的人。
真理之所以为真理,就是他是对的。
09
苏格拉底死了,但他真正地活过。
他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我们,认识你自己,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认识自己?
一个人怎么会不认识自己呢?但事实却是很多人真的不认识自己,他们生来这个世界,慢慢地接受了这个世界教给他们的东西,最终成了这些东西的殉葬品,用一辈子去追寻这些。
这些人,没有走进过自己的内心,没有听到过自己内心的呼唤,也就看不见自己的灵魂,只能任由自己的身体在世间飘荡,从一栋房子到另一栋房子。
你想想,两千多年前,有人却在监狱里谈论灵魂,面对死亡面不改色,那是一个多么令人震撼的场景啊。
而两千多年后,我们却总是在生活的挫折面前,感到痛苦,对生活感到焦虑,我们精神内耗,我们活得空心,我们麻木,因为我们没有照顾好我们的灵魂,所以没有稳定的力量。
我们需要重新活过来,需要重新审视和爱惜自己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