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致力于推广文学传播文化的在线平台,帮助大伙重视阅读和文学创作,传递文学力量,推动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 《 普读 • PooDu 》

方法论|人最大的智慧,就是认识自己

Methodology|The Greatest Wisdom Of Man Is To Know Himself

2023-05-31 19:02
方法论|人最大的智慧,就是认识自己

仔细考察人类文明,我们会发现人的智慧几乎无处不在。无论是将国旗插在月球上,还是平凡的柴米油盐的生活,人的智慧都贯穿其中。从这个角度看,人,确如莎士比亚所说:“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但是,人生的价值并不完全由外在优秀的程度来衡量。如果我们不接纳自己,不认同所过的生活,那么无论我们看起来多么风光,也是失败的。

有句话说,这世上只有一种成功,那就是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以此扪心自问,你过的生活是你想要的吗?相信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是否定性的。要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在为未得到的东西而努力呢?

但是,无论是罔顾世俗大胆追求理想,还是蝇营狗苟勉强谋生,有多人最后能如愿以偿地过一生?一项关于人生最后悔的事的全球统计显示,约92%的人后悔年轻时努力不够导致一事无成;73%的人后悔在年轻的时候选错了职业;62%的人后悔对子女教育不当;57%的人后悔没有好好珍惜自己的伴侣;45%的人后悔没有善待自己的身体。且不论这个调查是否属实,至少它反映了一种普遍存在的人生问题:由于没有把握好当初该做的事,我们追悔莫及,抱憾终生。

说是追悔莫及,其实根源还在于之前的我们缺乏一种智慧:不能认清自己(也即是苏格拉底说的“无知”)。

蒙田说,一个人最坏的状态是失去了对自己的认识和支配。因为不能认清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我们往往选错职业;因为不能认清自己的欲望和情绪,我们往往陷入短视、无知、自私、冲动和自相矛盾等精神怪圈;因为不能认清自己,我们往往陷入紧张的人际关系中;因为不能认清自己,我们往往坚持了不该坚持的,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努力了大半辈子,最终还是一事无成。

外在地看,不能认清自己的人,越是奋发有为,越可能损人害己。成语纸上谈兵的主角赵括就是缺乏自知之明的典型。作为军事理论高手,赵括可能是很优秀的,但是否能上前线指挥打仗,则需要由实践来决定。再退一步说,如果赵括只是“民间军事家”,只管纸上谈兵于国于己也损失不大,一旦统领着四十万赵军与敌军对垒,那就不仅害自己丢了性命,也让国家变得岌岌可危。同样,如果你不具备当总经理的能力而吹嘘能胜任,一旦公司聘用了你,公司就可能在你的管理下提前破产倒闭。

俗话说,不是那个金刚钻,就别揽那个瓷器活。在做事之前,你需要考虑的不是自己做了能收获多少,而是先掂量清楚自己能不能做以及能做到什么程度。

从正面看,我们越是了解自己,就越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陶渊明本是彭泽县令,但他最终认为自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于是果断辞职归隐,其后不仅在山水田园中活出真实写意的自己,也成为中国“田园诗人”的著名代表。试想他若贪恋权力,也许加官进爵是没问题,但这样的话,青史上就很可能多了位籍籍无名的平庸高官,少了位流芳百世的隐逸诗人。

面对“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这“三项桂冠”,九十多岁的季羡林不但没有默认,还专门写文章请辞。他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季老的请辞,可谓做了一位真正的学者该做的。他认清了自己,所以能更好地做自己,更少受累于那些虚名浮利。

苏格拉底、蒙田、爱默生等哲人一再强调,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现代德国哲学家卡西尔进而总结说:“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这已是众所公认。在各种不同哲学流派之间的一切争论中,这个目标始终未被改变和动摇过:它已被证明是阿基米德点,是一切思潮的牢固而不可动摇的中心。”

不过,认识自己虽重要,但并不容易。有人问苏格拉底:“世上何事最难?”他就回答:“认识你自己”。毕竟,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不管你认为自己多么聪明,都很难超越自己的局限。

方法论|人最大的智慧,就是认识自己

我们往往不是高看自己,就是看扁自己。譬如照镜子,有时我们觉得镜中的自己很耐看,有时又觉得镜中的自己不忍直视;有时我们会爱上镜中的自己,有时又憎恶镜中那张熟悉的脸。我们对镜自照的心情总是朝秦暮楚,这张脸却是在长年累月慢慢蜕变的。同样,我们也总不能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所以要认清自己,找到恰当的方法很关键。否则,就会像哲学家熊十力所说:“若用力求明,而未得其方,往往求明不获,而适以自蔽。”

下面总结一些认识自己的方法、途径和建议,供大家参考:

  • 在时空中认识你的有限性

无论是在时间的长度上,还是空间位置的广度上,我们所拥有的都是非常有限的。生有涯而知无涯,所以你不可能什么都能兼顾。

心理学家詹姆士说:“我们往往面对必须偏向自我的某一点而抛弃其余。并不是我能做到两全其美而不愿去做:既美貌,又胖大,又是个大运动家,又每年赚几千万美金,又是捷才,又享用豪奢,又能迷女人,又是个哲学家,又是个慈善家、政治家、武士,又是探险家,又是个音乐家……只是,这不可能。百万富翁的事业往往与圣者的事业冲突;豪客与慈善家会互相绊脚而同归蹉跎;哲学家与风流浪子也不能好好伴居于同一个凡身内。可以设想,在一个人生活的开头,是很可能分别扮演集中不同的角色的,可是要成为其中任何一个人物,其余的可能就须要限制。所以追求最真实、最强烈、最深沉的自我的人必须细心审查欲望一览表,在这场赌赛中,挑出将自我当作赌注押上去的那一门。从此一切其他自我都不要分心,只有这个自我的幸与不幸是实在的。这个自我的失败是真失败,它的胜利是真胜利。”这个思想值得牢记。

  • 在有知中认识你的无知

根据哲学家芝诺的著名观点,人的知识就像一个圈,圈内是我们知道的,圈外是我们不知道的。知识之圈再大,比如圈外的无知来,也要渺小得多。所以很多求知者都会感慨地说,我越是钻研学问,越感到自己无知。这是有知的“无知”,在苏格拉底看来,这才是人最大的智慧。因为自知无知的人,能真正认清自己的局限,从而明白过自己最想要的生活需要付出什么以及需要避免什么。

方法论|人最大的智慧,就是认识自己
  • 在日常中认识你的习惯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所铸造的。因而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这与科恩在《论自我》中的观点:“自我意识是个体根据他的既往生活体验史,特别是既往生活体验史的最稳定特征对其主观经验的解释。”实质上是一样的,即认识我们的生活习惯,本质上就是认识那个最稳定的自我。

认识自己,意味着要认识自己过去有哪些好的习惯和坏的习惯,并努力强化好习惯,改掉坏习惯。

  • 在自由中认识你的欲望

在黑格尔看来,自我认识就是欲望一般。

在传统社会,欲望始终受到道德的约束。现代社会追求个性和思想解放,因此追求理想,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已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常识观念,但由此也带来了欲望空前膨胀的社会和个人问题。我们痛苦、焦虑、压抑、孤独、烦躁等皆与我们的欲望未得到满足有关。而就算某个欲望得到满足,我们的满足感也很快会被实现新欲望的焦虑感所替代。所以追求欲望尽管没有错,但如果放纵不羁,我们就会被自己的欲望所蒙蔽,从而无法过自己最想要的生活。

  • 在意识中认识自己

在洛克看来,意识永远是和当下的感觉和知觉相伴相生的,而且,只有凭借意识,人才对自己是他所谓的自我。所以要认识自己,还要认识我们的意识。意识在心理学上又有意识、潜意识、下意识等形式,了解这些也有助于我们自我认识。

在心理学家詹姆士看来,自我一定程度上就是“意识流”。

  • 在生活中认识你的情绪

不要仅仅把情绪当成负面的东西。情绪出现的时候,同时也是认识自己的黄金时刻。你可以记录下种种情绪,常见如七情:

找出你的主导情绪。了解你的情绪从何而来,了解情绪给你带来的影响以及应对情绪的方法。深刻认识情绪,不仅能帮助我们认识最真实的自己,也能帮我们疗愈灵魂之伤。

方法论|人最大的智慧,就是认识自己
  • 在工作(学习)中认识你的能力

我们实际掌握的能力和我们想象自己拥有的能力是有差别的。一般最能让你认清自身能力的是你的工作(学习)。如果你只是把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另有爱好的事业,那也要认清你的兴趣。

看看自己专不专业以及专业到什么程度,你就清楚自己到底能做以及该做什么了。

  • 在做事中认识你的长处和短处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先认清自己有哪些主要长处和短处,然后根据需要扬长补短,并知悉要为此付出的代价。

  • 在反思中透彻了解自己

松下幸之助说:“唯有强烈自我反省的人,才能透彻地了解自己。”古人也早就说:“吾日三省吾身”。切记。

  • 在矛盾中发现最想要的自己

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人的生存非常矛盾,他既需要寻求接近别人,同时也需要独立;既需要与别人一致,同时也需要保留他的独特性和特质。而正是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人能找到最真实的自我。

  • 在阅读中认识自己

认识自己的方式有很多种,阅读(这里主要指读书)就是其中静观自得的一种。若只为认识自己,读一些自我教育类的书籍(特别推荐教育小说类型书籍)会很有帮助。

  • 在认识他人中认识自己

卡夫卡说:“人通过与他人交往从而进行自我省察。”

我们分辨自己的脸是因为有镜子,同样,我们能认识自己也是因为他人这面镜子。

记住克里希那穆提的话:“你认识你的脸孔,因为你经常从镜子里看到它。现在有一面镜子,在其中你可以看到完整的自己,不是看到自己的脸,而是看到自己心里所有的事情,所有的感觉、动机、嗜好、冲动及恐惧。这面镜子就是关系的镜子:你与父母之间的镜子,你与老师之间的镜子,你与河流、树木、地球之间的镜子,你与自己思想之间的镜子。”

  • 像认识他人一样认识自己

记住梭罗的话:“我只知道我自己是作为一个人而存在的;可以说我是反映我思想感情的一个舞台面,我多少有着双重人格,因此我能够远远地看自己犹如看别人一样。不论我有如何强烈的经验,我总能意识到我的一部分在一旁批评我,好像它不是我的一部分,只是一个旁观者,并不分担我的经验,而是注意到它:正如他不能是你,他也不能是我。”

感兴趣,你也可以写自我分析日记,或者至少把自我分析当成一件重要的事。

  • 在社会大我层面认识自己

马克思指出,尽管个人看问题总是从自己出发,但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单个人的历史不能脱离他以前的或同时代的个人的历史,所以认识自己的高级形式,就要我们认识我们所处的社会阶层或国家,包括经济、文化、教育、修养、信仰、体质、肤色等多个方面的。就此而言,我们应该多读了解中国人的书,同时也应该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要不然,就难免自以为是。

  • 在行动中认识自己

行动是最贴切的认识自己的方式。如果你的问题是想得太多,那这就是最好的告诫。

  • 在具体处境中认识自己

记住你是个具体的人。你有你的独特性。工作、身体、面貌、文化、教育、品位等方面的不同综合造就了独特的你。试着全方位分析自己当前的处境,你完全可以从平凡中找到一个神圣的自我。

方法论|人最大的智慧,就是认识自己
  • 辩证地认识自己

不是所有人都赞同自我认识。这提醒我们不要忽视那些有价值的反对观点。学者卡莱尔就认为“认识你自己”这一箴言是不可能做到的,因而是愚蠢的。保持辩证认识吧。苏轼说:“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自我认识也是如此。我的建议是,不曾认识自己的人要多认识自己,一味认识自己的人要多认识非我的一切。

  • 在自我超越中认识自己

波普尔说:“自我超越是一切生命和一切进化,尤其是人类进化最惊人、最重要的事实。”如果你只是消极地认识自己而不改善自己,那认识自己其实没什么意义。

认清自己后过兽性的生活,这是自甘堕落;认清自己后过神性的生活,这是自我超越。

  • 在学问探究中认识自我

如今,认识自我已经是一门学问,要追根究底,就把它当成一项事业或一个专业吧。仔细考察各种学问看待自我的角度,可能会刷新你对自我认识的认识。

  • 在创造中认识自己

根据洛克的“心灵白板说”以及存在主义“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人格这种东西本质上是不存在的,经过后天一系列的选择,我们创造了自己的人生。这种哲学认为,认识自己就是去认识我们创造人生的过程。这种自我认识尽管有其片面性,但它确实为我们提供了自我认知的重要视角。

必要的提醒

基于经验和逻辑论证,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对自己认识越深,人就越有人性(指高于兽性、低于神性的人性)。但认识自己这件事并没有什么定论,人格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是说你今天认识了自己,明天就没有了自我认识的必要。只要我们活着,认识自己就必然是一个不完结的过程。这像修行一样是一辈子的事,不可能完全穷尽。圣贤如孔子也经历了漫长的自我认知过程,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连圣人也是一步一个脚印打磨出自我来的,我们最好别幻想走捷径。见此,你可能因为走自我认识之路的崎岖坎坷而望而却步,但不要忘了那句古老的格言——走自己的路虽死犹生,走别人的路危险重重。再者,如果我们不急于求成,而是抱着“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胡适语)的信念往前走,我们就不会在临终时哀叹自己一生都用错功,走错路,没有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方法论|人最大的智慧,就是认识自己

最重要的是,你可以把“自我认识”当成浅薄的功利主义式的自我实现的工具,也可以像哲人一样,把“自我认识”当成一种不假外求、其本身就最值得追求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