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致力于推广文学传播文化的在线平台,帮助大伙重视阅读和文学创作,传递文学力量,推动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 《 普读 • PooDu 》

名著阅读|托马斯·曼《魔山》,工作是最最值得尊重的东西

Masterpiece Reading|Thomas Mann's Magic Mountain, Work Is The Most Respectable Thing

2023-05-31 19:02
名著阅读|托马斯·曼《魔山》,工作是最最值得尊重的东西

作者简介

名著阅读|托马斯·曼《魔山》,工作是最最值得尊重的东西

内容介绍

故事的主人翁汉斯·卡斯托普(Hans Castorp)是年轻的德国的大学毕业生,来到瑞士阿尔卑斯山的达沃斯山庄一间名为Berghof的肺结核疗养院,探访住在疗养院的表兄弟约阿希姆(Joachim),原来只打算逗留三周。没想到当地的医生诊断出他得了肺结核,要住在魔山里治疗,一住就是七年。在疗养期间,他碰过各式各样的人物,有意大利自由派人文主义登布里尼(Settembrini)、愤世嫉俗的反动份子犹太人那夫塔(Naphta)、自由思想家卡度齐(Carducci)、嗜酒如命的荷兰富商明希尔·皮佩尔科尔恩、不拘小节的俄国女人肖夏太太……他们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病人们口袋里装着X 光玻璃照片,静静地等待死神的来临。汉斯·卡斯托普就是生活在这群人中间唯一清醒的人,每日同他们打交道,还参加了招魂会,见到了表哥的亡魂。卡斯拖普对妩媚的肖夏太太产生好感,跪在她面前,向她倾吐自己的爱意,可是她不久就下山离他而去。肖夏女士再度回到疗养院时,已跟富商皮佩尔科尔恩结为连理,卡斯拖普感到妒嫉。后来那夫塔在决斗时被枪击死亡,卡斯拖普感到孤单。本书展现最精彩的一面,这些欧洲最顶尖的知识分子,借由他们超凡的智慧,描述当时欧洲社会各种思潮,包含人道主义者、无政府主张者及极端主义者的辩论,使我们了解当时欧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已经走向没落的西方世界的精神写照。七年之后,卡斯拖普病好了,下了魔山。在所谓的“爱国精神”的感召下,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死在了战场上

名著阅读|托马斯·曼《魔山》,工作是最最值得尊重的东西

人物介绍

  • 汉斯·卡斯托尔普

在某种程度上说,汉斯·卡斯托尔普就是作者本人的化身。在《雪》这一节里,汉斯·卡斯托尔普在山里遇上暴风雪。作家描绘了一幅充满幻想并富有象征意义的梦境。当年轻人醒来时,他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为了爱和善,人不应让死神来主宰自己的思想。这无疑也是作者自己找到的结论。书中对竭力争取汉斯·卡斯托尔普的两个文人,写得淋漓酣畅,入木三分。一个是具有资产阶级文化的人文主义者和民主主义者塞塔姆布里尼,他是理性、进步和正义的卫士,为人类幸福抱病进行孜孜不倦的斗争;另一个则是耶稣会会士纳夫塔,他既是叔本华和尼采的忠实信徒,又是军国主义分子和民主制度的反对者。两人一直为政治问题和学术问题争论不休,最后终于干戈相见。

名著阅读|托马斯·曼《魔山》,工作是最最值得尊重的东西
  • 纳夫塔

纳夫塔这个屠夫家庭出身的神职人员,却是地地道道恶魔的化身,他竭力鼓吹战争的正义性,主张用恐怖手段来解决一切问题。纳夫塔在一次荒谬的决斗中结束自己的生命,他的死正是他精神崩溃的表现,也象征着军国主义者绝没有好下场。从纳夫塔这个人身上,可以看出以后诞生在欧洲土壤上的法西斯主义的萌芽。显然,这样的人在当时也是有一定典型意义的。

名著阅读|托马斯·曼《魔山》,工作是最最值得尊重的东西
  • 塞塔姆布里尼

塞塔姆布里尼的祖父是革命的烧炭党人,曾为希腊人民的独立进行过流血斗争,而父亲也是一个人文主义者,因此他自幼一直倾向进步与革命。他认为“世界上有两种原则经常处于抗衡状态,这就是权力和正义,暴虐和自由,迷信和智慧”,他又认为:“两种力量究竟何者得胜,这是毫无疑问的……不过这一天终究会到来,即使不是由鸽子的翅膀挟来,也将由雄鹰的翅膀带来,那时欧洲大陆将出现曙光,那就是人与人之间平等博爱的曙光……一句话,那时将诞生一个世界大同式的共和国。”当然,这位意大利学者所向往的只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和自由,他的思想有很大的局限性,但不失为一个进步的民主主义者,因此托马斯·曼字里行间对他持同情态度。用托马斯·曼自己的话来说,塞塔姆布里尼“有时甚至是作者的传声筒,但绝不是作者本人”。塞塔姆布里尼是二十世纪初西欧某种知识分子的典型,他们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蜕化为自由主义者,他们的反抗是抽象的,致力于人类解放的意愿只是一种空想,而他们那些鼓吹阶级调和的论点,也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名著阅读|托马斯·曼《魔山》,工作是最最值得尊重的东西

经典语录

论是谁,工作都该是他无条件地最最值得尊重的东西,除了工作之外,基本上没有别的更值得重视了。它是人们立身的准则,它关系到一个人的成败。这在时间上也有绝对性的意义,也可以说,它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使金钱能带给人幸福,也只是因为它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提供给人保障而已,幸福是超越金钱之外的东西。

活中引入一些插曲或变换一番新花样,乃是维持我们生命力,使我们对时间保持新鲜感以及使我们对时间不会感到漫长,厌烦或枯燥无味的唯一方式,从而使让我们的生活有一种新的感受。

人说时间像一条忘旧河,但到远方换换空气也好像在忘旧河里喝了一口水;尽管它起的作用没有那么厉害,但发起做来却更快。

作品评价

德国当代作家埃伯尔哈尔德·希尔歇尔在《论托马斯·曼》一书中,对《魔山》作了这样的评价:“托马斯·曼的《魔山》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它同时具有三重象征内容:首先,我们在《魔山》中看到后期资产阶级社会的象征。《布登勃洛克一家》的资产阶级腐朽没落问题,不但在这里以新的生活形态重复出现,而且场景有所扩展……在山庄疗养院的狭小天地里,我们看到了来自世界各国的各种人物,既有许多德国人和俄国人,又有斯堪的纳维亚人和其他欧洲人,他们优哉游哉,无所事事,在作者心目中,这批人无疑是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

这个圈子里的人没有工作,没有职业,没有配偶,没有家庭,没有子女,没有政治的和经济的生活现实。总之,这个培养疾病的豪华大饭店里,住的全是那些不从事生产劳动的社会阶层的人。”

美国著名作家辛克莱·刘易斯对《魔山》的评价很高,他于一九三零年看了这部书后曾说:“我觉得《魔山》是整个欧洲生活的精髓。”确实·它不愧为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来自四十二读书摘抄

第 2 页

这位青年人涉世未深,两天的旅程就把他跟过去的世界隔得远远的,所有称之为责任、志趣、烦恼、前途等种种意识,他都置之脑后;这种远离尘嚣之感,远远比他坐马车到火车站去时来得强烈。在他本人与乡土之间飞旋着的空间,拥有某些我们通常归因于时间的威力。空间的作用同时间一样,每时每刻会在他内心引起变化,但在某种程度上却更加显著强烈。它像时间一样,也会叫人忘却一切,但只有当我们的肉体摆脱了周围环境的影响,回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原始境界中时,才有可能这样。不错,它甚至会使书呆子和乡愚一下子变成流氓之类。有人说,时间像一条忘旧河,但到远方换换空气也好像在忘旧河里喝一口水;尽管它起的作用没有那么厉害,但发作起来却更快。

第 29 页

人们不仅仅以个人的身份生活,而是不知不觉地与他的时代和同时代的人同呼吸,共命运。人们可能认为他生活中那些一般性的、非个人的基础已牢固地奠定,同时把它们看作是天经地义的,对它们一点儿不抱攻击、批判的态度,像善良的汉斯·卡斯托尔普那样。但有一点也是很可能的,即人们同样也觉察到时代的弊病,从而多少有损于自己道德上的完美性。个人各式各样的目的、目标、希望、前景都在眼前浮现,他从这里面汲取奋发向上、积极工作的动力。如果不属于他个人的、亦即他周围的生活(甚至是时代本身)外表上看来哪怕多么活跃而富有生气,而骨子里却十分空虚,没有什么希望和前景;如果他私下承认它既无希望,又无前途及办法,同时对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提出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这些问题是人们费尽心机在最终的、超乎个人之上的绝对意义上提出的)报以哑然的沉默,那么对一个较为正直的人来说,几乎不可避免地会使他趋于消极而无所作为,开始时只表现在他的精神上和道德上,后来就一直扩展到他的生理和机体部分。在一个不能满意地回答“人生目的何在”的时代里,凡才能卓越、成就出众的人,不是道德上异常高超——这是很少见的,而且不失为英雄本色——,就是生命力极其旺盛。

第 99 页

人们对时间的感受,往往因它的千篇一律而容易淡薄,同时它和生活感受又息息相关,一个削弱后,另一个也接着受到损害。关于寂寞无聊的性质,人们有许多错误的概念。一般认为,时间内容中的趣味和新奇之处,就是让它“流逝”,也就是说,使时光短促,而单调和空虚则会抑制时间的进程。这种说法不尽适当。空虚和单调无聊固然会使每一分钟、每一小时延长,令人有“度日如年”之感,但它们也能将巨大和极大的时间单位缩小或使它飞逝,甚至化为乌有。反之,一个充实而有趣的时间内容,能使一小时,甚至一天的光阴缩短或轻松地逝去。可是在量度方面,它却赋予时间进程以宽度、重量和坚实性,因而多事之秋与那些平淡无奇、风平浪静的年代相比,前者的流逝进程慢得多。

因此,我们所说的寂寞无聊,其实只是一种由单调引起的,时间上一种反常的缩短感觉。生活老是千篇一律,漫长的时间似乎就会缩做一团,令人不寒而栗。倘若一天的情况和其他各天一模一样,那么它们也就不分彼此。每天生活一个样儿,会使寿命极长的人感到日子短促,似乎时光不知不觉地消逝了。所谓习惯于生活,其实就是对时间有一种木然甚至麻痹的感觉;年轻时的日子过得慢,而晚年的岁月却消逝得愈来愈快,也必然是这种“习惯于生活”造成的。

我们知道,生活中引入一些插曲或变换一番新花样,乃是维持我们生命力,使我们对时间保持清新感以及使我们对时间不会感到漫长,厌烦或枯燥无味的唯一方式,从而让我们的生活有一种新的感受。调环境,换空气,上温泉浴场,都是为了这个目的,而调换环境和生活中加入某些插曲就有消除疲劳的作用。住到一个新的地方,头几天有一种清新之感,也就是说使人精神百倍——它能保持六天到八天左右。接着,随着你“习惯于”这个地方,似乎渐渐觉察日子紧缩起来。谁依恋着生命——或者说得确切些,谁对生命依依不舍,谁就会恐惧地觉察到,日子的步子跨得越来越轻盈,无声无息地开始溜走,而最后的几星期,比如说四星期左右,简直飞逝得令人害怕。当然,生活的插曲终了时,对时间的清新感也就随之消逝;而在回复到正常的生活以后,它又重新显现。外出后再回到老家时,开头几天又过得新鲜而生气勃勃,不过只是短短几天而已,因为人们对“习以为常”的生活,适应起来比那些例外情况为快。如果说时间的感受由于年迈而减弱,或者这种感受一向不很强烈(这是生命力本来就衰弱的征兆),那么他很快就会昏沉沉地回复到原来的生活,过了二十四小时,就感到从来没有外出过似的,几天前的旅行宛如晚间做了一场梦。

第 178 页

考虑到时间的神秘性,作者为读者再准备一些像这里那样引人瞩目的其他扣人心弦的情节,也许是有益的,只要我们不离主人公的左右,就会遇上这些情节。现在,每个人只要记住这点已经够了,那就是当他卧病在床打发日子时,一连串的日子消逝得多么快。每天都是相同而重复出现的;由于始终相同,因而说“重复”这个字眼是根本不够确切的,这里我们应当选用“千篇一律”、“固定不变的现在”和“永恒”这些词儿。人们替你带来午膳的汤汁,像昨天给你端来的一样,而明天也会再给你送来。这种感受在同一瞬间向你袭来,可你不知道它怎么来,又从何而来。你看到汤汁端来,就感到头晕目眩。各个时间单元在你面前显得模糊不清,它们掺合在一起;在你眼前展现的真正的存在形式,乃是一个没有“量纲”的现实世界,在这现实世界中,人们永远把汤汁端来给你。不过我们一面谈永恒性,一面又说时间缓缓地逝去,这种说法却大大自相矛盾,而这种自相矛盾的观点,我们力求避免,对本书主人公来说尤应避免。

第 235 页

每星期下午都能稳稳地站在过道里等待邮件送来,真是生活中稀有的乐趣呢,他想。人们可以说,他消磨了一星期的光阴,同时又在等待七天后同一时刻的重新到来。等待意味着时间快快过去;也就是说,别把时间和眼前的光阴看作是一种恩赐,而是一种障碍,应当否定它们的实际价值,把它们看得一钱不值,同时应当在心灵上跨越它们。人们说,等待令人厌倦,不过,要是你把整段光阴大块大块地消耗掉,不是为了时间而生活,也不加以利用,那么也不会感到无聊,甚至还挺有意思呢。只知等待的人就好比一个饕餮之徒,他的消化器官只能摄取大量食物,而不能把它们变成养分和有用的东西。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说:正像不消化的食物不能使人体更加健壮一样,在等待上消磨时光也不会使人苍老。当然,纯粹的、毫无私心杂念的等待,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第 246 页

这种说话很荒唐,随你说吧。可是荒唐的东西,在理性上是值得尊敬的,没有比斥责某事为荒唐更令人遗憾的了。所谓荒唐,其实是灵性在大声疾呼要求保持尊严,和自然分庭抗礼,不向自然屈服……

第 284 页

节日的晚餐行将结束时,塞塔姆布里尼走来在表兄弟的餐桌的一角坐了一会儿。他穿的衣服和平时一模一样,嘴里叼着一根牙签。他对斯特尔夫人冷嘲热讽,后来又絮絮叨叨地说起木匠的儿子和人类的法师来,说人们今天正在幻想中庆祝他的生日。他说耶稣这个人究竟是否存在,谁也说不准。不过他那个时代诞生了一种思想,也开辟了一个胜利的航程,这种航程一直绵延到今天,从不间断——那就是每一个人在精神上都应当保持尊严,而且一律平等;一句话,应当有个人民主。人们给他斟了一杯酒,他说正是鉴于基督教这种思想才干杯的。

第 402 页

“我在论点上加上少许逻辑吧,”纳夫塔打断了他的话。“要么托勒密和经院哲学家是言之有理的,这样世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就是有限的了。于是神是超越宇宙的,神与世界俨然对立,人的存在也是二元性的,他的灵魂问题的实质,在于感觉的一方与超感觉的一方之间的冲突,而所有社会性的问题都是次要的东西。只有这种个人主义,我才承认它在逻辑上是首尾一贯的。要么您的文艺复兴时代的天文学家说的是真理,而宇宙是无限的。这样就没有超感觉的世界,没有二元性;来世包含在现世中,神与自然的对立消失,人类的个性也不再是两种对立的原则相互斗争的舞台,而是和谐的,统一的,因而人类的内在的斗争,仅仅存在于他的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这样国家的目的就披上一层异教徒的色彩,成为道德的规范。两者必居其一。”

第 460 页

还有一件事虽然同样不足为奇,但人们听了不免有些毛骨悚然,那就是纳夫塔居然赞成笞刑。根据他的意见,侈谈人类的尊严是荒谬的,因为我们真正的尊严在于精神,而非肉体。人们的灵魂一直乐于从肉体中吸取全部生活乐趣,因此使人们遭受到痛苦乃是破坏人们官能之乐的极其有效的方法,使他们仿佛从肉体回到灵魂中去,从而使灵魂又占统治地位。认为鞭打的处罚方式特别可耻,这是一种十分愚蠢的谴责。

第 467 页

汉斯·卡斯托尔普像小学生那样,把食指高高举起。他说,他不想得罪任何一方,不过刚才他们谈的显然是涉及进步,涉及人类的进步,因而在某种程度上也涉及政治和雄辩的共和制度以及有教养的西方文明。在这方面,他认为:宗教和生活之间的差别——或者像纳夫塔先生所坚持的那样,是宗教和生活之间的对立——似应归因于时间和永恒的差别或对立。因为进步仅仅寓于时间之内,而在永恒之中,说不上什么进步,也没有政治和雄辩可言。打个比方,人们在那里仰起脑袋,倚在上帝的怀抱里,同时闭起眼睛。这就是宗教和道德的差别。他知道自己说得语无伦次。

第 468 页

纳夫塔说,塞塔姆布里尼先生想发表的这种见解,并未把事实的真相说清楚。塞塔姆布里尼世界观的主要特点,是他把上帝和恶魔作为两个不同的个体或原则来考虑,并认为“生活”是两者争论的对象,这种看法,同中世纪的观点并无二致。但实际上,上帝和魔鬼是一个东西,它们都同生活对立,此外也同现世的市民意识、伦理、理性和道德对立。它们两者都代表宗教原则。

……

塞塔姆布里尼先生又一次自以为是个人主义者,真是妙不可言!不过要做到这一点,一个人必须懂得伦理和幸福间的区别,而我们这位光明使者和一元论者对此却一窍不通。把生活愚蠢地看成是本身的目的而不问其最终意义和目的的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是种族的伦理和社会的伦理,以及凡夫俗子的道德,而并非个人主义。因为个人主义仅仅属于宗教的和神秘的,也属于所谓“伦理上无秩序世界”的范畴。塞塔姆布里尼先生的伦理究竟是什么东西,它的要求又是什么?它同生活有密切关系,因而十分有用,因而它不是英雄主义的而值得令人怜悯。这种伦理的目的是使人变得老成、快乐、富裕和健康,情况就是这样。塞塔姆布里尼的伦理系统,就是理性主义和工作万能主义。至于纳夫塔,他再度表明自己的伦理观不过是可怜的现世市民主义。

第 526 页

“你们已经,”塞塔姆布里尼高声说,“你们已经研究过他们,研究得汗水涔涔,这些古代的诗人和哲学家;你们企图把他们那笔宝贵的财产据为己有,正像你们已用过那种古代建筑的材料来奠造你们的教堂!因为你们清楚地感到,你们那无产阶级的灵魂凭着自己的力量不可能产生任何新的艺术形式,同时你们希望用它本身的武器来击溃古代。这种情况会反复出现,历史永远会循着这样的轨道前进!你们那粗野的不开化的性格,应当在你们自己所轻蔑、并且劝别人也不屑一顾的力量那里进修一番,因为没有教养,在人类面前你们就无法忍受,而实际上教养只有一个,那就是你们所称的市民的教养,而这种教养却是人文的!”

第 576 页

凡是有大小的东西,我们就不能称之为罪恶。罪恶从来没有规模大小可言。完美无缺的东西也没有什么规模大小。

……

他又说到,教会对灵魂的数量显然比灵魂的质量更加关心,由此不难得出教会在精神上十分低级的结论。

第 661 页

我们姑且这样来作一番说明:一个精神的、也就是一种重要的事物之所以显得“重要”,是因为它超越自己,是一个更富有普遍意义的精神事物的体现者和代表者,是整个感情和思想世界的体现者和代表者,这个世界在它那里找到了或多或少完整的征象——而它的重要性的程度则由此来衡量。此外,对这种事物的爱好就其本身来说也是“重要的”。它多少体现了怀有这种爱好者的性格,它表明了他与上述事物所代表的有普遍意义的那个世界的关系,而他本人却自觉地或不自觉地与这样的世界共命运,同呼吸。

第 701 页

我们从他口若悬河的谈话中,有幸举出一个实例说明纳夫塔是怎样存心把理性搞混的。然而当他谈起科学的时候,情况就更糟了——他是不相信科学的。他不相信科学,他说;因为信不信它,悉听人们自便。它像其他任何东西一样,是一种信仰,只是比其他任何东西更糟糕,更愚蠢,而“科学”这个词儿的本身是最愚昧的现实主义的一种表现,它恬不知耻地把客观事物在人类智力中投下的颇成疑问的印象看作是真的东西,或者伪称为真的东西,并且从中得出人类所能指望的极其愚昧、极其悲惨的教条来。难道自己存在、也为自己而存在的物质世界的概念不是自相矛盾中最可笑的一种吗?但近代的自然科学,作为教条来说,仅仅是以形而上学的假定为基础的,即我们有机体的认识形式、演出一切现象的空间、时间和因果律,都是实实在在的情况,它们不依赖我们的认识而存在。这种一元论的主张是对精神最最无情的侮辱。时间、空间和因果律,用一元论的话来说,就是进展——这就是自由思想——无神论的似是而非宗教的中心教条。借助于这种似是而非的宗教,人们驳斥摩西的第一书,企图用启蒙知识来对抗荒诞无稽的寓言,仿佛海克尔在创造世界时曾亲身在场似的!经验的知识!宇宙中的以太果真能精密地计算出来吗?原子,这个“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单位”不过是纯粹数学上的玩笑——它真的能够证实吗?空间和时间的无限性的学说,是否确实以经验为基础?事实上,只要一个人有少许逻辑头脑,就能在空间和时间的无限性和实在性的教条方面获得了愉快的经验和结果,也就是说,获得了一无所有的结果,也就是基于这样的观点,实在论是真正的虚无主义。为什么?理由很简单,因为你所假定的任何大小同无限的关系等于零。在无限的空间中,并没有什么大小;在永恒的时间中,既不存在持续,也不存在变化。在无限的空间中,由于每个距离在数学上都等于零,两个点是不能并存的,物体不必说了,运动更不消说了。他,纳夫塔,明确地指出这点,为的是对付唯物主义科学的大言不惭,竟把它关于天文学方面的胡诌和关于“宇宙”的呓语称为“绝对认识”。可怜的人类啊,他们在夸夸其谈地拥有了一大堆毫无意义的数字后,竟把自己看得一文不值,连认识自己重要性的那份激情也失去了!如果人类的理性和认识不离开尘世,而且在此范围内把主观和客观的各种经验看作是实在的,那倒还可以过得去。如果不满足于尘世现象而欲探究永恒的奥秘,搞起宇宙论、宇宙开辟论来,那就不是开玩笑了,其狂妄的程度达到骇人听闻的顶峰。如果任何一颗星星到地球间的“距离”以万亿公里或光年计算,而且设想人们利用这样一个大的吹牛数字在精神上就能洞察无限和永恒的本质,那归根结底是亵渎神明的无稽之谈!然而无限性和大小全无关系,而永恒也同时间的持续和时间的距离丝毫无涉,和自然科学的概念毫无共同之处,简直是对我们称之为自然的那个东西的扬弃!确实,天真无邪的孩子认为星星是天幕里的小孔,永恒的光辉从它们那里照耀出来,在孩子看来,这样的看法比一元论科学对于“宇宙”那套空洞、荒唐而又狂妄的议论亲切几千倍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