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致力于推广文学传播文化的在线平台,帮助大伙重视阅读和文学创作,传递文学力量,推动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 《 普读 • PooDu 》

楼宇烈:佛门应当“净、静、敬”

Lou Yulie: Buddhism Should Be Clean, Quiet And Respectful

2023-05-31 10:51
楼宇烈:佛门应当“净、静、敬”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佛教也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梵刹继起,香火旺盛,信众如云。然而,这种繁荣景象也伴随着过度商业化的问题,致使有的地方虽香火旺而道风衰,信众多而正信失,梵刹盛而佛法微。商业化乱象的出现,最根本的还是人们对佛教道教的本质和社会功能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对于当代佛教,我曾提出过“三境”说,即“净、静、敬”,三大要素缺一不可。

一为净,干净的净。所谓佛门净地、佛国净土,净是寺院最起码的要求,干干净净,一尘不染,给人良好的视觉形象,使人从繁华俗世来到寺庙能获得身心的清净。然而现实是,有的寺院乌烟瘴气,高香大蜡,大把大把地烧香,浓烟滚滚,空气污浊,环境杂乱,哪像佛门净地?我认为寺庙应该禁止大量燃香。这方面佛教界已经做了不少工作,近几年一直都在提倡文明进香。告诉信众,香以表敬,并不是香烧得越高、越多就越灵,只要有一颗虔诚、敬畏之心,用心香一瓣敬佛就好。心若不诚,烧多少香、花多少钱都没用。很多寺院是文保单位,从文物安全角度,更要注意这个问题,否则文物建筑一旦被毁,损失巨大。

二为静,安静的静。寺院不仅要干净,还要安静,幽静、安闲,这是寺院最吸引人处。但现在寺院成了最热闹的地方,不仅人山人海、人声鼎沸,有的还放鞭炮、唱大戏、高音喇叭,寺院内外有很多卖东西的商店,让人感觉简直是“道场如商场”,这与寺院本应轻声细语的传统完全相悖。究其原因在于寺院大都是旅游景点,自然人多热闹,但最重要的,是近些年来“宗教搭台、经济唱戏”的必然结果。寺院本是清修之地,使人身心安稳和放松,这是和其他场所不同的地方,但现在却成了各地的经济增长点,人来得越多、钱花得越多越好,旅游和经济功能成了寺院的最主要功能,失去了宗教应有的清净有序。

三曰敬,敬畏的敬。佛门净地,具有庄严性,原本不应有非分之想。一般人到寺庙为家人求个富贵平安、健康幸福,这是一种朴素的愿望,无可厚非。但现在很多寺庙成了社会上追名逐利、崇尚金钱物欲等不良风气和价值取向集中体现的地方,很多人到寺庙就是来求发财、求升官,拿钱来贿赂神,以为给钱越多就越灵。一些寺院极力迎合这种不良世风和需求,甚至借此敛财。很多寺庙都设了财神殿,拜财神使得佛教变得庸俗化。殊不知,佛教的核心是破除我执,佛菩萨是给人智慧、让人觉悟、普度众生,而不是增加我执、助长人的贪嗔痴的。这些年人们去五台山必去五爷庙,五爷庙是香火最旺的,给五爷披龙袍、唱大戏,热闹得很。听说最近有了改观,龙袍不披了,“还愿戏”也叫停了,这是好消息,希望能坚持下去。否则,谁还会知道去五台山应该是拜文殊菩萨、去求佛智慧?一些信众和游客到寺庙衣着举止不得体,缺乏瞻佛礼佛应有的虔敬之心,一些出家人也不自重,戒律不严、道风不正,严重败坏佛教形象,让人无从生敬。所以,对出家人,一定要重视学习经典、强化戒律修持,对信众,也要加强引导,正确认识佛教,提高信仰的素质和层次。

现在一些寺庙修得越来越辉煌,一些商业资本介入,表面上看都不错,是在恢复寺庙,但根本上来讲不是净化人心、净化社会,有的甚至是洗钱。这些现象,都是对佛教道教的精神、宗旨没有把握好。希望政府部门以及各寺庙、宫观的住持僧、道长们,一定要把寺庙、宫观的功能定位好:它们主要是广大信仰者的敬心表达处、静心修养处和自净心灵处,而不是观光旅游场所。这应当是避免当前寺庙、宫观过分商业化现象的关键所在。

不净、不静、不敬,是当前佛教寺院三大弊端,让人很痛心。此风日盛,寺院的本质和功能都会扭曲。不彻底治理商业化问题,将严重影响到佛教的健康传承发展。今天,中央强调要增强中华文化自信,重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传统文化的佛教道教,应该让社会大众到了寺院能够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氛围,应该坚守本位,突出信仰的价值,引导信众正确理解教义教规,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宗教教化信众、提升道德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的特殊作用。

  • 原载《人民政协报》2018年7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