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致力于推广文学传播文化的在线平台,帮助大伙重视阅读和文学创作,传递文学力量,推动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 《 普读 • PooDu 》

北大才女林昭被判死刑,行刑前她高呼,历史将宣告我无罪

Lin Zhao, A Talented Girl From Peking University, Was Sentenced To Death. Before The Execution, She Shouted, History Will Acquit Me

2023-08-10 18:26

夏日的阳光透过蓬勃的绿叶洒在林昭母亲许宪民的脸上,她静静地坐在家门口,迎接着这个令人心悸的公务人员。眼前的年轻男子,年纪仿佛与她的女儿林昭相仿,让她心头涌起一股莫名的痛楚。

"你是林昭的母亲吧,"公务人员轻声问道,脸上透着一丝愧疚。"您的女儿已经在两个月前被枪决了。现在,我们需要您缴纳五分钱的子弹费。"

许宪民愣住了,她无法置信地凝视着眼前的陌生人。两个月前,林昭还在她的身边,温暖地微笑着,怎么会突然间消失在这个世界上?

泪水涌上了许宪民的眼眶,她颤抖着问道:"子弹费?是说……是说我女儿被处决了?" 她的声音微弱而颤抖,带着深深的痛苦。

执行人员轻轻点头,脸上的愧疚更加明显了。他理解许宪民的痛苦,但他只是一个执行任务的人,无法改变命运的残酷。

"是的,"他轻声回答。"林昭因为她的行动被判处死刑,子弹费是为了执行枪决而收取的费用。"

这个年轻男子的话仿佛一把尖锐的刀子,刺进了许宪民的心脏。她的女儿,那个敢于挑战不公正的年轻女孩,竟然以这样惨痛的方式结束了她的生命。那么林昭到底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呢?

1932年的苏州,一个平凡而充满希望的家庭中诞生了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孩,她的名字叫彭令昭。彭家是一个有着政治背景的家庭,父亲彭国彦曾担任过苏州县长、江阴县长,但因支持共产党而被迫离职。

北大才女林昭被判死刑,行刑前她高呼,历史将宣告我无罪

彭令昭的母亲许宪民是一位进步的女性,她积极参与中国民主同盟,并在解放后成为共产党的积极分子。这样的家庭环境培养出了一个勇敢而坚定的女孩。

从十几岁开始,彭令昭主动接触了地下党组织,积极参与革命活动。她决心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成为一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为了更好地参与地下组织的活动,彭令昭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林昭。这个名字有两重含义。一方面,她希望以林黛玉的性灵人格为榜样,追求真我、追求真理。另一方面,她崇拜《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觉得她拥有一种特殊的气质,被称为性灵之气。

林昭在北大期间参与编辑文艺刊物《红楼》,在其中表达了对性灵之气的理解。她坚持追求真理,坚持追求自我,这便是她心中的性灵。

林昭的一生充满了信心和期盼。她生活在一个动荡而精彩的时代,正值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二十年。她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信心,对时代充满期盼。

她热爱文学创作,在中学时期就展露出了出色的文学才华。她受到近代文人志士的家国情怀的影响,立志成为一名民主斗士,即使无法成为像鲁迅那样的伟大作家,她也希望能够像秋瑾一样为民主事业奋斗。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林昭投身于翻天覆地的农村土地改革运动。这对她来说是她成年后参与的第一场革命。在苏南农村土改的两年里,林昭经历了一次次思想斗争,逐渐由一个理想主义者转变为行动主义者。她深刻意识到,她生长的土地既需要有人低头耕种,也需要有人抬头展望未来。

林昭经过深思熟虑,选择了更为艰难的道路。她立志要用自己的双手为真理发声。

在接下来的三年里,林昭选择了在《常州民报》和常州文联工作。这里成了她挥洒汗水的战场,她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笔杆为她所处的时代呼喊。

北大才女林昭被判死刑,行刑前她高呼,历史将宣告我无罪

1954年,林昭以江苏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她选择了新闻专业,拒绝了那时很看重她的游国恩教授提供的文学专业的邀请。因为林昭早已立志要成为一个站在舞台前的斗士,而不是幕后的笔杆。

"我的名字是‘昭’,意味着光明正大,可以照亮日月。”这是林昭内心的声音。

她一到北大,就担任了校刊的编辑,并迅速加入了北大诗社。1956年,她成为北大学生文艺刊物《红楼》的编委。

如此,这个革命家庭的林昭小姐正式进入了北大民主运动的红楼之中。她以她的才华和热情为时代献上了她的力量。她的笔杆成为她宣传真理、追求光明的武器,她的声音响彻校园,激发着更多年轻人的热情和参与。

在《红楼》的编委任上,林昭结识了张元勋。他们都是江苏人,共同对先秦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文学充满研究热情。张元勋后来成为了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教授,被誉为楚辞研究的大师。

然而,在1957年的北大校园里,张元勋以《红楼》期刊的编委身份,也是出了名的“右派”学生代表。他张贴了北大第一张大字报,题为《是时候了》。

大字报在那个时代是一种流行的舆论表达形式,几乎每个人都曾读过、写过大字报。然而,张元勋的这篇大字报却引起了轩然大波,被当时的“反右分子”视为对党和国家的诋毁和背叛,因此他遭到了严厉的批斗。

一个闷热的傍晚,人们围着张元勋,对他进行指责和斗争。然而,一个瘦弱的女性身影挡在了台前,她就是林昭。

“我知道,一旦我站出来说话,我也会受到同样的待遇。但是我的组织性和良心在斗争,我必须站出来!”林昭高声说道。

这句话引起了台下锐利的目光,人们纷纷被这位面色凝重的女同学所吸引。

“你是谁?!”有人质问道。

北大才女林昭被判死刑,行刑前她高呼,历史将宣告我无罪

这个问题看似是在询问林昭的姓名,但更像是在质问她的立场和阵营。

在当时的舆论环境下,一个人的名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站在哪一边,他属于哪个派别。

或许,林昭可以选择反对右派,或者选择保持沉默。她的生命轨迹可能不会那么早结束,但她的名字也永远不会被载入历史的长河。

事实上,林昭一直在经历着内心的痛苦和斗争,从矛盾到成长,从成熟到坚定,这是一个普通人难以跨越的障碍。

以上描写出自张元勋在四十多年后所写的回忆录《北大往事——林昭之死》中。林昭与张元勋的相遇,以及她在关键时刻站出来的勇气,构成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让人们深思不已。

然而,在1957年5月的那个傍晚,张元勋已经被群起攻之的批斗压得接近崩溃的边缘。对于此时挺身而出为他说话的林昭,他竟不忍心多看一眼。

我看到的不是站在台前英勇无畏的林昭,而是一个即将被群起攻之、甚至倒下的年轻生命。

张元勋心中充满了矛盾和愧疚。他原本以为自己的行动能够唤起更多人的反思和抗议,却没有想到会引发如此激烈的反应。他无法面对林昭所承受的压力和危险,感到自己对她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

林昭被质问时,一度失去了语言,因为她忽然意识到自己面对的是如此疯狂、如此亢奋的人群,而自己却孤立无援。

然而,这种犹豫只是瞬间的,她很快就重新振作起来,义正词严地告诉台下的人们:“我是林昭!林,象征着双木立于土地之上;昭,象征着正义的光芒。你们要记住这个名字,即使刀在头顶,我也不会害怕!”

“刀在口上一日,我便要为真理发声;刀在头上一日,我也要为真理而奋斗。”

林昭那时凛然有义的形象,却不曾想多年后竟成为事实。她的话语成为了一个预言,一个悲壮的预言。

北大才女林昭被判死刑,行刑前她高呼,历史将宣告我无罪

张元勋被判为“极右”反革命分子入狱后不久,林昭也被打成右派分子,这种贴标签的思想划分在今天看来无法理解,但在林昭所处的年代,却是一场天翻地覆的大变革。

被划为右派分子意味着个人的生活方方面面都受到极大影响,无论是求学、工作、结婚还是日常生活。

为了对错误的划分表示抗议,林昭不惜吞服大量安眠药企图以死相抗。然而命运的捉弄,她被及时救治,却没有能够摆脱右派分子的名号,反而被指责用行动抵抗组织,最终被判处三年劳动教养。

然而,这次吞药自杀只是林昭未来十年中多次自杀的开始。

在劳教期间,林昭因幼年体弱多病,再加上这些年的抑郁症发展,已经到了咳血的地步,与林黛玉的病情看似相似,却是命运对林昭的戏弄。

1959年底,由于病情严重,林昭得以回到上海与母亲团聚,并进行疗养。然而,上海成为她生命的终点,这是她始料未及的。

回到上海后,林昭并没有专心养病,而是致力于团结当时在上海的进步学生,并与张春元、顾雁等人合力筹办了一本名为《星火》的杂志。

《星火》的初衷是揭露社会问题,宣扬民主。第一期杂志收录了林昭的长诗《海鸥之歌》和《普罗米修斯受难日》。

然而,这本杂志仅发行了一期,因为很快林昭和其他几位创办人一起被捕入狱。她们被指控为反革命罪。

在林昭被关进上海第一看守所后不久,她的父亲彭国彦自杀身亡。这位经历了晚清、民国、新中国时期的老父亲早已看到了女儿悲惨的结局。

然而,在监狱里的林昭并没有自暴自弃,也没有陷入绝望的悲伤。相反,她开始在监狱中不断思考,并写下了数百篇思想日记。这些日记见证了她坚定的信念和对真理的追求,成为她在黑暗中的精神支撑和反抗武器。她的笔杆成为她在困境中的灯塔,指引着她走向未来。

在1962年初,由于社会对"极左"思想的批判,一些人站出来为因《星火》杂志而被判反革命罪的林昭等人发声,再加上林昭在监狱中的身体状况日益恶化,最终她得以保外就医。

没错,在当时社会的舆论背景下,风向时左时右,今天批判别人,明天可能就轮到自己被批斗,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人都选择墙头草、随波逐流,鲜有人坚持自己的立场和信念。

然而,林昭是那坚守真理的少数人之一,她非常清楚这次保外就医并不会持续很久,迟早会再次被抓捕。因此,刚出狱不久,她就与家人交代了后事。

"他们迟早会把我再次抓进去,这次保外就医只是多此一举,我已经做好了准备,你们不必伤心。"

在保外就医期间,林昭多次给北大校长陆平写信,呼吁他像当年的蔡元培校长一样拯救被迫害的进步学生。

除此之外,在同年9月,林昭与苏州的其他右派分子共同起草了一份名为"中国自由青年战斗同盟"的纲领性文件,并在年底发表了《我们是无罪的》、《给北大校长陆平的信》等民主文章。

从林昭保外期间频繁参与抗争活动的表现来看,她确实已经做好了再次被捕的心理准备。

然而,1962年12月下旬,林昭再次被捕,而这一次,却意味着她与外界永远的离别。

林昭失去了自由写作的权利后,她无法抑制内心的激情和对真理的追求。她只能咬破手指,用鲜血涂写文字,泣血成书。

据知情人士统计,接下来的六年时间里,林昭创作了长达二十万字的血书。她不断给中央领导写信,但都无人回应,仿佛她的声音在巨大的黑暗中消失无踪。

在这个过程中,林昭遭受了数次非人的虐待和审讯,但她始终坚定不移地抗争到底。

即使一息尚存,她宁愿坐穿牢底,也不愿辜负初心,不改初志。

这段话来自林昭在狱中写下的《绝食书》。从中可以看出她必死的决心。她屡次绝食,甚至企图自杀。

在被关押的五年多时间里,林昭多次自杀,指出狱中的饭菜中含有特殊药物,导致她的精神状态不稳定。在她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她还遭受了无人道的指责。

北大才女林昭被判死刑,行刑前她高呼,历史将宣告我无罪

在最后一年中,林昭被认定为精神失常,被判处二十多年有期徒刑,然后又被改判为死刑立即执行。

她行刑前的最后一句话是:“历史将宣判我无罪。”

这表明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林昭毫不退缩,毫不畏惧,也没有对自己短暂的一生中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

相反,她坚信历史最终会为她辩护,时间会证明谁是对的,谁是错的。

多年过去了,社会的进程似乎已经超越了那段被非理性所迷惑的岁月。但历史不应被遗忘,像林昭这样为了真理坚持到最后一刻的斗士们更不应该被遗忘。

无论历史如何重演,我们都希望在我们身边能有更多的“林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承担起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