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致力于推广文学传播文化的在线平台,帮助大伙重视阅读和文学创作,传递文学力量,推动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 《 普读 • PooDu 》

如果爱因斯坦来浙江大学任教,我们要还是不要?

If Einstein Came To Teach At Zhejiang University, Do We Want It Or Not?

2023-06-03 20:11
如果爱因斯坦来浙江大学任教,我们要还是不要?

如果爱因斯坦来浙大授课

我认为教学很重要,这是非常确定的。

大学的任务有三个,树人、育才、扛起思想之旗。“树人”“育才”对应“教”,“扛起思想之旗”对应“研究”。作为大学教授,我们要给人类带来光明、带来前途,因此,研究是我们不可推卸的任务。

教学很重要,但现在大学里很多老师不把教学当回事,整天只想着申请经费、发表高档论文。

我们怎么样对待这样的“大牌”教授?怎么样让他们好好做教学?对此,我有两个观点。

第一个观点,教学是大学的基本任务,但未必是核心任务,尤其对于研究型大学来说不是。

但教学是基本任务是肯定的,也就是说,如果一所大学完成不了教学,那就不是一所好大学。但是如果大学只是把教学做好,那浙江大学是不配成为浙江大学的,北大、清华也不会那样做的。这是我的第一个观点,教学很重要,但不是说做教学是第一重要的。

第二个观点,学识过人的大牌教授未必是好的授课者。不是说他学术上很牛,来上课就一定会好。不能够迷信这些大牌教授,这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下面是一个具体的问题:如果爱因斯坦来我们浙江大学,我们要还是不要?爱因斯坦的课教得一塌糊涂。我个人的观点,只要浙大的教授作为一个整体能够完成教学任务,爱因斯坦式的教授我们可以接受几个,这没有问题。不知道大家同不同意。

我还有一个观点,大学是什么?我不认为大学是一个从上到下组织的行政机构。大学是一批独立思想家形成的群体。他们,按照大学教育这个职业的要求、认可实现大学基本目标、以合适的比例形成的一个共同体。这些独立思想者之所以走到一起来,是因为他们共享一个目标。因此,其中有几个无力胜任授课任务、但思想超群的教授是可以接受的。

世界各个名校各有各的个性———他们独自的文化,但上面描述的是共同特点。

如果爱因斯坦来浙江大学任教,我们要还是不要?

好的大学教授的两个特征


什么是一个好的授课者?什么样的职业人士是一个好的大学教授?

大学教授有两个特征。

第一,对学科甚至对世界有系统的、贴合事实的认识,这里要强调,“系统的”和“贴合事实的”必须同时具有,这是第一要素。如果你没有系统的认识,我不认为你可以作为一个好的老师。

第二,要有超乎寻常的沟通能力。爱因斯坦那样的学者多少带点自闭症的特点,他想事情想得太超前。他站到讲台上的时候,依然过度沉静在自己的思想世界里,他讲话不管听众是谁,他讲他自己的。这样的思想者,做不了好老师。思想越深刻、越有个性越不行。超乎寻常的沟通能力,作为一个教授是必须要发展的。在座的年轻人,如果想要做好教授,必须要打好这个教授的基础,这是必须的。

上述第一点是基础,第二点是更技术性的问题。像爱因斯坦那样的大师,尽管不是一个好的授课者,大学里依然可以有一席之地。因此,下面我想主要围绕前一点展开。

系统而贴合事实的认识哪里来?我认为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是来自于个体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得的(或者积累起来的)独到和个性的认识,也就是自身对学科的认识。第二种是接受他人系统化的认识。这是两种不同的模式,这两种教师在现代社会里都是存在的,都有它的功能。

第一类是优秀的大学教授,第二类是优秀的中学和职业学校的教师。作为一个好的中学和职业学校的老师,你要能够对别人的或者已有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接受,然后你去传播知识。作为一个中学和职业学校的教授,够了。但是,杰出的教授必须有自己独到和个性的认识。

为什么非要是独到和个性的,不能只是传播知识?原因在于———书本上的知识根本远远不够描写真实世界。我认为,人类目前对世界的认识,九牛一毛都不到。无论教科书写的多么完美,离真实世界还相差很远。在这个意义上,作为“树人”、“育才”教育最后一道门槛的大学,教授必须要能够引导年轻人开始理性、勇敢、乐观地面对真实世界。只有对世界认知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才能完成这个任务。一旦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个性化的认识也就出来了,独到性也就有了。

作为一个大学教授,仅仅强调个性化认识是不行的。如果不能形成自己的独到而系统的认识,故事讲不下去的。还是要有系统的和贴合事实的认识。

如果爱因斯坦来浙江大学任教,我们要还是不要?

让教授成为教授的唯一路径


目前中国大学教育的情况怎么样?我认为真正的问题出在我们教授。中国的大学要办好,希望在我们教授,问题也在我们教授。我们没有什么好推托的。严格来说,我们做得还很不够。中国很多大学的目标,是成为一流的研究型大学。按照这个标准,我们有多少大学教授处于这个水平呢?

或者,一些大学教授只是在努力做好中等或者高等职业学校老师,达不到真正有自己系统的、独到的认识?怎么样成为称职的大学教授?我以为,能够达到这一要求,一定是通过研究。

“研究”,我们今天叫它科学研究。我把“科学”去掉剩下“研究”两个字。做实验、发表高水平的文章是研究;没有做过实验,但也形成了对世界的独到的认识,算不算研究?我认为,不一定只有科学研究才能够形成独到和个性的认识。只会发表一些文章、甚至高档文章,我以为不是在做“系统化”的研究。再比如做艺术的,研究艺术,虽然不是科学研究,但也能形成独到的认识。所以形成独到和个性的系统认识,“研究”是核心,但未必就是我们所讲的科学研究。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研究型大学成了现代大学的中坚。在研究型大学出现之前,大学发展速度非常慢。自德国的洪堡创立了研究型大学以后,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才突飞猛进。研究型大学容许学者去自由研究,这个过程才可能真正形成自己独到的、系统的对世界的认识。

我认可,教育大学生的第一步是教育自己。你自己都不信,你去教别人,没用,学生不会信你的,学生不傻,你不要认为你能骗得了他,骗不了。学生是最不容易骗的人,骗一堂课可以,骗96个学时不容易啊,多高的骗术才骗得了?

还不如老老实实做研究、发展出自己独到的系统认识,把自己的事情做扎实。

另一点,教育实际上不是做出来的,是自我教育。学生要达到一定高度,他自己不愿意学是没有办法的。在这个意义上,学生靠他们自我教育,我们教授也靠我们自己教育自己。

我们来当教授和随便街上拉一个人来当教授是什么差别呢?我们自己有我们自己独到的认识,我们是学生的一个参考系。让他们看到,我们研究做得好、有能力从自己独特的视角欣赏世界和人生。让他们看看,我们的人生是多么的精彩灿烂。如此,给学生以鼓励,让他们在迷茫中看到光明。给学生的正面的激励,才是真正有效的。

教育自己其实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实验对象。你跟自己沟通,去了解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你形成了一些自己的方法,去了解世界,了解他人。

不能梦想,学生会把你的96小时课当做圣徒听教皇布道。

“使狂热”不等于教育。让你的学生狂热起来,这不等于你在做教育。让学生感兴趣、产生热情,这只不过是第一步,让你的学生对你有一点点信心。那这个是一个好的开始,这不是结束,甚至都还没有进门。

“使着迷”行不行?也不行。我们的学生不能让他着迷,我们的学生必须要自己形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独立的判断能力。最终,他们必须自己独立地面对人世,我们教授,不可能教会年轻人处理将来一切问题的具体方法。只有能够独立面对人世的个体,才会活出“无怨无悔”的人生。

前面讲到了教育的目的,那就是树人、育才和扛起思想之旗。中国过去100年大家在想的事情,我认为基本上可以总结为:个体层面,让个体生活得更幸福;国家层面,改变我们的国民性。这个事已经提了100年,但是我们做得不够好,怎么样能把它做好是值得考虑的。

“使着迷”不是办法,“使狂热”也不是办法,只能脚踏实地去做。从教学角度看,脚踏实地在哪里?就是强调“基础”的教育。从研究角度说起来,也是一样的道理。

如果爱因斯坦来浙江大学任教,我们要还是不要?

考量研究水平的尺在哪里?


学者的水准在哪里?是在对基础概念的把握。我们现在做的大部分研究没有突破现有框架。也就是说,一位教授对大学本科的基本框架真正懂的话,他的研究水平不会太低。有一次我在南京大学讲报告,学生就问我如何准备好做一流的研究。我当时明确地说,我只能刚刚够一个大学毕业的水平,我大约懂了大学里边60%的知识。如果真正全懂大学里的东西,那就了不起了。

如果纯粹在基础概念里打转,是不是研究水平永远高不上去呢?不对。真正了不起的科学最大突破在哪里?是突破基本概念。这才是真正最大的突破。

最了不起的研究成果,是全世界都错了、只有一个人(或极少数人)是对的。

这样的突破,必然是根本的。

对基本概念不懂,能突破得了吗?突破不了。至少,这样做研究可能会把一些非常重要的研究线索放弃掉。

我个人认为,建立一个系统的认识,首先是基本概念,然后是基本框架,然后是系统理论。我想这是我的理念,教学也好,做研究也好,永远随时准备从零开始,不断进取。

在教学中,永远鼓励学生从基础开始,从最最基本的概念开始。

基本概念的突破是最重要的突破。举个例子,爱因斯坦在干什么?爱因斯坦就在想,时间这个东西是什么玩意儿?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这两个玩意儿有没有差别?它的相对论就出来了。就这么简单,最基本的东西。

我们现在化学系进行教学大讨论。其中一个议题是,学化学,什么最重要?是数理基础吗?我个人认为这是不对的。化学就是化学,化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我们有我们自由的、独立的、特殊的思考办法和认识世界的办法。我们平时形容看事情的水平很了不起,会用“入木三分”这个词。化学家比这更深一层,我们看世界是分子水平。达不到分子水平,那就没有学过化学,至少是没有学好化学。数学和物理是我们化学的基础,是基本技能但不是真正的核心。

我们来看看化学的基本概念。在座的绝大部分是学化学的,告诉我能量是什么?熵是什么?温度是什么?浓度为什么能用?在座的我们到底知道多少?你们作为大学教授有没有考虑过这些问题?这些基本概念哪里来的?

如果爱因斯坦来浙江大学任教,我们要还是不要?

教授应该是教学大讨论的主体

所以,我认为群众运动办不好大学,大学只能是脚踏实地。每个教授认认真真从零开始把自己的课堂做好,这是唯一的希望。靠领导发号召没有用,最重要的是我们教授真正认可自己的身份,把事情做起来。如果浙江大学每个教授都可以站好一个课堂,事情就不用愁了。

当然你说做教授不好玩、干别的去更好玩,那你可以辞职。教授这个活非常有趣,肯定有人来干。

科学研究不等价于发表文章,好的研究也都是日积月累的常年的过程。

我认为当教授真正的好处,在于享受研究、享受发现未知,在研究中满足个体的好奇心;在于课堂里向年轻人展示科学的美妙。这是非常有趣的事情。

中国科学与教育事业在过去几十年飞速发展,非常了不起。这个过程中,我们教授做了什么?我认为我们教授做的事情不够多,我们可以做得更好。是不是我们老师都不想教好课?不是,有些教授愿意好好教课,愿意把课教好。但是,我们往往经验不足,还没有探索出来一条真正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大学思路。

我们整个大学的教学系统在改革,但改革最后的成效是什么?

没有好的教授来承接这些改革的思想,再好的改革思路都会走样、再好的教育理念都无法贯彻。

所以我希望在大讨论期间,我们把大家的想法认认真真地论证,扎扎实实研讨。然后,实实在在、稳打稳扎一点点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