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致力于推广文学传播文化的在线平台,帮助大伙重视阅读和文学创作,传递文学力量,推动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 《 普读 • PooDu 》

中国影响力最大的书生是如何读书的?值得所有人学习~

How Does The Most Influential Scholar In China Study? It Is Worth Learning For Everyone~

2023-05-31 19:02

现在的中国,认真读书的人似乎不多见了。一名旅居上海的印度工程师孟莎美在文章《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中称,“严谨的国际阅读率比较研究显示,当下韩国国民人均阅读量约为每年11本,法国约为8.4本,日本在8.4-8.5本之间。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而中国13亿人口,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1本都不到。”不知道这个数据是否真实或过时,但我们确实可以在身边发现很多不读书的人,反倒是爱读书的人成了这个社会的“少数派”。有时候人们还瞧不起好读书的人。

其实在传统社会,我们可是个酷爱读书、崇尚读书的民族。那时候,读书是进德修业的主流途径,享有近乎神圣的地位。像“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等这些名言金句都在强调读书的高贵价值。

在读书风气的熏陶下,我们民族涌现了无数深刻影响中华文明的读书人,

聪明的读者朋友可能已经注意到,我举了这么多,他们中影响力最大最耀眼的一位读书人却没有提及。他就是被尊为“圣人”“万世师表”的孔子。他的读书精神,不仅深刻塑造了传统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在强调终身学习的今天,依然是陪伴我们成长的一大精神榜样。

中国影响力最大的书生是如何读书的?值得所有人学习~

孔子读书的最高目的,史料并没有明确记载。不过纵观夫子一生的追求,我们可以发现,夫子之所以嗜书如命,得益于他那种“朝闻道夕可死”的“求道”精神,换言之,夫子读书,最终目的是为了追求真理。圣人之道“先立其大”,由此可见一斑。

夫子“求道”的动机,就其作用而言,可以分为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个人层面的求道,是为了满足夫子自身的求知需求。渴望认识真理,并让灵魂在真理中安身立命,这是伟大人物的一大标志,夫子即是一个典型。社会层面,夫子一直是个具有入世情怀的人,他读书“求道”,始终希望能够“学以致用”,拯救社会于危乱之中。他老人家九泉之下遇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估计会欣喜万分吧。

作为传统社会第一等书生,夫子不仅读书的气魄大,在读书的投入上和读书的方法策略上,依然是我们读书学习的伟大向导,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夫子是如何读书的。

(1)勤读书

孔子读书,发愤可忘食。弟子们以为他是靠才华成就学问时,他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他还强调:“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可见要学会读书,必须以一定的勤奋为前提。

韦编三绝(韦,指熟牛皮;韦编,就是用熟牛皮绳把竹简串编起来;三,古语中代表多次的意思)的成语故事,就很能说明夫子学而知之的本色。到了晚年,孔子还用大把精力研读《周易》。一遍不够,两遍;两边不够,三遍;三遍不够第四遍……孔子一遍又一遍地翻阅写在竹简上的《周易》,最后把串连竹简的牛皮绳也磨断了。磨断一次,孔子就修补一次,这样换了很多次牛皮绳。读到这种程度,他还感叹:“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了。”

今天说“活到老学到老”,夫子名副其实。

中国影响力最大的书生是如何读书的?值得所有人学习~

(2)乐读书

夫子读书之勤,在我们看来可能很苦,但他自己却读得“乐以忘忧”。可见他是很会享受读书乐趣的。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在许多人读不了书,就在于把读书看成一桩“苦差事”。其实,就像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一开始觉得读书苦,可以先从自己感兴趣的书读起。哪怕只读娱乐消遣方面的作品,也比什么也不读好。这个道理,想必善于因材施教的孔老先生也不会不赞同吧。

(3)多读书

博学是圣人之为圣人的必备素质。由于历史所限,我们已不太清楚孔子到底有多博学,但以孔子出了名的“敏而好学”,“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求知欲望,料想再不博学也是当时大师级别的。而民间一句“孔夫子搬家尽是书”的谚语,或能让我们管中窥豹,遐想翩翩。

(8)读好书

现在已经没法确定夫子到底读了哪些书,但根据史料推测,他至少精读过《诗经》《礼》《乐》《周易》等当时流传的经典作品。相对来说,孔子生活的时代书籍并不多,并且得之不易。他若生活在我们这个经典作品汗牛充栋的时代,其博学多闻,应该不逊于高晓松、易中天他们吧。

(4)多思书

若只知道读书学习而不会反省思考,孔子就只是芸芸书生的普通一员而已。但孔子能提出以“仁”“礼”为纲的大同思想,能形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能够在众说纷纭的春秋末期开创儒家学派,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自然是万万不能的。只是夫子强调学与思相辅相成,携手共进。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主张,至今仍是学习的黄金格言。

夫子读书思考,总是言简意赅,耐人寻味。评价《诗经》的价值时,他用“《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一句就抓住精要处。他韦编三绝读《周易》,最后用“时也,命也”几个字就概括出他研究的精髓。现在一些学者动辄就写皇皇巨著,仔细一读,却没什么思想含量,实在该多向夫子学习。

(5)多维解读

都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其实对同一本书,我们也不妨从不同维度解读。孔子对《诗经》的点评就是一例。他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参考翻译: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看书只有一个视角,容易犯教条主义的错误。若能像孔子一样多维度精读一本书,就有助于我们获得圆融的智慧。

中国影响力最大的书生是如何读书的?值得所有人学习~

(6)多温书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夫子这个读书学习的思想主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现代心理学对记忆的研究也证实,学习必须及时复习才能真正吸收转化,否则学得快,忘得更快。当然,夫子一句“温故而知新”,是有其大义的。说“温故”不是把看过的书再看一遍就行了,而是在过去的阅读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吸收、提炼出新的东西。这个道理,夫子跟老师学弹琴的故事就是很好的诠释。

一次,孔子一连十天只学了一首曲子。老师觉得学得不错了,叫他学一曲新的。孔子却说:“我虽然熟悉了这首曲子,但弹得还不够熟练,再练练吧。”又过了一些天,老师对孔子说:“这首曲子,你已经能驾轻就熟了,换一曲吧。”孔子仍觉得不够,他说:“我是弹得很熟练,但还没有领会这首曲子的内涵,没有感受到作曲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得再练练。”又过了一阵子,孔子对老师说:“这个曲子的作者,应该是一个身材高大、目光明亮的人,他一定是一位王者。难道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周文王?”老师非常惊讶,很佩服地说,这就是周文王的曲子。

孔子学琴如此,读书也是如此。可以说,他晚年一遍又一遍翻读《周易》的故事,就是年轻时学琴故事的翻版。这是个寓意深刻的故事,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更是如此。如今我们每天都可以从网上读到成千上万的文章,但仔细想想,我们从这些文章里掌握了多少知识呢?今天读,明天忘;忘了后第二天又学新的,第三天又有更新的……难怪有网友表示:“我好像什么书都读过,但又什么都记不具体。”没有必要的温习,一味猎奇求新,大脑里装些似是而非的东西,不但难出“真知”,还容易让人生出无数妄见。

(7)求真知的读书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孔子的学习态度。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保持自我真实,秉持客观立场。这听起来容易,做起来其实不简单。一些人自己看书时还比较真诚,一跟人交流,就“胡侃”起来,明明不懂,却充作内行;明明读得少,非要炫耀学问;明明读得浅,非要装深沉。有些人自以为满腹经纶便放不下面子“不耻下问”,这是求知者的一大毛病。孔子说自己能够“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为不主观臆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读书做学问以及做人做事能到这点,就很了不起了。

(8)读书贵笃行

学以致用是孔子读书的根本原则。孔子告诫弟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参考翻译:“熟读了《诗经》三百,交给他政务,他却搞不懂;派他出使到四方各国,又不能独立应对外交。虽然读书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可见得孔子是反对死读书的。

孔子属于读得越多,感悟越深,便行之越笃的读书人。对于知行不合、阳奉阴违的读书风气,孔子发出了“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的感叹。

(9)读书要能闻一知十

孔子读书,非常注重融会贯通。“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闻一知十”,他这种迁移式的学习法,用在读书上,意味着我们要精读、细读、深读、可复制地读。这启示我们:与其浮光掠影地看一千本书,不如认真读透几本书。

中国影响力最大的书生是如何读书的?值得所有人学习~

(10)读书要择善而从

孔子好读书,但不迷信书籍。“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他对读书得来的东西的局限性有清醒认识。前面提到,他读书的目的在于学以致用,而他致用的依凭又在于实现“仁”的主张。他认为“好学近乎仁”,并坚持“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可见得夫子读书,是基于自身认识,择善而从。这他是读书的最大方向。

(11)读书无常师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伯玉,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子,于郑子产,于鲁孟公绰。数称臧平仲、柳下惠、铜鞮伯华、介山子然贤,孔子皆后之,不并世。”又说孔子:“学礼于老子,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子。”可见得孔子真正是“圣人无常师”的典范。

中国影响力最大的书生是如何读书的?值得所有人学习~

孔子主张“三人行,必有我师”,认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所以他能够“见贤思齐”,“下学而上达”。夫子不是那种闭门造车的人。他早年周游列国,晚年一直与学生交流探讨,都是他乐于向人学习的表现。从这点我们也可以推测出,只要是真正的好书,不论古今中外,不论哪个流派,夫子都不会排斥的。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夫子智识之深广,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他虚心精研百家的胸怀。

(12)读书要有见地

叔本华认为,书读多了,大脑容易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但这不适用于博学的孔子。原因是孔子读书,有自己的思想立场。当弟子认为他是博学多闻才见识深厚时,他反驳道:“非也,予一以贯之。”他这种读书法,相当于现在的主题阅读法或批判阅读法。比如钻研《周易》时,他重在“观其德义”而不是拿它来“占卜吉凶”;赞美《诗经》,也主要是从教化民情的角度。总之,从孔子的人生追求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一直在用一颗“仁心”来读书,或许这就是他求学问道时能一以贯之的根本原因。

(13)教“书”不倦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教书匠,夫子一直诲人不倦。尽管我们没法确定他在当时到底把什么书教给学生,但不难料想,正是他钻研的那些书,成了他育人的重要智慧源泉。

中国影响力最大的书生是如何读书的?值得所有人学习~

​如果夫子读书只是“默而识之”,到此还只是输入。而教学则属于输出。根据教学相长的原理,不难料想教书对孔子读书的正面影响。

今天我们读书后不是非得像孔子一样“教书”,但经常与人交流读书经验却是大有必要的。这样,一方面可以强化我们原来的读书经验,另一方面又能获得新的感悟,可谓一举多得。

孔子虽然没有总结一套系统的读书方法,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关于读书做人的宝贵智慧,值得所有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