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致力于推广文学传播文化的在线平台,帮助大伙重视阅读和文学创作,传递文学力量,推动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 《 普读 • PooDu 》

葛剑雄:被高估的民国学术

Ge Jianxiong: Overrated Academic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2023-06-03 00:04
葛剑雄:被高估的民国学术

当社会上出现民国教材热时,有记者问我:为什么民国时的大师会编小学教材?我告诉他,那时编教材不需要哪个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只要有出版社就行,编教材的收入一般远高于学术著作,如果能编出一种印数高、通用时间长的教材,编者等于开发了稳定的财源,何乐而不为?至于大师,这是现在对这些编者的称号,当初编教材时,他们还不具备这样高的身份,甚至还只是初入职场的年轻人。

近年来,随着民国热的升温,一批民国范儿的故事流传日广,更成为影视作品的新宠。与此同时,一批民国的学术大师如出土文物般现身,或者被媒体重新加冕。于是在公众和年轻人的心目中,民国成了大师众多、高峰林立的黄金时代。

不过稍加分析,就不难发现,这种黄金时代的呈现,并不是学术界的共识,大多是出于媒体、网络、公众,或者是没有确切出处的史料、人云亦云的传闻。关注的并非他们的学术成就,而是他们的政治立场、社会影响,甚至风流韵事。例如,一讲到民国学术言必称陈寅恪,但很多人并不知道陈寅恪究竟作过哪些方面的研究。称吴宓为大师的人,根本不知道他是哪一行的教授,只是同情他在文革中的不幸遭遇,或对他单相思的故事感兴趣。称颂徐志摩、林徽因,只是因为看了《人间四月天》,或知道有太太客厅。

其实,民国期间的学术水平如何,他们有哪些贡献,还是得由相关的学术界作出评价,并不取决于他们的社会知名度,更不能戏说。影视创作可以用民国人物为对象,戏说一下也无妨,但他们的真实历史和学术地位不能戏说。

那么,今天应该怎样看民国期间的学术呢?

毫无疑问,这是中国学术史上重要的篇章,是传统向现代转化的关键时期,也是现代学术体系创建的阶段,各个学科都产生了奠基者和创始人,并造就了一批学贯中西、融会古今的大师。

从晚清开始,西方学科被引进中国,到民国期间形成了学科体系,建立了专门的教学和研究机构。就是人文学科和中国传统的学问,也采用了西方的规范。

民国时间的文科水平如何,如果用现代学科体系来衡量,显然还处于初级阶段。至于杰出个人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天才获得了发挥的机遇,与整体水平没有必然联系。

今天,民国的学术往往会被高估。因为每门学科几乎都是从那时发轫或成长的,今天该学科的专业人员,除了直接从国外引进的,一般都是由当初的创始人和奠基者一代一代教出来、传下来的,这些创始人、奠基者自然具有无可争辩的、崇高的地位。

历次政治运动更加剧了这样的高估和偏见。有的学科被中止或禁止,形成了二三十年的空缺,以至到了改革开放后这门学科恢复,还只是民国时期的成果独领风骚。当然,一些人对民国学术的评价、对民国学人的颂扬是出于一种逆反心态。以此来显现、批判今天学术界的乱象,表达他们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学术垃圾、学术泡沫、学术腐败的不满。就像赞扬民国时的小学课本编得多好,就是为了对比今天的课本编得多差一样,应该促使我们反思,而不是一味压制这种另类批评。

当然,舆论与公众出现这样的偏差,学术界本身也负有一定的责任。由于学术界往往脱离公众,或者不重视社会影响,对一些胡编乱造的史实不屑、不愿公开纠正,以至积非成是,形成常识。

例如,在季羡林先生的晚年,社会上无不将国学大师当成他的代名词。但大家都明白他的主要学术贡献并不是国学,季先生主要研究的是印度学和梵文。但谁都不好意思向公众捅破这一层纸。当我在报纸上发表质疑季先生国学大师的身份时,好心的朋友劝我应该给老人留点面子。我说:正因为我尊敬季老,才要在他生前纠正他身不由己的被误导,而不是在他身后批评。所幸不久,季老公开表明了他不是国学大师,要求摘掉这顶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