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致力于推广文学传播文化的在线平台,帮助大伙重视阅读和文学创作,传递文学力量,推动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 《 普读 • PooDu 》

孩子的好奇心难培养,却容易被扼杀!供家长一读~

Children's Curiosity Is Difficult To Cultivate, But It Is Easy To Be Stifled! For Parents To Read~

2023-06-02 23:01
孩子的好奇心难培养,却容易被扼杀!供家长一读~

如今随着教育质量不断升级,各种育儿知识几何式增长,大多数家长都了解到,孩子的好奇心不仅非常重要,而且应该从小就培养。

但上周一位家长却跑来跟我诉苦:“为什么我对孩子的好奇逢问即答,却非但没有培养出期望的小天才,还培养个傻头傻脑的小祖宗?问过的问题还反复问,开始时我还劝自己淡定,最后就洪水大爆发了。大家都说要重视孩子的好奇心,孩子有问家长不能坐视不管,是我做错了吗,老师?”

她还说:“有时一天的时间都花在满足孩子那些千奇百怪的提问上,自己追剧的时间也给剥削了,小祖宗啊,照顾他真心比上班累!”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明白她的苦衷:一方面,不惜牺牲自己的大把时间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另一方面,效果却令她跌破眼镜,培养出一个仿佛永远问不休的“小傻瓜”。这位小祖宗估计都把家长当百科全书了。

类似的苦恼,我也听别的家长讲过。作为从业多年的教育工作者,我也曾落入学生有问即答却收效甚微的怪圈。后来才发现,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固然重要,但一味迁就孩子,对孩子的好奇逢问即答,不过是应试教育下寻求标准答案的变相娇宠罢了,结果往往落得赔了家长时间又害了孩子心智发展的下场。难怪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一针见血地指出:将孩子放在第一位的家庭,注定会悲剧。

一般在2~6岁的孩子身上,正是他们的好奇心最旺盛的时候。有统计数据称,一个学前儿童每天平均会问父母100个问题。英国还有一项调查显示,4岁的小女孩一天会向他们可怜的妈妈提390个问题,男孩的问题略少一点。而根据哈佛教育学教授保罗·哈里斯的研究,孩子从2岁到5岁大概会提出近4万个问题。如果全都回答,估计家长累死也满足不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即使是全职妈妈,也要料理孩子以外的家务事。而且总得有点自己的私人空间吧?否则,天天当“孩奴”,怎受得了?

更重要的是,逢问即答的养育方式,不但无法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反而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这方面两千多年前孔圣人就意识到了,所以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大意就是,不等孩子非常弄清楚,搞明白,千万不要急于开导。因为如果不给孩子充足的主动思索的时间和空间,家长就把“答案”送到面前,孩子可能记住了一个“答案”,却忘记了去追问探索更为根本更为深层的东西。

孩子的好奇心难培养,却容易被扼杀!供家长一读~

比如:同样的条件下,将吹胀的气球和打满气的篮球以同样的力气同样的方向往上扔,结果篮球抛得更高、下落也更快,而气球,扔得既不高,下落也不快。孩子见了很好奇,劈头就问:妈妈,为什么啊?

这本来是个很好的培育孩子好奇心的科学问题,如果一上来就急于翻《十万个为什么》给孩子找答案,中间就简化了太多培育好奇心的步骤。

比如,可以先问问是怎么想的,让TA开动脑筋分析下原因。孩子可能无从下手,就可以引导孩子找出篮球与气球的差异——外形的,重量上的,体积上的,不要只是讲,应该让孩子拿在手里,用眼睛仔细观察,用手细细感受差别;如果孩子只是勉强懂得,可以再拿一个铅球进行对比。除了分析扔的物体,也让TA感受空气的阻力、重力。看看孩子分析出什么问题,哪方面分析到位就在哪儿鼓励,对于分析缺乏或不到位的地方,指出问题,再给予引导。

在此过程中,家长不必把自己当成齐天大圣,什么妖怪都搭的,也不要担心自己不懂让孩子失望,其实你懂得不多,孩子发挥的空间会更大。当然,像上面以这种科学探究的方式固然能更好地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但往往比较耗时耗精力,不可能全都这样做。因此,家长如何避免扼杀好奇心的同时,又充分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呢?我自己有三点经验,下面分享给需要的家长——

1、回答有价值的问题,避开无聊的问题

孩子固然喜欢发问,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价值,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及时回答。

像“奶奶去哪儿了?”“今天吃什么菜?”“我怎么才能出去玩?”“不想学习怎么办嘛?”这类封闭式问题,孩子反复纠缠的话,家长可以以自己忙为由避而不答,也可以用玩具转移注意力。还可以保持沉默,严肃以示,这样可以让孩子知道大人的底线,大致清楚自己什么该问什么不该问,也能让TA明白不能为所欲为,有些规矩必须遵循。

像“冬天为什么会下雪?”“彩虹是什么?”“为什么隔壁小明长高了”“为什么机器人能走动”“如何搭建城堡”“梦是如何产生的”这样的问题,家长就可以像前面举的扔球的例子那样引导孩子详细探究。

对了,前面引用夫子的话,后一句特别重要: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意思,如果你不能把孩子问的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讲,最终不能让孩子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那你就别怪孩子下次又没头没脑地同样或类似的问题咯。

哲学家怀特海强调,老师教的东西可以不多,但凡是要教的东西就要教透。这个道理值得所有家长铭记。

2、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科学提问是关键

比起孩子问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孩子是如何问的。

如果孩子问“彩虹是什么”,家长就回答说“彩虹是气象中由红、橙、黄、绿、蓝、紫等颜色组成的一种光学现象”,而不是进一步引导孩子追问彩虹形成的原因、颜色组成、形状特点、与天气的关系,等等。那么,不仅孩子的好奇心给家长扼杀于无形,而且还会助长孩子满足于浅尝辄止却不自知的骄傲心理。

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每告诉孩子一个答案,就剥夺一次他们学习的机会。”归根结底,好奇心的培养不是为了“就事论事”,授之以鱼,而是为了授之以渔,让其学会学习。培养孩子好奇心的着眼点在于让孩子学会提出问题,学会分析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因此,在提问的过程中,家长就应该“润物细无声”地将科学探究(假设→观察→实验→比较→测量→推论→反思)的基本模式植入孩子的心田。当然,提问是门艺术,家长运用科学探究模式时,灵活运用即可,不必面面俱到。

孩子的好奇心难培养,却容易被扼杀!供家长一读~

搞笑的小构造函数创建玩具

3、抛开成人的偏见,多向孩子学习

年岁月大,见闻越多;见闻越多,自然懂得越多。而懂得越多,可教的就越多。按照这种逻辑,家长常以教书先生的心态自居,以为孩子问的那些小问题,没有家长不能解决的。然而,这是一个误区。

我们每个人都只是在专业领域知识更多而已,专业以外,我们都需要向他人请教。这里说个故事。

哲学家芝诺知识越多越虚心向学,弟子看到很是不解,便问:“老师,您已经是城邦里最渊博的人了,怎么还在努力学习呢?”芝诺听后,没有急于回答,而是先在地上画一个大圈,接着又在大圈里画一个小圈。然后他回答:“我的知识,就好比是这个大圈,你们的知识就好比是这个小圈。虽然大圈比小圈大,但大圈以外的东西,我照样一无所知。”你看,这就是学无止境。在知识的海洋里,哲学家也不是无所不知。所以在孩子五花八门的问题中,我们有把握地回答的,也只是一部分而已。

既然我们所知也很有限,所以家长应尽量避免“好为人师”的毛病,在知道的地方多引导点拨,不懂的地方多探索。还可以选择向孩子学习,有位农民就是用这个方法将两个儿子分别送进北大和清华的。

这个农民小时候因为家庭贫寒,不曾上过学,可谓目不识丁。但他不想自己的两个儿子也像他这样辛苦耕种大半辈子仍在为生计发愁。所以他发誓砸锅卖铁也要让两个儿子考上大学,摆脱底层的命运。但他目不识丁啊,拿什么教他们呢?思来想去没找到好办法,最后简直泄气了。但心里还有点不甘。所以对两个儿子说:“从今往后你们学的东西,都跟我讲一遍吧。我也要学。你们学多少,我就学多少。”他说到做到,那以后遇到不懂的学习问题,就向儿子请教。果然,天不负有心人,这位农民爸爸不再目不识丁。最惊爆的是,他这种方法激发了两个的学习热情,最终让他们进入中国最好的学府。

先不管这位农民向儿子学习的故事是真是假,至少它对家长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是个很好的启示。创新教育开拓者、麻省理工学院教授Mitchel Resnick就主张教育的“终身幼儿园”,即所有成年人都像幼儿园的孩子一样学习,这就等于是在鼓励,家长应多跟自己的孩子学习,而不是把孩子弄成自己的3D打印机。

上面分享的内容,希望家长认真对待。毕竟,是扼杀孩子的好奇心于无形,还是四两拨千斤地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最后还是要由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