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豆瓣:8.9分
下顿饭吃什么?每个月存多少钱?该考研还是找工作?你的每一次消费决定,每一个人生选择,都离不开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本书是一本出版50年、迄今已更新13版仍长销不衰的经济学通识经典。全书共分16个章节,从对广义的人类活动的观察开始,重新描述社会协作的重要性,讲述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通过怎样的机制促进社会协作、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它将需求、稀缺、比较优势、成本与选择等经济学的概念引入生活,让日常例子充满了经济学的智慧。
本书改变了传统经济学课程以概念、术语、公式为主的讲述方式,而是将“经济学”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侧重于培养普通人在社会大分工中养成理性、优化的思维方式,使读者发现,经济学不是殿堂学问,而是一套可实实在在应用于生活的朴素原理。每个人日常的大多数问题,都可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来解释和解决。它是一副思维工具,一个框架,一部坚固、优美、科学、稳定的脚手架,用来帮助我们建立起更好的价值观,于社会和个人福祉的增长都大有裨益。
自初版以来,本书便是经济学通识教育的经典之选。它所传达的思维方式,当然也有助于每个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02
豆瓣:9.0分
我国古代货币是世界上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本述了我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的六次重大的演变:一、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二、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三、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五、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六、由手工铸币向机制纸币的演变。本书是彭信威教授的代表作,也是中国货币史研究领域的扛鼎之作,开创了将钱币学与货币史、与各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结合的研究路径,拓宽了钱币学研究者的视野,促成了钱币学的形成。
03
豆瓣:8.5分
本书为研究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第三世界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可能性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在亚非拉地区,国家机构已经在甚至最偏远的村庄建立起来并长期存在。然而,仔细观察这些机构就会发现,它们往往按截然不同于其远在首都的创立者们设想的原则运作。在实现其领导者的愿景时,为何只有少数国家做得比其他国家好?为何即使拥有那么多可支配的资源,还是有众多第三世界国家在指导其国民行为时困难重重?为何只有为数甚少的几个国家成功地取得了这种控制能力?失效的法律和社会政策对国家本身又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米格代尔在《强社会与弱国家》中重新审视了国家在第三世界中的作用, 提供了一个模型和一种理论:强调国家与其他社会组织争夺社会控制的国家社会关系模型,以及解释不同国家在斗争中占据优势的能力不同的理论。
04
豆瓣:9.1分
庄子是战国中期伟大的思想家,他所关心的许多问题仍存在于当代,他的思考仍启迪着今人。
颜世安教授以隐者传统和道家思想为背景,以郭象所注三十三篇本《庄子》为依据,博采庄子研究众家之长,从全新角度解说庄子,阐释了庄子的游世思想和道论。
颜世安教授认为,庄子深刻理解人生天地间的孤弱与卑微,并不相信像隐士一样归隐田园、寄情山水能够解决问题,因此独倡游世,表面上随遇而安、躺平任嘲,内心却冷眼旁观、傲守孤独。揭开嬉笑怒骂的面具,庄子试图剥离世俗对人心的蒙蔽,解除人们根深蒂固的自我中心习性,从“为我”走向“无我”,还原生命的清新面貌。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是以色列新锐历史学家的一部重磅作品。从十万年前有生命迹象开始到21世纪资本、科技交织的人类发展史。十万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个人种,为何今天却只剩下了我们自己?我们曾经只是非洲角落一个毫不起眼的族群,对地球上生态的影响力和萤火虫、猩猩或者水母相差无几。为何我们能登上生物链的顶端,最终成为地球的主宰?
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到科学革命,我们真的了解自己吗?我们过得更加快乐吗?我们知道金钱和宗教从何而来,为何产生吗?人类创建的帝国为何一个个衰亡又兴起?为什么地球上几乎每一个社会都有男尊女卑的观念?为何一神教成为最为广泛接受的宗教?科学和资本主义如何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信条?理清影响人类发展的重大脉络,挖掘人类文化、宗教、法律、国家、信贷等产生的根源。这是一部宏大的人类简史,更见微知著、以小写大,让人类重新审视自己。
05
豆瓣:8.3分
《公主之死》是一部法律史作品。作者爬梳史料,详细讲述了北魏兰陵长公主被驸马殴打流产致死这一经典案例的来龙去脉,以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写作方式探讨了婚姻暴力、性犯罪、亲属容隐、连坐、夫家认同、男尊女卑等重要而深刻的法律及婚姻伦理议题。
通过零星残存的条文、案例和判决,作者分析了儒家官僚集团与皇权在确定涉案人员罪名及刑罚轻重方面的共识和分歧,深刻揭示了汉唐之间几百年里女性的法律地位情况、法学和司法的传承状况,显示出虽然从汉朝开始婚姻和家庭伦理已被纳入法律规范之中,但儒家伦理法制化的进程是曲折的,在胡汉交融的北朝时期,夫尊妻卑的伦理并未完全进入法律体系之中。读懂这一案件,对于中国法律“儒家化”或“父权化”的发展过程,以及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06
豆瓣:8.6分
《被牺牲的“局部”: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研究(1680—1949)》为区域社会经济史的经典著作,初版于2011年北京大学出版社。自问世以来即引起广泛地影响,颇受好评,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今次作者全面修订,在以往的基础上又多加考证、爬疏,使所用材料更加准确与丰富。
本书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作者多年来所做的田野调查,主要分析了自清以来至民国前期中央政府所制定的政策对淮北地区所产生的交互影响,着重考察淮北地区人类活动,特别是政府行为和官僚意志对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的影响。
作者分析了治水、漕运和盐务等政策对淮北的地理、河道、水文、物产、民性及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等的塑造、影响及作用。作者所讨论的空间范围,包括苏北、皖北、鲁西南在内的淮河下游地区,分别从漕运、盐业、农业、民生等面描述了淮北社会在中央政府基于政治权力的实际运作下,如何从唐宋时代的鱼米之乡演变为后来的穷乡瘠壤。
除此之外,本书还对上述这一时期淮北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的衰变及平民的生活状态也做了细致地考察和分析,进一步论证了清至民国前期中央政府在“顾全大局”的政治思维下所制定的政策对淮北地区的巨大影响。
07
豆瓣:8.0分
本书以中国内陆城市成都作为研究对象 ,以“叙事”的方式考察公共空间 、下层民众、大众文化和地方政治的关系,将“街头文化”作为中心,展示街头出现的各种文化现象——从城市的外观 、民间艺人的表演到民众谋生的方法以及对街头的争夺等。
下层民众的日常生活与街头有着紧密联系,他们创造并生活在这种文化之中。当改良者试图对街头的使用进行控制时,便引起了下层民众为其生存空间的斗争。随后在革命运动中,民众又以街头作为政治反抗的舞台。在民国初年的政治动荡中,民众和精英为共同利益而合作,组织自卫活动捍卫他们的生存,同时也是维护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
与以往研究的角度不同,本书力图把人们的注目焦点从精英转向民众,从沿海转向内地。
08
豆瓣:9.3分
心理学自开创以来,从来没有哪一本书像《红书》这样,从开始写作到出版面世,历经如此漫长的岁月和波折。也很少有著作像《红书》一样,在未曾出版之前,就对20世纪的社会和思想史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红书》可以被视为荣格的私人日记,记录了他在1914~1930年间的“自我实验”,荣格曾为它花费16年时间精心雕琢,将它视为自己后期著作的核心与关键来源。
在此之后,他却又令人费解地突然中断了继续写作,将之束之高阁。直到荣格去世后几十年,荣格继承人协会才授权委托资深荣格学者索努•沙姆达萨尼教授进行编辑、翻译、出版。
索努教授为《红书》耗费了13年的心血,才终于使得它面世出版。这本充满神秘色彩的“时光之书”,为充分理解荣格的作品开创了一个新纪元。它打开了一扇独一无二的窗口,让世人可以看到荣格是如何在他生命中的特殊时期修复了他的灵魂,继续研究心理学,从而成为一代大师。不论是它在荣格一生发展中所占据的地位,还是作为一件艺术品,《红书》的出版都堪称一个里程碑。
09
豆瓣:8.7分
从秋天到春天,在英格兰东部一片平坦的湿地上,J. A.贝克追逐着游隼的身影。他沉迷其间,痴痴地追随这种鸟,观察它们——在天空中,在地面上,追逐、捕杀、进食、休憩……在日复一日的追逐中,他作为人类的意识逐渐消融,无可避免地被一种鹰的意识所取代……
这并不是一本关于观鸟的书,它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只鹰的书。关于一个人,渴望成为人以外的存在。
10
豆瓣:9.2分
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以回忆的形式对往事作了回顾,有童年的回忆、家庭生活、初恋与失恋、历史事件的观察、以及对艺术的见解和对时空的认识等等。时间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作者凭着智慧和想象力,使时间变得具体、生动、完美。它就像一首由多种主题构成的交响乐,爱情、嫉妒、死亡、回忆、时光,时而交叉重叠在一起,时而又游离开来,然而在宏观上,整个作品浑然一体,具有蓬勃的生命力。《追忆似水年华》被公认为文学创作的一次新的尝试,开意识流小说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