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致力于推广文学传播文化的在线平台,帮助大伙重视阅读和文学创作,传递文学力量,推动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 《 普读 • PooDu 》

6种常见的认知偏差,直觉如何欺骗大脑

6 Common Cognitive Biases, How Intuition Tricks The Brain

2023-05-31 00:15
6种常见的认知偏差,直觉如何欺骗大脑

文 | 郭兆凡

以下有三个场景:

1.饭桌上,一个朋友谈起应试教育的各种弊端,你心里暗暗的想,“我不就是应试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吗?我觉得自己很厉害啊,应试教育也没什么问题。”

2.你认识了一个新朋友,长得很帅,后来发现你们竟然是大学校友,还居然是老乡,顿时好感倍增。他是个基金经理,于是你马上就买了一些他管理的基金。

3.到了双十一网购节,同事们谈论起打折信息和自己买的东西。你也开始刷某宝,看到同事推荐的东西销量很大,果断入手。半年过去了,才想起这个东西你只用了一两次。

这三个场景看文字觉得很荒谬,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时常发生。因为我们都倾向于用直觉思考和判断问题,于是就会产生“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一直是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的研究重镇,我们精选了6种最常见的认知偏差,一起反思,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没有被这些错误的直觉误导?

6种常见的认知偏差,直觉如何欺骗大脑

01

过度自信效应

人们往往会对自己的认知、判断和能力过度自信,很多学者认为这是最普遍的认知偏差,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股民们在进入股市的时候都觉得自己会赚到钱,但调研显示超过50%的投资者,自开户以来就一直是亏损的,背后的原因之一就是高估了自己对于市场信息的把握程度。

还比如我们身边那些抽烟的人。虽然吸烟是引起肺癌的重要原因,甚至有研究认为重度吸烟者患上肺癌的机率是不吸烟者的5.7倍,但调研显示,大多数烟民都认为自己比别人更不容易患上肺癌。

而且能力欠缺的人,比起真正有能力的人,尤其会高估自己,并且还有拒绝承认的倾向。这后来被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当人们评估自己智商的时候,平均来说,男性倾向于高估自己,女性倾向于低估自己。

回想开头的例子。在应试教育下成长的很多人,如果依赖直觉,也可能过度自信。但如果用逻辑思维,就需要想一想,应试教育教了自己什么?没教什么?

很多国家和机构都在研究:21世纪的人才到底需要什么核心能力?美国主流的是“21世纪技能”框架,提出最核心的能力是:批判性思维能力、创造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中国主流的应试教育可能并不注重这些能力的培养,而我们可能也欠缺这些能力。

只有运用逻辑思维分析这些现状,才能促使我们去更客观地看待自己,学习和弥补这些能力,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自我成长。

6种常见的认知偏差,直觉如何欺骗大脑

02

盲信权威

如果你的上级命令你去操控按钮,电击别人的身体,你会照做吗?

但耶鲁大学教授米尔格拉姆设计的实验证明,当人们处在这样的真实场景中,很多人都会盲目的相信权威。

这个实验要求被测试的人在研究员的指令下,向另一个房间里答错题的学生施加电击作为惩罚,但他们不知道对方其实是演员,也不知道电击装置是假的。结果呢?无论这个可怜的“学生”如何苦苦哀求、厉声惨叫,即便一些被测试的人感到焦虑或痛苦,但超过50%的被试者都会按照研究员的指令实施电击。尽管这个实验后来也遭到了一些伦理和试验方法上的质疑,但这个实验后来在不同国家和文化下反复进行,结果相差无几。

人类历史上,实施种族屠杀的普通军官或士兵,在军事法庭的审判中反复强调,“我只是服从命令”。这就是所谓的“平庸的恶”,即对权威的盲目服从,导致反人性、反人道的罪恶。

即使情况没有这么极端,想想你在工作和生活中,会有哪些盲信权威的情况呢?例如,你会认为老板的判断一定是对的吗?已经功成名就的师兄师姐给你的建议,你会全盘接受吗?你会本能地觉得有名校光环的毕业生一定比普通学校的学生能力强吗?如果吃了医生开的药觉得不舒服,你会不会觉得医生一定可信,还坚持服药呢?

当然,人们获得信息,社会得以发展,都离不开权威意见,但盲目相信权威是有问题的。运用逻辑思维就会去判断,什么样的权威更可信。

6种常见的认知偏差,直觉如何欺骗大脑

03

盲信大众

这就是从众效应,是指人们倾向于做很多人都做的事,或相信很多人相信的事。

假如现在有一个慈善团体让你捐钱,你会愿意捐吗?捐多少钱?

如果募捐人还告诉你,已经有5000人捐款了,平均每人捐了400元,你会怎么办?如果你刚才是不打算捐款的,你心里的决定会变化吗?如果刚才你打算捐款,捐赠的数额会发生变化吗?

这是美国曾经做过的一个实验。在没有提及已经有人捐款的情况下,只有47%的人同意捐款。但在展示了捐款者名单和捐款数额后,73%的人顺从了捐款的要求。

回想开头的例子,你会因为同事和很多人购买某个东西,就跟着买吗?如果运用逻辑思维,你会考虑自己实际的需求、理财计划、消费倾向,甚至对环保的理念,再决定要不要购买。

类似的,关于选专业,选工作,要不要买房、结婚、生孩子、离婚,这样一些人生的重大决策,如果盲目从众,很可能作出让自己后悔的决定。到底该怎么做?你需要用逻辑思维去判断。

6种常见的认知偏差,直觉如何欺骗大脑

04

盲信喜好

人们会更相信自己喜欢的人或事物。这往往包括外表有魅力的,和自己相似的,和自己有关的,自己熟悉的,会恭维自己的等等。

回想一下,在世界各国的领导人中,你对哪些领导人印象比较好?你可能会想起现任的加拿大总理,法国总统,或者刚卸任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但是你了解他们的施政纲领或政治观念吗?如果不了解,你对他们的好感从何而来呢?

有可能因为他们长得很帅。

政治家的长相,会多大程度影响他们受欢迎的程度,这是很多学者研究的问题。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给学生们展示一些陌生政治家的人脸照片,让学生根据照片判断他们的能力高低。结果发现,那些在实际竞选中胜出的政治家,其中70%在照片评选中也获得了高分评价。在针对不同国家选举研究中,也发现类似的结果,外表有魅力的候选人得到的选票往往更多。

回想开头的例子,人们因为经理长得帅、因为他和自己有校友或者老乡这种令人喜爱的亲近关系,就把钱交给他去打理,这就是盲信喜好。如果运用逻辑思维,你需要了解他的投资表现,具体投资领域,基金的风险性,自己的风险偏好等等。

类似的,在工作中,你也不应该只相信自己喜欢的同事或下属的意见,而是应该就事论事地分析具体情况。

6种常见的认知偏差,直觉如何欺骗大脑

05

确认偏差

人们倾向于捍卫自己现有的信念,抵制不同的看法。而且人们在寻找证据的时候,会只选对自己有利的,忽略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甚至扭曲记忆,来支持自己的看法。也就是说,只看见自己想看的。

确认偏差可能带来很严重的后果。

1989年巴西航空254号航班飞机飞往错误方向,导致燃料耗尽后迫降,造成13人死亡。调查结果发现,这是由机长误读了航向数据造成的。但当时已经有种种迹象显示,飞机在飞往错误的方向,但由于机长心里已经有自己认定的方向,认为自己的经验不可能会错,就不断地合理化自己的决策,忽略显示方向错误的证据。

回想一下你的生活。在阅读文章的时候,看到那些说到自己心坎里的话,是不是特别认同?而一些你不认同的观点,会不会只看题目就不想点开了?对星座和算命的预言,会不会只找那些符合预言的现象去印证?在人际关系中,一旦形成第一印象不喜欢一个人,会不会总是看到他的缺点,而对他的优点视而不见,或者觉得他做好事也是动机不纯?

确认偏差,会使得世界变得更加两极化,人们更容易相信没有经过证明的观点,更坚信早期获取的知识或信息,相信事物间虚幻的联系。如果运用逻辑思维,你会综合考虑不同角度的证据,作出公允的判断,会用更开放的心态吸收新的信息,会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也会更快地成长。

6种常见的认知偏差,直觉如何欺骗大脑

06

安于现状偏差

人们倾向于维持现状,常常对变化表示担忧。除非利益明显大于风险,否则很多人不倾向于改革。

回想一下,你是不是会在一份不喜欢的工作中,不开心的感情中,很纠结的状态中,同一个熟人圈中,待很久而不主动寻求改变?

上面这六种认知偏差,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会有相似性,或者可能同时发生。例如,当人们盲信大众、喜好,也可能同时陷入确认偏差,不断固化原有的观念。又例如,陷入确认偏差的人,深层原因有可能是因为对自己过度自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