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致力于推广文学传播文化的在线平台,帮助大伙重视阅读和文学创作,传递文学力量,推动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 《 普读 • PooDu 》

朱永嘉: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怎样的书?

Zhu Yongjia: What Kind Of Book Is Sima Qian's Historical Records?

2023-05-31 00:15
朱永嘉: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怎样的书?

编者按:朱永嘉,前上海市委常委。1931年生,曾就读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师从陈守实、谭其骧、周予同等文史名家。后从事秦汉史、三国史、明史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著有《晚年毛泽东重读古文内幕》《论曹操》《论李贽》《商鞅变法与王莽改制》《刘邦与项羽》《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等。

谈谈司马迁《史记》的内容及其特点

文 | 朱永嘉

中国历史上的通史只有三部,第一部是司马迁的《史记》,第二部是唐人杜佑的《通典》,第三部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在二十四史中,从《汉书》以下都属于断代史,不属于《通史》的范畴。我这样说有没有根据呢?有,这三部通史都是贯通古今,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通史不是断代史的叠加,也不能依照西洋文化那样一概政治、经济、文化三大块,那能做到像《史记》那样丰富多彩吗?《史记》有编年,有制度,有人物,有故事情节,每个人物都那么生动活泼,有鲜明的特色。现在所见之通史欠缺的就是这一点。我们先从中国第一部《通史》,也就是司马迁的《史记》说起。

《史记》起于黄帝,讫于汉武帝天汉四年,从时间上讲,前后2413年,可谓贯通古今。其中十二本纪,首篇五帝本纪,从黄帝轩辕氏说起,接下来是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秦本纪、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吕太后本纪、孝文本纪、孝景本纪、孝武本纪,略古详今,贯穿始终,这反映了该书作为通史的特点。

关于十二本纪,司马迁自己概括叙述称:“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

关于十表,则自三代世表起。包括《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惠景间侯者年表》、《建元以来侯者年表》、《汉兴以来将相年表》,这十表是把三代以来诸侯王依年代次序列表排列,非常直观地展示了三代以来诸侯王的情况。十表之前,司马迁皆有序言加以论述。

《三代世表》之前,有太史公曰:

五帝、三代之记,尚矣。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周以来乃颇可著。孔子因史文次《春秋》,纪元年,正时日月,盖其详哉。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不可录。故疑则传疑,盖其慎也。

此言殷商之前已无法列其事了,孔子的春秋以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为始年,此后的记载便比较详细。至于序《尚书》,则比较简略,没有具体年月的记载,当然也可以考证,但缺少具体的记录,所以疑则传疑。这说明孔子著《春秋》还是非常慎重的。关于孔子为什么要著《春秋》,司马迁称:

孔子知时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孔子曾说:“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司马迁称: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失之毫釐,差以千里”。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

在司马迁看来,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这是太史公对《春秋》的评价,也是他对史学的评价,这是他写《三代世表》的宗旨所在。

《十二诸侯年表》亦有序,其云:“太史公读《春秋历谱谍》,至周厉王,未尝不废书而叹也。”周厉王的故事见于《周本纪》,其云:

王行暴虐侈傲,国人谤王。召公谏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其谤鲜矣,诸侯不朝。三十四年,王益严,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厉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水。水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水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产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于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相与畔,袭厉王。厉王出奔於彘。

司马迁《十二诸侯年表序》续云:

乱自京师始,而共和行政焉。是后或力政,彊乘弱,兴师不请天子。然挟王室之义,以讨伐为会盟主,政由五伯,诸侯恣行,淫侈不轨,贼臣絪子滋起矣。齐、晋、秦、楚其在成周微甚,封或百里或五十里。晋阻三河,齐负东海,楚介江淮,秦因雍州之固,四海迭兴,更为伯主,文武所褒大封,皆威而服焉。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从这一段文字,可以知道周之衰败,自周厉王堵民之口始也。

《六国年表》亦有序,今略举其言:

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于战功矣。三国终之卒分晋,田和亦灭齐而有之,六国之盛自此始。务在彊兵并敌,谋诈用而纵衡短长之说起。矫称蜂出,誓盟不信,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比於戎狄,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论秦之德义不如鲁卫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晋之彊也,然卒并天下,非必险固便形执利也,盖若天所助焉。

司马迁又云:

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传曰“法后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悲夫!

余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讫二世,凡二百七十年,著诸所闻兴坏之端。后有君子,以览观焉。

其他年表,此处不再多讲,以上所言大体上是十表中的精华之处。

关于八书,包括礼书、乐书、律书、历书、天官书、封禅书、河渠书、平准书。班固《汉书》称:“礼乐损益,律历改易,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承敝通变,作八书。”概括而言,那是讲天人之际,在制度层面讲述历史演变的过程。

在八书中,值得注意的是礼书、乐书与河渠、平准这四篇,比较有现实意义。孔子曰:“安土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语见《孝经》所载孔子之言)礼节民心,乐和民声。孔子《论语》言:“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此谓礼乐之本也。对周代的礼乐,孔子曰:“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司马迁在《礼书》中称:

礼由人起。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忿,忿而无度量则争,争则乱。先王恶其乱,故制礼义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不穷于物,物不屈于欲,二者相待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故礼者养也。……君子既得其养,又好其辨也。所谓辨者,贵贱有等,长少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也。

乐者,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司马迁有言,“传曰:治定功成,礼乐乃兴。君子以谦退为礼,以损减为乐,乐其如此也。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故礼与乐皆为古人移风易俗的重要手段。

河渠书,历陈历代之重大水利设施,若李冰修都江堰,至今成都人民受益。水工郑国在关中凿郑国渠,关中长期受益。司马迁作《河渠书》,曾经亲自考察全国各地重大水利工程,故其曰:

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遂至于会稽太湟,上姑苏,望五湖;东窥洛汭、大邳,迎河,行淮、泗、济、漯洛渠;西瞻蜀之岷山及离碓;北自龙门至于朔方。曰:甚哉,水之为利害也!

司马迁没有如此到各地亲历考察的话,是写不出河渠书的,这一点也正是河渠书的珍贵之处。

平准书,讲了中国古代货币问题上的种种经验教训,平准是为平抑市场物价采取的措施。汉武帝时,桑弘羊提出平准建议,司马迁《平准书》称:

桑弘羊为治粟都尉,领大农,尽代仅筦天下盐铁。弘羊以诸官各自巿,相与争,物故腾跃,而天下赋输或不偿其僦费,乃请置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主郡国,各往往县置均输盐铁官,令远方各以其物贵时商贾所转贩者为赋,而相灌输。置平准于京师,都受天下委输。召工官治车诸器,皆仰给大农。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踊。故抑天下物,名曰“平准”。天子以为然,许之。

故所谓平准,即平物价,加强市场管理,当时主要是盐铁二项。读《货值列传》,可知当时之富商巨贾,皆为盐铁商人,平准主要是控制盐铁二项民众当时生活和生产的必需品。新中国建立初期,我们平抑物价的关键,也是手上有大量物资,才能解决物价暴涨的问题。当然,关键还是要有正确的货币政策,不能滥发货币造成恶性通货膨胀。国民党金圆券失败的根源就在于此。

八书这几篇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关于三十世家,是叙述历代辅弼股肱之臣,忠心行道以奉主上。从目录上看,列为世家的有:

吴太伯世家、齐太公世家、鲁公世家、燕召公世家、管蔡世家、陈杞世家、卫康叔世家、宋微子世家、晋世家、楚世家、越王勾践世家、郑世家、赵世家、魏世家、韩世家、田敬仲完世家、孔子世家、陈涉世家、外戚世家、楚元王世家、荆燕世家、齐悼惠王世家、萧相国世家、曹相国世家、留侯世家、陈丞相世家、绛侯周勃世家、梁孝王世家、五宗世家、三王世家。

这些世家都是诸侯王从春秋起至西汉历代功臣宿将传记的历史状况,是诸侯王传承的历史,或者是他们子孙的传记。由此可以知道,自古及今重大历史时期各诸侯国的历史概貌,便于人们了解各个重大历史时期的状况及其历史变化。这是后人读《史记》必须认真掌握的内容。要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状况,离不开三十世家对各个历史时期的生动叙述。

接下来便是七十列传,记载王侯将相及英贤何以能够立功名于天下。如果把世家与列传贯通起来,这里便有许多非常生动的历史故事,它包括思想、政治、文化、经济的方方面面面。我只能举一些例子来说明,如果你把《孔子世家》与《仲尼弟子列传》联系起来,便可以知道孔子何以起家,以及他的弟子们如何传承其学术,这样可以把儒家学说从起始到发展有一个清楚的线索,这是研究儒家学说的出发点。如果你读《孟子荀卿列传》,其中介绍了孟子与荀子的经历及其学说,可以知道《孟子》与《荀子》二书的背景资料。如果你读《孙子吴起列传》,那你能知道兵法的起源。如果你读《商君列传》,那是你了解商鞅变法经过必读之篇目。如果你读苏秦与张仪这二个人的传记,便可以知道那个时代合纵连横的历史,连横最终破解合纵,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创造了条件。如果你读伍子胥的列传,可以知道伍子胥悲剧的一生,苏州人大都知道伍子胥的悲剧故事。如果你读《廉颇蔺相如列传》,你可以了解将相和的历史故事,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当年毛主席也一直想唱一曲将相和,结果没有唱成,最后只能八大军区司令调防,防止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总之,《史记》之七十列传,篇篇都是精彩故事,如《李斯列传》,他容不下韩非,他们二人都是荀子的学生,李斯妒贤,最后自己也没有好下场。如《货殖列传》,这是中国最早为商人立的传记汇编,可以了解大商人大多出身于盐铁,因为盐是大众必需品,铁器是农具和兵器必不可少的,所以盐铁商人发家快,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经济史。如果你读《汲郑列传》,郑当时的长处是善于提携后进,毛泽东曾要周恩来阅读此传记,周读了以后,自愧不如。故《史记》作为一部通史,好在它不仅有编年,也有叙事,更有各色人等的人物故事,而且充满了贯通古今、古为今用的境界,这才是中国历史上作为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的典范。

司马迁这部《史记》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百一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这一部贯通古今的通史,那也是有条件的,他说: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他还说自己“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罔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还讲过这么几句话,他说:“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讲到其受宫刑以后,“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他还说:“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他之所以勇敢地活下来,一方面有父亲司马谈临终的嘱托,另外有其自身坚强信念的支撑,“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司马迁经历那么坎坷,能留下一部《史记》,开创纪传体通史之体例,实在不容易,因为要讲清历史的真实状况,现实生活中的忌讳太多,真实状况与现实需要之间存在许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