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致力于推广文学传播文化的在线平台,帮助大伙重视阅读和文学创作,传递文学力量,推动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 《 普读 • PooDu 》

金庸的江湖哲学为何令我们念念不忘?

Why Do We Never Forget Jin Yong's Jianghu Philosophy?

2023-05-31 14:11
金庸的江湖哲学为何令我们念念不忘?
  • 文/vegion

我们以为武侠世界应是快意恩仇,曲阳、刘正风虽共谱笑傲江湖却因宗教礼数身不由己,终酿悲剧;我们以为自古美女配英雄、却不知杨龙二人绝情谷一别生死两茫茫是何等的苦楚。

在金庸的书中,我们不仅“见自己”,更逐渐明晰“不可为”。大师仙去、江湖仍在。让我们共同追忆这些书中隽永。

金庸的江湖哲学为何令我们念念不忘?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 , 有恩怨就会有江湖 , 人就是江湖。

——《笑傲江湖 》

金庸的江湖哲学为何令我们念念不忘?

各有因缘莫羡人。

——《笑傲江湖 》

金庸的江湖哲学为何令我们念念不忘?

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

恨不知所终,一笑而泯……

——《笑傲江湖 》

金庸的江湖哲学为何令我们念念不忘?

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与其天涯思君,恋恋不舍,莫若相忘于江湖 ...

——《天龙八部 》

金庸的江湖哲学为何令我们念念不忘?

阿紫问姐夫:“她有什么好,我哪里及不上她,你老是想着她,老是忘不了她?”

姐夫平静的答:“你样样都好,样样比她强,你只有一个缺点,你不是她 ...... ”

——《天龙八部 》

金庸的江湖哲学为何令我们念念不忘?

阿朱就是阿朱。

四海列国,千秋万代,就只有一个阿朱。

——《天龙八部 》

金庸的江湖哲学为何令我们念念不忘?

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

——《倚天屠龙记 》

金庸的江湖哲学为何令我们念念不忘?

你瞧这些白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离合,亦复如斯。

——《神雕侠侣 》

金庸的江湖哲学为何令我们念念不忘?

慧极必伤,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书剑恩仇录 》

金庸的江湖哲学为何令我们念念不忘?

千古垂名有何欢,世人谁知帝王难。

一个情字书万卷,只写恩爱是江山。

——《侠客行 》

读金庸的武侠小说,不知不觉就会被其情节所吸引,翻开第一页,就恍如推开一扇门走入另一个世界。这里充满着传奇的故事,有时甚至会幻想自己也是其中的一部分,身负绝世武功行走江湖。而金庸小说的魅力之一正在于这些变幻万千的武功,它们不是一个个单纯的名字,在其背后,其实蕴含了很多人生的道理,就像《天龙八部》里那个高深莫测的扫地老僧所言,学武最终是为了参悟佛法。这里就小说中的一些武功来谈谈我的感悟。

一、备

凡是学武必练内功,它是一切的基础,内功不深的人,对武功招数再怎么熟练也会缺少威力,甚至有可能成为绣花枕头,空有其表。《飞狐外传》里,胡家刀法再怎么千古卓绝,胡斐再怎么聪慧勤奋,如果少了那刀谱前两页的基础,恐怕也难敌闫基。而反过来,像闫基这样的人,仅仅只是学了前两页的几招三脚猫的功夫,便能闯荡江湖,图谋夺镖,也可见打下基础的重要性了。

先把内功修炼淳厚的人,哪怕什么都不会,只是和别人对掌也有可能让对方败下阵来。张无忌最开始除了几招剑法什么也不会,但他有深厚的内功基础之后,无论再学习多么高深莫测的武功,都变得非常容易而且进步神速。所以在《神雕侠侣》中,郭靖没有直接去教杨过那些“实用”的招数,而是把他送到全真教,希望他能够先把内功练好,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不要像自己一样走了很多弯路。

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任何事情都需要打好基础。弹吉他要先会按和弦,学英语要先积累词汇量,高楼大厦也得先有坚实的地基。想一蹴而就是很难的,每一个世界冠军都是平平日里无数汗水换来的,这个道理想必也无需多言。

二、留

中国的道家,讲究的是不能太强,不能打得人家无法还手,降龙十八掌中的亢龙有悔,讲究的就是出手留情,只用三分力,七分力留着给对方一个悔改的机会。这样的设想倒是很符合郭靖天性宅厚的特点,所以一般他与对手过招时,开始都喜欢先使这招。留有余地,其实是中国的哲学思想。《易经》讲,做什么事都不要做得过分,否则事物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否极泰来,什么事发展到最坏的时候,就是该往好的方向走的时候了。相反,什么事好到头了,就该往坏的方向走了。《易经》还说,损一点没有关系,满招损、谦受益,什么事不要做到过分、极端。

对别人留有余地,对自己来说也应该学会知足,不可贪心。张无忌在密室里学习乾坤大挪移,学到最后一部分时却合上了书页,他不贪求学满,够用就行。他不知道那最后一段恰好是先辈为了求“圆满”生捏硬造的,学了反而容易走火入魔。这种看似有失的行为却因此而得。虽然是故意设计的情节,却不难看出金庸本人所赞赏的一种“留”的人生态度。

其实这种态度,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体现。比如国画喜欢留白,比之满纸无一处空白的丰富色彩来说,不满,反而会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空间。看齐白石的虾,纸上无一处笔墨去渲染“水”,但那周边的空白却会让人自然地感觉到水的存在,和那份自由的灵动。所以有时,“留”反而会更有更好的效果。

三、通

前面提到内功是练武之人最重要的基础,也是实力的保证。金庸小说中就有一类专门散去别人内力的武功,最开始的源头是逍遥派无崖子的北冥神功,后来又衍生了丁春秋的化功大法以及任我行的吸星大法。这些武功看似效果相同,但其本质却迥异。北冥神功的名字来源于庄子,含有江河汇入大海之意,其吸收的内力会和自身原有的相融为一体,增强实力。但后两者却只是在身体中容纳了对方的内力而已,很容易使吸收者气息冲突,走火入魔。

撇开正邪不论,北冥神功区别于后两者的一个关键在于它强调的是“融会贯通”。这很像上课学习,老师在讲台上传道授业,学生在座位上吸收知识。倘若只是将老师所讲的内容记下来,那只能叫“储备”,不是自己拥有的。只有知其所以然之后,将知识消化掉,才是转换为自身的财富。这个过程,就如同内功的吸收一般。

而这种转化的关键之处,就在于能否领会一个“意”字,金庸小说中,会发现真正的高手其实都没有固定的套路,像程咬金那样的三板斧,是不可能长久的。但这并不意味着高手无招,而是他们已经将武功的“意”学到了,就好像有了思想武器,武功招数的变化也就只是形式而已了。

《倚天屠龙记》里,张三丰教张无忌太极剑法,演练了三遍下来,张无忌起初记得多半,到后来只记得几招,转了两圈之后高兴地说自己全忘了。周围人急得要命,想你张无忌可真是笨蛋啊,都忘了还这么高兴。张三丰却很满意,捋着胡须说,不坏不坏,忘性真快。这里金庸就是在强调一个“意”字,剑招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会剑意。只记得剑招的,那是照猫画虎,叫作模仿。但记得剑意的,是学到了最原本的思想,用这种理念去创造,那才是上乘的武学之道。

不拘于形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侠客行》里,那么多的武学名家耗尽毕生精力去参研石壁上的武功,想要去深刻理解壁上的一字一句,他们反复演练,相互讨论,看得越久越觉得这武功高深莫测,于是连年累月地待在岛上,但却始终无解。反倒是石破天因为不识字,略去了那些繁冗的过程,只看图绘,却将谜团最终解开。其实石破天看的就是一种“意”,他没有刻意去钻研其中的“丰富内涵”,而是去领会其中的精神,虽然是误打误撞,但却很好的做出了诠释。

总是依形式而为,就会很容易限制一个人的能力,仿佛给自己画好了格子,再也没有走出界限的勇气。若是开始就能够顺其意而行,一个人的潜力就很可能得到释放,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和

我们的文化里很强调“和”的概念,比方说太极图里的阴阳调和,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开玩笑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金庸的小说里,有很多剑术都是在男女合作时发挥出无穷的威力。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全真、玉女两剑法之合壁。全真剑法古朴拙重,玉女剑法清丽飘逸,这其实体现了一种互补的思想。

“和”也可以解释成为“整体大于部分和”,全真七子如果各自使剑,就算是再多几倍的人也不一定会有太大的实力,而当他们形成一个阵,作为一个整体,这种力量就不容小觑了。这倒是很有些“合作”的意味在里面。现代社会来看,几个人分别再怎么能干,也不及作为一个整体有实力。因为每一个个体都是有缺陷的,是自身不可弥补性的,但如果有多个人在一起,组成的这一个“人”就会趋向于完美。这就是现代所提倡的合作,也是传统文化里“和”的一种演变。

五、变

武功本来就没有什么好与坏之分,就像一把剑,你用它来杀人,那就是凶器,你用它来救人,那就是宝具。武功亦是如此,金庸在小说中也多次涉及过这个问题,要不要学武功?不想学武功的人最开始都是抱着不想杀人的念头,但后来会渐渐发现,武功可以杀人也可以救人,关键就看你怎么用它。

以九阴真经为例,梅超风或是周芷若整日以骷髅练功,九阴白骨爪杀人的手段阴险毒辣,显然是一门邪派武功。但到后来看到黄衣女子同样用九阴白骨爪,“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少了邪恶,多了善意。可见不是武功本身的邪恶,而是修炼者心中是否刚正。

中国人传统思想里的确存在一些“绝对”的观念,在很多早些时候的文学作品里会发现,一个人不是完全好,就是完全坏,中间没有过渡。这在现实之中是不可能的,一个人永远都是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从金庸的小说主人公的发展也能看到金庸自己在这方面思想的变化,比如最开始的陈家洛,一个典型“高富帅”的完美形象,由于太完美了,结果是让这样的一个人物失真,有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后来逐渐发展,到郭靖、杨过,再到后来的张无忌、令狐冲,就显然平实了很多。因为他们身上也有了缺点,有了不完美,他们的理想也从大国家、大民族的拯救,到了对个人自由幸福的追求。这样的转变,让人觉得他们好像就在身边真实可触,绝对性的色彩就淡化了很多。

这种由绝对的观念发展演变的过程,也是一个人思想上成熟的过程。小孩子看电视剧会问,“他是好人吗?”,但一个人长大了,他就不会再问这种问题,而是会客观的评价。《连城诀》里的花铁干,在屈服之前是我们观念里的“好人”,但后来发生的行为,又让我们该如何去评价?金庸在这里大概也是想和读者一起去探讨这样的一个问题。

六、空

《 倚天屠龙记》里,有一种武功叫“七伤拳”,虽然它有很大的杀伤力,但修炼要以自伤己身为前提,类似的功夫还有《笑傲江湖》里的葵花宝典。

古语常说,损人不利己,七伤拳就是很好的诠释。谢逊带着满腔的仇恨去找成昆报仇,但最终换来的是更多的伤害,不仅对自己也对很多无辜的人。空见大师之所以甘愿牺牲,也许是他早已看到这样的仇恨延续将会是无休无止。以怨报怨最后换来的多是两败俱伤,内心充满着复仇想法的人,最终反而会先伤了自己。所以,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放下那些恨,不要让它荼毒了内心。

独孤九剑有四种境界,最开始是年少气盛,横扫江湖。后来逐渐由利剑换成无锋重剑,最终只剩一把木剑。木剑是个象征,表示无剑胜有剑。一方面可以表现剑术的高超已无人能及,飞花摘叶,即可伤人;但另一方面,其实也是一种空的境界。这种空就如杜甫所说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心中已经不再对江湖的爱恨情仇念念不忘,真正达到一种超脱的层次了。这种境界自然不是谁都可以达到的,但至少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是应该朝这样一个方向去走的。

有人说想了解佛家思想,不妨先从金庸小说入手,因为其中有很多地方都是一种佛家思想的体现。无论是《天龙八部》里的萧远山和慕容博,还是《倚天屠龙记》里的谢逊,到最后都是将一切欲望化去,遁入空门,这大概就是一种超脱的境界了。

金庸的武侠小说背后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也正是他的小说能够广受欢迎的一个原因。这里,只是从武功这样一个角度,去谈谈阅读后的一些关于人生哲理的想法。我相信,随着学识的积累,很多年后再回头看金庸的小说时,一定会有更多更深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