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到底有什么用?明清之际的朱舜水说,“但患不读书,不患读书无所用。”会问这个问题的人,多是不读书的。于是他们不知道,读书和不读书,过的是不一样的人生。
中国文化,儒释道三家,早就告诉了我们全部。读书对人的影响,从个人角度看或许不够明显,从一个民族的角度看就是触目惊心了。
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而中国13亿人口,除去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1本都不到。
一个爱读书的民族,自然是优秀的。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犹太人共拿走了:20%的化学奖,25%的物理奖,27%的生理与医学奖,41%的经济学奖,12%的文学奖。
读书和不读书,最终的差距也是如此。不要像陆游诗说的: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更不要像颜真卿诗说的: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恨读书迟。
今天多读一点书,多学一点知识,明天就少一句求人的话。生活这样艰难,求人这样困难,需要抵扣尊严。如果不想如此,那么读书有什么现实用处,就在这里了。
所以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近代国画大师李苦禅说: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有人问:我以前读过很多书,后来都忘了,读了有什么意义?有人答:你以前也吃了很多饭,后来也忘了吃了什么,又有什么意义?
意义就是那些吃过的饭,已经长成了你的骨肉。你读过的书,同样也长成了你精神的骨肉。
也许这些骨肉对你现实遇到的困境于事无补,但至少,可以让你拥有不一样的心境,不一样的修养。你的心境又会影响身边的人,影响你的孩子,生活就不会彻底沦陷在灰暗的负能量漩涡里。
就像我们小时候背的古诗词,背了有什么用?
用处就是:长大以后当我们面对三千世界里的无数美景时,脑子里出现的不是“我X”“牛X”,而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小时候诗词背多了,长大后每一次旅行,都像是故地重游。
用处就是:当你长大恋爱的时候,脑海中回荡的是“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而不是“爱情像糖,甜到忧伤”“离开你以后,才发现眼泪有些咸”“谁为谁悲伤,谁为谁绝望”。
经历越多你才会越发现,所有童年生吞硬嚼下去的古诗词们,都已经携带着作者创作时那一刻的情深,在我们此后漫长的一生中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所有的读书,都是一样。
如果要正面回答读书是为了什么,读书是为了看懂这个世界,不迷茫,就不会迷失。明代倪元璐说,“当以读书通世事。”
清代大才子袁枚说“读书好处心先觉,立雪深时道已传”,读书读久了,其实是一种脱胎换骨。
这是一种对心灵、气象和格局的改造,而人的一切行事和成就无不以此为基础,命运由此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