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致力于推广文学传播文化的在线平台,帮助大伙重视阅读和文学创作,传递文学力量,推动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 《 普读 • PooDu 》

西方人正在向中国古代哲学家学习些什么?

What Are Westerners Learning From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ers?

2023-05-31 19:34
西方人正在向中国古代哲学家学习些什么?

孔子、孟子、老子等中国经典哲学家并非严苛的传统主义者,他们并不曾教导我们说最高的善好源于将自己限定于社会角色。人们得知这一点后常常觉得很惊讶。他们也并非宣扬人类要和自然和谐共处的乏味智者。与此相反,他们打破了自己所处社会的常规,是令人振奋且激进的思想家。他们希望通过拓宽人类的可能性来改善这个世界。

在公元前500年左右的时期,中国和西方经历了相似的动荡年代,就如何生活、何为符合伦理以及如何建立良善社会产生了很多争论。中国思想家和我们所熟悉的西方哲学家不同,他们没有追问大问题。他们的思想是显著的实用主义哲学,奠基于一些看起来很小的问题上,比如:“你是如何度过每日的生活的?”这些思想家强调,唯有当我们从平凡可行之事做起时显著的变化才会发生。他们的教导让我们认识到,我们所持有的许多关于该如何生活的最根本设想实际上将我们带进了歧路。那么,我们所珍视的理念是哪些,而中国哲学家又能提供什么样的替代选项呢?

别再寻找自我

有一种广为接受的观念:你应该检视内心,去发现自己到底是谁,发现真正的自我,这是很重要的。中国哲学家对真实自我的存在,特别是那种能在抽象思考中发现的真实自我表示怀疑。他们将人类的自我理解为一种多面向的杂乱存在,发展自我需要向外看,而不是向内看。

我们的人格是通过所做的一切事情而形成的:我们与他人的互动方式,对事物的反应,以及我们所追求的活动。你和母亲说话时的行为方式,与你和年轻同事、牙医或者亲近朋友相处时的行为方式是不一样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复杂的存在,每天都要和其他的复杂存在打交道。每一次的相遇都会引出不同的面向。我们的自我是由长期形成的行为模式和情感反应惯例而构成的——但这也意味着我们拥有多样的可能性,可以成为不同的人。

不再坚持本真

上述的那种设想还认为,一旦我们找到了自我,就应该拥抱并且坚守这种自我。孔子生于公元前6世纪,是中国传统里第一位伟大哲学家,对此他会有不同的看法。他会说本真性(authenticity)的问题在于,它并非如我们所认为的那样使人自由。你以为你发现的那个本真自我到底是谁呢?它不过是你在时间长河的某一特定瞬间所截取的一张快照而已。如果你坚持这种自我,并且把它当做自己的指引,它就束缚住了你。当你承认自己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时你可以经历成长的过程,而坚守某种自我则无法提供这种体验。

我们的繁荣,来源于对自身复杂性的体认,并通过自我提升学会与之共处。所谓成长,举例来说,就是当你懂得虽然你倾向于认为自己容易动怒,但这并不意味着自己是个急性子,或者虽然认为自己是个内向的人但并不意味着自己害羞。大多数标签不过是我们习以为常的行为模式,这些模式是可以打破的。我们并非只是自己所认为的哪种人,我们随时都可以成长为更好的人。

西方人正在向中国古代哲学家学习些什么?

孔子“困于陈蔡之间”,费穆的电影《孔夫子》,1940年

仪式性的行为

我们对本真性的尊崇从另一方面来讲,使我们对仪式性的行为或者说“假装”产生了怀疑。展露“真实的自己”难道不是更好的做法吗?

但是孔子教导我们,某些仪式——特别是那些“装作”仪式——具有转换性的作用,因为它们能打破习以为常的行为模式。当你笑脸迎人装作并不生气时,或者选择一言不发而非猛烈抨击时,你就是在假装。当我们做出“装作”的行为时,我们变得不同并且情感更加成熟。通过假装,我们转换成为善良而大度的人,而不是那种只顾表达自己心中真实所想却不管言语是否伤人的人。当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完成这些仪式,让行为引导我们的感想而不是感想引导行为,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就能变成不同且更好的人。

将世界看作变化无常

正如我们常常认为自我具有稳定性,我们也视世界为稳定之物。我们当然承认生活会发生改变,然而与此同时我们倾向于设想世界大体上是可以预知的,因而我们需要找到适应世界的方式。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擅长数学,我们就继续学习这门学科;如果我们觉得自己性情反复无常,我们就寻找能和我们一起历经冒险的人生伴侣。

孟子是一名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晚期的儒家学者,他将世界理解为一种破碎且变化无常的存在。他会建议我们采取各种转换和迂回的方式——尝试各种对话、经历和互动——这些能够培育更加广阔的生命。孟子式的方法意味着在动态中的波动起伏,而不是为生命定下计划。

不再做定论

制定人生计划有什么不对呢?当你制定人生计划时,你为将来的自己做决定的依据是今天的自己,而不是你将来能够成为的那个自己。

孟子不会赞赏这种坚守重大决定从而把自己限制在条条框框里的做法,他会通过微小可行的方式来处理这些问题。打比方说,当你在考虑改换职业或者分手、搬家这类事情时,如果你先小范围地尝试一些相关的经验,那么做决定会应该变得容易得多。注意你对这些经验的反应,因为这些反应会将你指向新的方向。

西方人正在向中国古代哲学家学习些什么?

老子像

以柔克刚

另一条广为信奉的假定是,强大的一方终会胜出。我们被告知要立场坚定,对于欲求之物直言不讳。然而老子在《道德经》(大概可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中宣扬柔弱相较于外在强力的力量。人们通常认为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和自然和谐共处。我们听说过有些学生第一次接触老子时,用心良苦的老师会带领他们去森林中间漫步,以此来吸收大自然的精华。然而老子的意思并不是消极被动。他要我们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看做彼此相连,而不是相互区分、泾渭分明。如此一来我们便可以运用对这些联系的理解来与他人达成协调。

通过协调你能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他人。你无需直接对他人施加力量,你懂得如何对环境做细微的改变,这样你可以引领他人同时不会让对方觉得受到了你的主宰。

不要一味集中于自己的强项

我们被鼓励去发现自己的天分和强项,然后从小时候开始就着力培养它们。如果你有运动天赋,你会加入足球队;如果你喜欢读书,那么你可能会去念文学。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自然禀赋逐渐被培养成我们自身的一部分。但是如果你过于坚持这种心态,那么你可能不会去干别的任何事了。

中国哲学家会鼓励你不要紧盯着你认为自己所是的那个人,这样可以打破你预设的观念。如果你觉得自己很笨手笨脚,可以去学跳舞。如果你没有语言天赋,反而要去沉浸在法语里。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要提高在这些事情上的水平,而是要把你的生活过成一系列的断裂,如此一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生改变。

不做正念

人们说正念(Mindfulness)有助于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达到内心的平和宁静。现在甚至连商学院,大公司和军队都吹捧正念,说它是一种提高生产力和效率的工具。

从表面来看,正念似乎和儒家学说里要人们注意自己的情感反应这一点没什么区别。然而大众理解的正念宗旨——包括向内心观看,接受你在不做判断的超脱状态中发现的东西——刚好是正念本义的反面。佛教的确是这样,毕竟它是一种“无”我的学说。而儒家的自我培育则不然,它要求参与到世界中来,通过这种参与中的每一次相遇和互动来培育自己。儒家学说要我们以积极的方式将自己培育成更好的人,而不是消极方式。

重新思考传统与现代

我们认为自己已经从压抑的传统世界中挣脱出来,按照我们选择的方式生活,这种当代的预设是所有其他文化的基础性观念。然而如果我们这样来定义传统世界,在其中人类被动接受事物本来的样子,努力去适应一种预先存在的稳定秩序,那么真正传统的是我们自己。我们引以为真的预设限制了我们发挥最大可能性。

我们这本书的名字《道》,是对《道德经》开篇第一句话的化用:“道可道,非常道”。如果你以为可以为生命制定一项完美的计划,那你已经偏离了“道”。与此相反,我们应当承认自己是复杂的生物,总是被不同的力量拉扯,只有通过互动、经历和回应我们才能成长。在改善自我和世界的过程中,你展开的各种微小行动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