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致力于推广文学传播文化的在线平台,帮助大伙重视阅读和文学创作,传递文学力量,推动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 《 普读 • PooDu 》

王阳明的“致良知”

Wang Yangming's To Conscience

2023-06-02 23:18
王阳明的“致良知”
  • 来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王守仁,浙江人,通常称他为“阳明先生”。杰出的哲学家、政治家。他早年信奉程朱。朱熹教导穷理需格物,王守仁决心穷竹子的理,孜孜不倦地“格”竹子这个“物”,格了七天七夜,却什么也没有发现,人也累病了,于是,对朱熹这一学派极度失望。后来,有一天,他突然顿悟,重新解释了《大学》,从而系统化了“心学”。

王守仁最著名的语录是:“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云:‘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传习录》下,见《王文成公全书》卷三)也就是说,宇宙就是“心”,经验到的这个具体世界不过就是“心”的体现。

一切人,无论善恶,在根本上都有此心,在我们对事物做出直接的本能反应时,此心就把自己显示出来。我们对事物是非判断的最初反应,是我们本性的表现,王守仁称之为“良知”。

有一个故事说,王守仁的一个门人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他叫贼脱了上衣,说:“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大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这个故事用的禅宗教人觉悟的方法说明:良知是人本心的表现,人人都有良知,人人都有做圣人的潜能。要成为实际的圣人,只要他遵从他的良知的指示而行,就是“致良知”。

王守仁的系统,一脉相承于周敦颐、程颢、陆九渊等人,而更为精进。他将儒家经典《大学》的纲目巧妙地纳入其体系中,成为新儒家心学的一大特色。《大学》有所谓“三纲领”(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王守仁将“三纲领”归结为“一纲领”:明明德。我们的良知知某物为是,我们就必须真诚地去做它;良知知某物为非,我们就必须真诚地不做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在“致良知”。如此,“八条目”就归结为“致良知”。良知是《大学》所说的“明德”,致良知也就是明明德。这样,全部的《大学》就归结为一句话:致良知。“致良知”是王学的中心观念,王守仁在晚年就只讲这三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