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致力于推广文学传播文化的在线平台,帮助大伙重视阅读和文学创作,传递文学力量,推动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 《 普读 • PooDu 》

他们一生只写了一本书,却惊艳了一个时代!

They Only Wrote One Book In Their Life, But They Amazed An Era!

2023-05-31 19:02

在世界文坛上,有一些作家,一辈子只创作了一部小说。

许多人会说,文学创作是一辈子的事情。但这些作家,有的是体弱多病,写完小说以后,便不久于人世;有的是一夕成名,惧怕盛名之后的纷扰,隐居山林。这一本书,就成了他们一辈子创作生涯的全部。他们用自己的写作践行着这样一种态度:文学贵在于精,而不在于多。

经典,只需要写出一部,就够了。

他们一生只写了一本书,却惊艳了一个时代!

26岁的玛格丽特·米切尔在辞掉报社记者的工作,全心投入《飘》的写作时,应该想不到,完成这部小说将足足花去她10年时间,更想不到,小说面世后会取得怎样的成功和轰动。1936年,小说发表后,横扫美国书市,前6个月的发行量便高达1000万册,日销售量最高达到5万册。次年,《飘》斩获了普利策奖和美国出版商协会奖。1939年,斯嘉丽和瑞德的故事被搬上了大银幕,影片中文译名为《乱世佳人》,由费雯丽和克拉克·盖博主演,包揽奥斯卡十项大奖,成为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飘》的剧情,相信看过改编电影的人都不会陌生。作为亚特兰大市历史学会主席的女儿,米切尔从小听父辈们讲述南北战争中的传奇,还喜欢骑着马与老兵一同出游、聊天,因此,她笔下南部种植园在战争前后的风雨飘摇,就显得格外真实有力。事实上,《飘》中那个男孩子气的、任性的斯嘉丽,明显带有米切尔本人的影子,而斯嘉丽对阿希里的狂热,也倾注了作者对初恋情人、在一战中阵亡的青年军官的情感。她不喜欢用华丽的辞藻,也鲜用复杂隐晦的描述,文字干净、利落,用寥寥数笔就能生动勾勒出人物形象。斯嘉丽伫立在庄园废墟之中,对着夕阳默念的那句“明天又是全新的一天”,成为不少人的座右铭。

《飘》令米切尔一夜成名,但是她所钟爱的宁静生活也从此被打破。她在回复读者信件和应对版权官司中疲惫不堪,宣称在有生之年不再写任何东西。1949年,米切尔死于一场车祸。1995年,米切尔的儿子在整理母亲遗物时,发现了她在15岁时写的一份手稿,描写了南太平洋一个小岛上的爱情故事。次年,这部名为《失去的莱松岛》的中篇小说得以发表。

他们一生只写了一本书,却惊艳了一个时代!

尽管也写了几个短篇故事,但《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出版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塞林格凭借《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举成名后,却过起了隐居生活,在乡间买下了90多英亩的土地,在山顶上建了一座小屋,做一名地道的“隐士”。他没有放弃写作,却极少公开发表作品。

《麦田里的守望者》故事情节的时间跨度很小,仅仅框定在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德被学校开除后,到纽约游荡的三天时间之内。在意识流式天马行空的叙述中,塞林格用第一人称的视角,充分探索了一个少年的内心世界。霍尔顿的理想是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让孩子们可以肆意狂奔,而他则负责守护孩子的安全,避免他们跌落悬崖。但在现实世界中,满眼的虚情假意却让霍尔顿郁闷、愤怒,试图逃离都市,去寻求纯朴的生活。在他的迷茫和焦虑中,有着青春期男生普遍的躁动,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关系、道德的堕落,也给青少年的内心蒙上阴霾。

小说出版后,学生们争相阅读,认为塞林格写出了当时美国青少年普遍的思想困境。而茫然无目的地反抗周边环境的霍尔顿,也成了年轻读者心中的英雄,模仿霍尔顿的言行和穿着,成为一种流行时尚。

随着《麦田里的守望者》的风靡,书中口语化的“粗俗”用词和消极的主题也招致了猛烈的批评之声,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禁止学生阅读该书。塞林格的性格也逐渐变得孤僻,选择像霍尔顿一样避开闹市,淡出公众视野。

他们一生只写了一本书,却惊艳了一个时代!

(PS:若能找到作者图片,烦请在后台告知小编

英国作家塞维尔从14岁起,就落下了残疾,必须依靠拐杖才能走路。为了更好地活动,她经常驾驶矮种马拉的马车出行,从此也跟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在生命中的最后7年,塞维尔身患重病,已经无法下床,但正是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她把这部有关马的小说一字一句写在小纸条上,再由她母亲誊抄,就这样完成了她生命中唯一一部文学作品。《黑骏马》最终在她去世前5个月得以出版,立刻引起轰动,让塞维尔得以亲眼见到自己的成功。

《黑骏马》写的是一匹漂亮黑马的“自传”。黑骏马从小生活在贵族人家,聪明、诚实、性格温顺,受过良好的训练,主人也十分可亲。小时候,妈妈就告诉他,马一生命运的好坏全得靠运气——遇上好的主人就是他的福气,遇上虐待自己的主人就只好自认倒霉。后来,家中横生变故,黑骏马被辗转卖掉,碰到过拿马撒气的醉汉、动不动抽鞭子的马车车夫,尝尽了人间冷暖。最后,它终于找到了一个善待自己的家,可以安度晚年。作品不仅描写了马的内心世界,更有从马的视角出发,对人类社会的冷眼旁观。由于使用了第一人称,读者更容易代入黑骏马的身份,用同理心去看待人类对马的虐待。

作者说正是出于对人类虐待动物的强烈不满,她才创作了《黑骏马》,目的是“激发人们的善意和同情心,让人们用一种理解的方式来对待马匹”。而读者的反馈,或许超出了她最初的期望。《黑骏马》的巨大影响力,不仅使得当时还处于维多利亚时期的英格兰取消了缰绳的使用,还推动了多个国家反动物虐待相关法案的制定。

他们一生只写了一本书,却惊艳了一个时代!

虽然有300多万字、被分为七大卷、在15年中陆续出版,但《追忆似水年华》只是一部小说。普鲁斯特从1909年开始,夜以继日地伏案写作、反复修改,一直到1922年因肺炎去世前夕,才把整部作品完成。这部没有中心人物、没有完整剧情的鸿篇巨著,是意识流写作的代表,被公认为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叙事者“我”是一个患有重度失眠症、羸弱而又敏感的富家子弟马塞尔。“我”对自己童年、婚姻一直到战争的漫长追忆,串联起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百态,而大量人物、事件、感想、议论,则以一种纷乱、跳跃,接近于意识流动的方式向前蔓延。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是“我”在尝到一勺带着点心渣的茶水时,突然浑身一震,联想起儿时在姑妈家蘸着茶水吃的玛德琳蛋糕的味道,由此打开了童年记忆的闸门。

普鲁斯特的文字细腻到了纤毫毕现的地步,而一件事、一个人物的丰满往往需要用许多个交叉往复、颠倒错乱的记忆碎片来拼凑完整。许多评论者认为,整本书近似于普鲁斯特的自传,内容都是作者本人的回忆,但普鲁斯特反对这样的说法。他说,书中所有回忆往昔的形式,都是一根根茎秆,优雅地托起的,是一个现实的、充满激情的世界,而远不止于过去。

在最初寻求出版机会时,普鲁斯特的厚厚一沓手稿受到了无数奚落,有一封退稿信中写到:“我实在弄不明白,一位先生写他睡不着,在床上翻过来又翻过去,怎么居然能写上30页。”最后,普鲁斯特是以自己预付费用的方式,出版了小说的第一部《在斯万家那边》。在生命的最后3年中,他几乎足不出户,白天睡觉,晚上彻夜写作,终于完成了全书。

他们一生只写了一本书,却惊艳了一个时代!

艾米莉·勃朗特是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她的姐姐夏洛蒂·勃朗特是《简·爱》的作者,而妹妹安妮·勃朗特也写下了《艾格妮丝·格雷》。1847年,艾米莉出版了她唯一的一部小说《呼啸山庄》,但是反响平平,不被当时的读者所理解。第二年,年仅30岁的艾米莉死于肺结核。一直到1883年,艾米莉的传记出版后,《呼啸山庄》的价值才被重新发现。有不少评论家认为,《呼啸山庄》的文学成就甚至在《简·爱》之上。

嫉妒与仇恨所带来的毁灭性后果,是《呼啸山庄》一步步深化和确认的主题。故事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是一个吉卜赛弃儿,他被呼啸山庄收养后,与山庄的小姐凯瑟琳朝夕相处,互生情愫。但凯瑟琳因为虚荣和无知,嫁给了画眉山庄的少主人。希斯克利夫愤然出走,数年后回来对凯瑟琳一家进行报复。但最终,在他努力拆散的一对年轻恋人身上,希斯克里夫看到了昔日的自己与凯瑟琳的影子,他心中的仇恨逐渐消退,放弃了复仇。

呼啸山庄粗犷的自然力,以及残酷、极端的人物形象,对当时习惯于欣赏和风细雨、浓情蜜意的读者来说,是一种十分陌生、怪异的审美体验。但经过时间的推移,小说独特的魅力日益凸显,有评论家认为,《呼啸山庄》是维多利亚时代小说中“唯一一部没有被时间的尘土遮没了光辉”的作品。

艾米莉生性孤僻,除了家人以外,几乎没有任何朋友。她温柔热情的一面,更多向大自然和动物袒露。勃朗特三姐妹曾合作出版过诗集,其中艾米莉的诗作大都是描写大自然的,英国诗人马修·阿诺德曾评价,艾米莉诗中的热情、忧伤与直率,在“拜伦之后,无人能与之媲美”。

他们一生只写了一本书,却惊艳了一个时代!

拉尔夫·埃里森是著名的美国黑人作家、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美国作家之一,而这些荣誉,则全部来自于他唯一出版的长篇小说《看不见的人》。小说的创作共历时7年,于1952年出版后,立即在美国文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次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半个世纪以来,这部作品经过几十次再版,甚至在1982年,还连续16周被列入畅销书榜单。上世纪末,这部小说被美国现代图书馆评为“20世纪100部最好的英语小说”之一。

小说的主人公是个年轻的黑人,竭尽全力想得到别人的承认,想“使人看见他”。他做过“老实的黑人”,也曾经加入“兄弟会”,他尝试过的每一件事情,似乎都能使一个黑人在美国生活里处于被人看见的地位,但是,这些事情没有一件能使他进入理想的精神文明,所以他现在宁愿做个“地下人”。此书被视为当代美国黑人文学中的经典之作,通过主人公在荒诞、敌对的环境里失去和寻找自我的故事,描写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和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以存在主义的观点探索人的社会异化和自我异化问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看不见的人”这个人物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被评论家们奉为“当代人的典型”。

有趣的是,作者的毕生志向,其实是当一名音乐家。他的大学专业就是音乐,在创作《看不见的人》的同时,也当摄影师、爵士乐鼓手和酒店侍者,用以挣钱糊口。小说成功之后,埃里森只写过一些短篇小说和评论文章,同时在大学里教创作,再没有发表其他重要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