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响鼓不在重锤敲。有时他人犯错,与其怒发冲冠,不如点到为止。
1
点到为止,就是留有余地
《菜根谭》中言:“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意思是说:指责别人的过错时不要太刻薄,要考虑到对方是否能接受。
但生活中,总有些人喜欢揪着别人的错误不放,来宣泄自己的情绪,全然不顾他人的感受。
上个月的例会,就因为这样一件事,弄得我们部门不欢而散。
主管因为小王最近出的海报点击率不高,说了他几句。小王解释到,是因为客户坚持修改的结果。
话还没说完,就被领导直接打断了。劈头盖脸一顿狂吼,说小王水平不行,拖整个项目组的后腿,干不了可以辞职。
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小王脸涨得通红。坐在原地半天没说一句话,最后把文件往桌上一甩,走了。
领导一时间也下不来台,剩我们几个人坐在会议室里,面面相觑。
后来小王就真的离职了,我们对主管也是敢怒不敢言。
过于苛责,于人于己都是一种伤害。
有人犯了错批评几句,当然无可厚非,但是把话说满、说绝、说死,就容易产生隔阂甚至落下怨恨。
点到为止就是批评别人时,要留有余地。不能适可而止,就会适得其反。
2
点到为止,就是懂得分寸
高明的人往往懂得,有理不在高声,得饶人处且饶人。
晋代有一个叫谢万的人,就是谢安的弟弟。有一次,去朋友家吃宴席。饭毕,主人家邀请大家一起看戏。
不巧的是,谢万和另外一个人同时看中了一个靠前排的座位。两个人你推我扯,不相上下。
结果,那人一不小心把谢万从椅子上给推了下来,不仅人摔倒在地,连他的帽子都弄掉了。
在场的人瞬间安静了下来,把目光齐刷刷地都投向了谢万,以为他肯定要大发雷霆,还有可能拳脚相向。
成不想,谢万慢慢站起来,拍拍衣服上的灰尘,边落座边悠悠地说到:“你差点儿弄伤我的脸啊。”
那人先是一愣,而后马上笑着回道:“本来也没有考虑你的脸。”
谢万的分寸感,轻松地化解了一场眼看就要发生的口角与争斗。不仅顾全了自己的颜面,也成全了别人的体面。
即便他人有错,有时掷地有声的几句话,远比气势汹汹的责骂更有分量。
与人为善,点到为止就是懂得分寸,不过头、不过分、不过度。
毕竟,给别人退路,就是给自己出路。
3
点到为止,就是旁敲侧击
渡人如渡己,渡己亦渡人。
懂得容错,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处事之道。
曾国藩年轻时有次参加会试,结果名落孙山。考试榜单公布以后,曾国藩就平静地收拾好行李,启程返乡。
途经一个书店时,看见赫然排列着半面墙的《二十三史》。爱书如命的他怦然心动,可是翻翻口袋,又囊中羞涩。
后来他把身上所有的行李全都拿去当铺典当,还跟当地的一位朋友借了一百两白银,最后如愿以偿地购得一套《二十三史》,心中大喜。
回到老家的曾国藩,除了这套书之外,什么都没剩下了。不仅考试没考上,盘缠花得一干二净,还欠着外债。
作为一个普通的农家,一百两白银绝对不是小数目。曾国藩虽然内心愧疚不已,又害怕父亲的责怪,但还是原原本本地道出了实情。
不料父亲举重若轻地只说了一句话:“爱看书很好,既然买了就要认真看,不然就是你的不孝。”
曾国藩听后,非常感动,发誓要努力读书,绝不让父亲的心血白流。
或许正是由于父亲的这番宽容与用心,激起了曾国藩的斗志,才有了他后来的功成名就。
有时候一味地责怪并不是最好的办法,反而是旁敲侧击能引人思考、反省、悔过,给心灵以强烈的震撼。
点到为止就是,话说三分留七分。
这就是南怀瑾先生曾说的,四两拨千斤的摄生处世之道。
4
点到为止,就是心存善意
《荀子》言:“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大意是:一个人是否明理,不在于说不说话,话说得多或少,而在于言语是否得当,是否恰到好处,这是明理;沉默时恰好是不应该说的时候,这也是明理。
说话得当,点到为止,是深明大义、晓明大体的一种表现。自我克制,与人为善,就自然而然地会流露出一种彬彬有礼的风度。
选择原谅,是一种情商;
放弃苛责,是一种修养;
懂得容错,是一种智慧。
点到为止,是对别人的一种善意,最后成就的是我们自己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