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致力于推广文学传播文化的在线平台,帮助大伙重视阅读和文学创作,传递文学力量,推动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 《 普读 • PooDu 》

灵魂最高贵的装饰:充满智慧的善良

The Noblest Ornament Of The Soul: Goodness Full Of Wisdom

2023-06-02 23:38

俗话说,学好三年,学坏三天。古训也提醒我们: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行善之艰难,从恶之方便由此可见。而在道德水平似乎整体下降的今天,情况更糟了。

灵魂最高贵的装饰:充满智慧的善良

比如,扶起摔倒的老人一向被认为是一种美德善举,但现实中几位大爷大妈不惜自毁长者道德形象,有意讹诈搀扶的好心人,这种现象造成的恶劣影响是,许多年轻人见到摔倒在地的老人再也不能像之前那样单纯地扶起。有的人开始见了大街上乞讨的就会施舍,后来听说这些都是骗子,于是以后在大街上见到任何求助都漠不关心了,还会极力阻止身边准备施舍的人。

再如,有网友被人以生病的名义诈骗了数万钱财后,见到为病人捐款的事就再也不愿伸出援助之手。

这些利用人的善良牟私利的现象,确实可耻可恶。这些骗子不但缺乏基本的感激之情,还经常用“爱国”“救死扶伤”“不转不是中国人”之类的伪道德来绑架人。待事后真相揭晓,虽然肇事者一般都逃不过法律的惩罚,但还是会让许多好心人心寒。

因为做好事吃了亏,一些人便认为现实太险恶,凡事最好明哲保身、犬儒处世。但这样做真是个好办法吗?也许它就是需要我们勇敢抵抗的一个敌人。

灵魂最高贵的装饰:充满智慧的善良

除了凡事明哲保身的犬儒作风,自以为是的好心肠也常常是我们通往善良之路的大敌。笛卡尔深入考察人性后指出:“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在良知方面有非常充分的禀赋,即使是那些在别的一切方面都极难满足的人,也不大会对自己这一方面的禀赋不满足,更作额外的要求。”蒙田也发现:“每个人都从内心深处坚持自己的意见,坚持所称道的和他周围的人公认的行为举止,他不能无情地从它们中挣脱出来。”

比如父母宠爱孩子包办一切本出于好心,结果却让孩子染上娇生惯养的毛病;员工“偷偷”为公司节省宣传成本,却因为“偷工减料”而影响了公司的品牌形象;为了向朋友证明自己重视义气而伙同犯罪……这些做法初心都是好的,实际上却把事情搞得更糟,正所谓越帮越忙,帮了倒忙。究其根源,还是因为这种善良是感性的产物,没有经过深思熟虑。

灵魂最高贵的装饰:充满智慧的善良

现实中,一个人光“好”还不够,还得有智慧。哲学家阿奎那说,真正的善,必须基于理智,唯有理智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利人利己,最终通达一条神圣的道路。反之,没有智慧,善良也可能成为暴君。

那么一个有智慧的好人需要具备哪些素养呢?我根据自己的读书经验、个人体悟和思考求索,概括了四点,不揣谫陋,分享给大家:

  • 1、洞察善的本质

尽管认识善并不等于行善,但我们对善的判断却取决于我们对善的认识。对此马克思有一段论述:“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共产党人的良心不同于保皇党人的良心,有产者的良心不同于无产者的良心,思想者的良心不同于没思想的人的良心。……特权者的‘良心’也就是特权化了的良心。”

人世间的种种冲突矛盾,有时是泾渭分明的善与恶之间的冲突,但更多是混沌难分的善良与善良之间的冲突。因为大家都觉得自己的选择是好的,所以不肯退让,最后才闹到狭路相逢、拔刀相见的地步。

对这些问题的追思,不仅是专业人士的课题,也是所有心智正常的人都应该关注的人生问题,对那些从不缺乏善良热忱的人来说,也许还是最重要的问题。深入追思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在寻找一把打开至善之门的钥匙。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站在更高更远的层次过上“本真本己”的生活。

灵魂最高贵的装饰:充满智慧的善良

在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海德格尔等哲人看来,追寻至善的最佳方式就是爱智慧(沉思的生活)。至于智慧的获得,方法很多,但主要的还是要不断追求善的知识,逐渐形成如孔子说的“见善如不及”的品格。

今天,善恶的问题已经成为伦理学的题中要义,所以想要深刻理解善恶,学习伦理学知识能帮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更快地澄清一些善恶问题上的疑惑。虽然不是说我们成为伦理学专家就能成为好人,但伦理学是集中解决善恶问题的“一个尝试”(罗素语),它能帮助我们擦亮分辨善恶的眼睛。

  • 2、洞悉人情世故

王阳明心学的精髓千言万语就“致良知”三个字,但践行它,却需要一辈子。因为人光有一颗善心还不够,还得在事上磨炼做功夫,才能遇事便乱。否则,经不住各种社会诱惑,良知会败给私欲;不洞悉邪恶的各种伪装,良心就可能被扭曲变形,乃至认贼作子,以“坏知”为良知;不深入人情世故,良心就可能像悬空的云朵,飘来飘去,却没法落地生根;不在生活、工作、社交等方面锤炼,我们的良知可能空有一番热血,却做不成任何有价值的事。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莎士比亚笔下的亨利王也感慨:“即使邪恶的事物里头,也藏着美好的精华,只要你懂得怎样把它提炼出来。”可见运用之妙在于一心,良心在社会的洗礼下会更坚强,更精明,更能干。

善良的人需要洞悉人情世故,还因为善恶问题在现实中不像在理论上那样泾渭分明。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一个人很少完全‘好’或彻底‘坏’。他时常在一个方面‘好’,在另一个方面‘坏’;或者在某种外界条件下‘好’,在另外的场合确实‘坏’。”这意味着,没有一个一无是处的恶人,也没有一个十全十美的好人。人天性中既有天然的向善的倾向,也有天然的向恶的倾向,这两种倾向常常交织在一起,让人很难分清真正的善恶。有的人被这种现象折磨得痛苦难当,有的人视而不见,有的人则自我感觉良好。我们要辨明这些,离不开见微知著的洞察力。

灵魂最高贵的装饰:充满智慧的善良
  • 3、遵循善良的原则

善良,就其积极层面来看,是做好事,比如给穷困的病人捐款,为山区孩子修建学校,利用科技造福社会,等等;就其消极层面来看,善良就是要避免作恶,远离不义,比如不欺骗顾客,不造谣中伤同事,不争功劳,不出尔反尔,等等。

一个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做好事自然值得称赞,但如果没有能力行善,至少要不作恶,不同流合污,这是智慧人最基本的原则。苏格拉底被称为古希腊最智慧最正直的人,这不仅因为他一直教人追寻灵魂之善,还因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他都听从内心的“神灵”,不做任何违背良知之事。当当局命令他捉拿一位实际上没有犯罪的富翁时,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当城邦控告他“腐蚀青年”和“不信仰城邦神”,最终宣判他死刑时,他作了申辩,但拒绝逃走,他认为尽管判决是错误的,但违抗城邦的法律却为他的良知所不耻。孔子也坚决主张君子固穷,不改修身之本。孟子则说,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所谓有所为,表现出来不外是“与人为善”;有所不为,则坚持一种“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高贵品质。他们的理念,都源于一种深刻的不作恶的思想智慧。

谷歌公司有一句口号叫“完美的搜索引擎,不作恶”。这是很有意思的,许多公司都宣称要造福于社会,实际上却多打着造福社会的名义谋私利,谷歌却把“不作恶”当作企业口号,不愧是当时企业界的一股清流。

灵魂最高贵的装饰:充满智慧的善良
  • 4、把握好善良的度

对他人来说,人的善良似乎越多越好。但对个人来说,绝对的善良却只能是种不切实际的乌托邦。因为,一方面,我们能力有限,所能做的好事也就有限,所以我们能尽力而为,已经很难得;另一方面,人都是有私欲的,我们不可能完全为了他人(物)而活。即使那些宣称自己完全为了他人而活的人(比如父母声称自己完全是为了子女而活),也得满足个人基本的需要才能活下去。所以,我们能给予别人的善良,也是有限度的。这个事实进一步提醒我们,适度的善良才利人利己,过分的善良往往受恩的人也承受不起。

比如父母过分溺爱孩子,什么都替他包办。一时来看,孩子是幸福快乐了,但父母能保证孩子幸福一辈子吗?如果不能,会不会在孩子错过了成长该有的历练后,孩子的生活会加倍地不幸?如果父母溺爱孩子原是为了孩子回报自己,会不会为溺爱带来的无能付出了更大代价?同样,我们施舍给乞丐越多钱财他们就越能生活好吗?也许,这只是一种“妇人之仁”。古人说,小善乱德,就是要叫我们超越小的慈悲,识得善的大体。所以我们做一件好事,不仅要看受惠对象有没有变得更好,还要看综合效益。

比如,当我们手中有1000元时,赠给街上乞讨为生的人虽是做好事,但将他用于贫困生上学会不会更有意义?将这笔钱送给急需资金周转的创业者又怎么样?……这些都需要我们仔细斟酌权衡。苏轼说:“君子之为善,非特以适己自便而已。其取于人也,必度人之可以与我也。其予人也,必度其人之可以受于我也。”有时候,善良难就难在“度”字的不好把握上。这方面只有大原则,没有定论,所以有时候难免好心办坏事。至于担心好心办坏事就不敢作为,那就无异于因噎废食,走向另一个极端了。

灵魂最高贵的装饰:充满智慧的善良

善举自是多多益善,它们是人性之光,是滋润心田的甘露,是“灵魂最高贵的装饰”(印度诗人),但善良不是我们炫耀的资本,不是我们自我标榜的德行。当善良成为名利的工具时,它就变成了一种恶,诚如梭罗所说:“没有比善良走了味更坏的气味了。”至于善举多寡,我认为我们不必太刻意为之,顺其自然即可。天底下的苦难数不胜数,能不计个人得失为苍生奔走呼号的,是圣人和天使,我们应当赞许他们的高风亮节。至于我们这些充满七情六欲、为柴米油盐折腾的普通人,我们能做好该做的事,尽到该尽的责任,并在别人有难时给予真诚、力所能及且不求回报的帮助,我们就可以像心学大师王阳明那样,在临终前对世界说:此心光明,夫复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