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项栋梁
人教社的教材又被骂惨了。对,这回不是历史课本有什么导向不对,也不是语文课本又撤了哪位大家,而是数学课本的插图太过粗制滥造。
就这些图,稍有审美追求的人都能看出来,根本没有用心画,或者说完全不符合一本出版量几百万的图书的要求。更不要说这还是教材。
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插图
不是号称最最最严格的教材审核吗?怎么会出现这些低级的问题呢?围绕这些问题出现了很多猜测,其中最流行的说法,毫不意外,又是境外势力渗透的阴谋论。
这种观点我反驳不了,捕风捉影的事情,风和影的确在,他们非说是太平洋对岸吹来的风,是共济会罗斯柴尔德的阴影,这也没法反驳。
再说我也懒得反驳,这些插图的确质量低劣,一目了然,我对它的编写团队没有一丁点好感,更不想平白惹一身骚。
我想说的点是,教材编写,以及人民教育出版社、各省教育出版社的最大问题是形成了一个个封闭的小圈子,针插不进,水泼不进。
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
别说境外势力了,就算是国内根正苗红的人民日报出版社,你想为教材编写贡献点力量,那也是没门儿。
封闭的圈子,滋生出的问题就是心态上不思进取、技术上陈旧落后,最终的结果就只有丢人现眼。
鲁迅的文章是上不上,听谁的
这些年来,教材受到舆论关注最多的点其实是语文课本,新增了哪首诗词,删去了哪位作家的文章,都会被解读为反映某种意识形态变化的操作。流传最广的说法就是鲁迅的作品在中小学语文教科书里大幅减少。
语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
其实说起来,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当然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也并不是一根手指头都动不得对吧?关键问题在于,决定鲁迅的文章上不上语文教科书,到底是怎么决策出来的,由谁说了算。
民意,在中小学教材编写中会被考虑进去吗?不会的,因为民意根本没有常规的反馈渠道。
你别看这次关于数学课本插图的汹涌舆论得到了人教社的回应,说会改进,但我百分百确定他们是受到了来自更上层的压力才会松口,而不是因为听到了家长和公众的呼声。而且松口也没有承认错误,更没有意识到根本问题所在。
专家意见,在中小学教材编写中会被考虑进去吗?也不会的,只有他们小圈子里的专家意见才会被采纳。
这么些年,我们的中小学里资深的老师,各个高校和机构的教育家、文学家、数学家,你觉得没有人对课本提出过意见吗?当然是有的,而且很多,可是有用吗?多看你一眼都算他输。教材就是这个样子,你还能拒绝不成?
所以说,鲁迅的文章上不上,上哪几篇,其实都不是教材的核心问题,有没有一个能够允许多方开放参与,不断完善改进的讨论决策机制才是核心问题。
意识形态和编写技术并不冲突
说到开放参与,我猜马上有人要提到安全的问题。是的,教材编写涉及国之根本、国之未来,意识形态肯定是免不了的,安全肯定是第一位的,这没错。
可是,意识形态安全和编写技术提升并不冲突啊。你们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我不敢有意见,但你的装帧设计可以稍微用点心吧?你的插图可以请几个正经有水平的插画师来画吧?
哪怕你不花钱,光给人署个名,我相信全中国至少有8000名设计师排着队愿意给课本免费画插图。
这都是纯编写技术的问题,就只有用心不用心的区别,只有开不开放参与渠道的区别。课本再特殊,它本质上也是图书出版物,遵循图书出版物的一切基本规律。
但凡稍微用点心提升审美,一定能设计得更好看,但凡稍微开放一点接纳人才,一定不至于如此出丑。
为啥就不能把课本设计得好看一点呢?是做不到还是不愿意?
都是中国的孩子,难道我们就不配这样的课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