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贪小利: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清朝末年有一位商人在生意中经营不善导致失败,急需要大笔资金周转。
由于需要的这笔金额数目巨大,放眼全国只有埠康钱庄才能筹到资金。于是这位商人找到钱庄的主人胡雪岩,自己主动开出低价,求他能收购自己的产业。
胡雪岩知道这个消息后,马上安排手下人去调查商人说的是否属实。了解过情况后二话不说,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了这位商人的产业。商人既惊喜又惊讶,想不通胡雪岩为何到手的便宜都不占。
胡雪岩
胡雪岩笑着说:“你放心,我只是暂时替你保管这些产业,等你过了这个坎儿,随时都可以过来赎回你的东西。”
在这次危难情况下,多亏胡雪岩及时出手,商人最终渡过这次难关,与胡雪岩成为非常好的朋友、最忠实的合作伙伴。
胡雪岩是一位非常有大智慧的人,他懂得不贪小利小惠,面对欲望的诱惑,仍然出手相助于人,这便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不成器的人,往往目光短浅,贪小利而得大患。
懂得忍耐:小不忍,则乱大谋
“小不忍则乱大谋”,在人的成功道路上,如果不能忍耐一些小事情就会破坏最终目标的实现。
在公元前100年,汉武帝为了跟匈奴搞好关系,派苏武拿着旌节,带着随从一百多人出使匈奴。
到了匈奴之后,单于许以丰厚的俸禄和高官让苏武背叛汉朝,被苏武果断拒绝。匈奴单于把苏武囚禁起来,不给他吃的喝的,可是苏武宁死不屈,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
苏武牧羊
单于又狠心把苏武流放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去放羊,什么时候羊生了羊羔才能回来。苏武每天拿着旌节放羊,心里一直想着有一天能够回到自己的国家。就这样日复一日的等待,苏武的头发和胡须都变白了。
一直到公元前85年,苏武才回到自己的国家。苏武忍了,北海牧羊,留下千秋彪名。
懂得忍耐,就是掌握了超脱的人生智慧。
守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在孔子看来,人不讲信用,这是万万不可的,就像牛车马车没有套住牲口的横木一样,必将寸步难行。
《郁离子》中记载了一个因失信而丧生的故事。
从前,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至。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黄金”。
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帐了。他只给了渔夫10两黄金。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
富翁说:“你一个打渔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渔夫只得怏怏而去。
不料想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渔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商人淹死了。
商人两次翻船而遇同一淦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报却是在意料之中的。因为一个人若不守信,便会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
所以,一旦他处于困境,便没有人再愿意出手相救。失信于人者,一旦遭难,只有坐以待毙。
平稳谨慎:三思而后行
真正能成大事的人,应当是一个具有极强自律能力与自控能力的人。做什么事情都不鲁莽急躁,必要三思而后行。
有一位在生意上做的风生水起的老板,别人问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说道:"要是我在酒桌上喝醉了,头脑不清醒,肯定不签任何字,也不会轻易许诺。
当人喝醉的时候,意识模糊,很容易被人忽悠签下单子,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做生意的人不得不应付很多酒局。
这位老板做却不是这样,时刻要求自己,即使在喝醉的情况下,也要谨慎的克制自己。等到清醒之后,做决定的时候也要三思而后行,权衡利弊,因此生意做的越来越好。
有志向: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有一天,他一本正经地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相当于是在问,人生的终极价值是什么?
他的老师吃了一惊,因为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但他还是很快作出了坚定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王阳明严肃地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顿了顿,一脸郑重地继续说道:“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中国有句老话,叫三岁看老。王阳明从小立志做圣贤,后来果然成为圣贤,则为此作出了最好的诠释和证明。
立志为什么重要?因为志向就是意志,就是方向。只有如此,人在有限的时间精力和复杂的现实之下,才可能意志坚定、少走弯路,而大大提高完成目标的可能性。
拿破仑曾说,“真正的才智是刚毅的志向”。一个没有志向的人,即使再有能力智慧,他的成就也会因鼠目寸光而萎缩。
相反的,一个立志高远的人,一开始就把眼光放在山顶,那么不管期间爬得多么累多么艰难,总会登临绝顶,饱览天下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