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致力于推广文学传播文化的在线平台,帮助大伙重视阅读和文学创作,传递文学力量,推动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 《 普读 • PooDu 》

教你一个变得自律的好方法

Teach You A Good Way To Become Self-disciplined

2023-05-30 23:52
教你一个变得自律的好方法

作者思想假

01

思考这东西其实也是经验的积累,习惯的养成,而不是方法技巧可以直接获取的。

比如看到了1万小时理论,知道了什么是学习区、恐慌区、舒适区,马上就会恍然大悟:“噢,原来如此,一万个小时啊!”

但放在想象力丰富点的人,结果又不一样,会想“班上100个同学,应有20个优生处于学习区,20个差生处于恐慌区,还有60个成绩一般的处于舒适区”

换成有逻辑的人,会想这3个区域有没什么明显的界限?这是经验的总结,还是有科学依据?以我的天赋,5000个小时不行吗?

换成爱写作的人,会想怎么把它写成一篇文章,怎么编排下内容顺序,添加两个自己的故事。

换成一个老师,会想怎么把它编成故事,才能让学生饶有兴致地听。

……

只要大量接触需要思考的内容,必然会不时触发思考的机制,这就是大量输入,逐渐突破不爱多想的惯性,习惯就起来了。

如果还是觉得有点抽象,有个很实在的方法:重读旧书。

找回一本曾经读过的好书,找个时间认真翻翻,错开时间,多读两遍,这个状态下是最有兴趣但又最轻松的状态,非常有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建立,灵感往往在这时候迸发,所以旧书重读的人往往觉得大有收获。

02

教你一个变得自律的好方法

有些人给他一点事情做,就很自律,很有忙碌精神;

有些人即使很忙,也很不自律,会过度娱乐,自我放纵;

还有些人比较自律,是因为比较虚荣,觉得自己稍微做点事就比所有人都强,身边的人越懒他越开心,因为身边人看起来就像loser……

你看,每个人的想法都很奇特,自律的驱动力相当不一致。

自律从小培养是比较好的,杂念比较少,父母精于培养,长大了就拥有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但大多数家庭都做不到,基本都是成年以后自我开悟,进行自我完善,不得不说这是时代的特征,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毛病。

我给你一个操作方法:

当你每一次踌躇满志过渡到混吃等死的时候,也就是自律失败的时候,把每一次的感受都记录下来,用你最喜欢的方式,但一定要是真实的感受(比较推荐讯飞语记,语音转文字)

人脑工作时长最长的是感性,而不是理性,理性肯定杠不过感觉,一次次地记录下来,记个100次以上,有了大量的想法库,一次次地根据想法来进行微调,这就是极好的认识自己,想清楚自己的方法,找到最适合自己自律方法的过程。

失败了也没关系,记录100次就意味着多半会失败80次,目的就是记录失败,为成功的自律做铺垫。

03

道理听起来都很正确,这也恰恰为什么是道理。

但仔细一深究,似乎又没有什么卵用,既不能给你提供外在的助力,也不能给你操作的方法,说是指明方向嘛又模模糊糊。

比如莎士比亚的戏剧:

创业者很需要这样的话,坚定信念,鼓励下属;

冒险者很需要这样的话,为了多一个不需要逻辑的理由;

安逸太久的人很需要这样的话,为了给自己一点勇气,做出稍做改变的决定。

客观来看,道理确实没啥用,懂一万个道理也不见得有什么长进;

但真正有没用取决于你身处哪个阶段,取决于怎么想,取决于怎么用。

这就跟普通人读哲学书一样,说有用是有用,说没用也没啥用。

04
谈起想象力,我想起马伯庸的“十吨黄金”,马伯庸曾经在节目里透露,他之所以脑洞那么大,是因为常做脑洞题。

换到现在这年头,通俗的讲法叫“意淫”,只不过想象的目的不一样。

马伯庸最喜欢的命题是“如果我在沙漠里发现一整块十吨的黄金,应该怎么办?”,然后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思考这个题目,找到N种解决方案,不断细化细化再细化。

因为你发现了十吨黄金,这确实是“发财了”,但距离发财却还有一小段距离,就是变现。

而变现的过程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怎么运输出去?要不要找合伙人?怎么和合伙人或者员工分成?怎么保密和存放?怎么切割黄金?会不会冲击到市场黄金价格,引来调查?……

真正规划起来是个复杂的工程,而思考的终点就是万事具备,只欠黄金。

这引申出一个话题:怎么提高想象力?

这跟创新,创意,创造,脑洞大等等都是近义词,假认为没有固定的方法,也没有系统的模式,只有大概的方向,自己往这个方向努力,慢慢喜欢上“创意”,就算是在路上了。

比如:

多读诗歌

多使用类比和比喻

增加知识储备

增长社会阅历

多做脑洞题(多做脑洞思考)

多观察生活,保持敏感

……

想象力确实很有好处,相当于在身上放了一个放大镜和望远镜,可以举一反三,也可以天马行空地联想,思想可以无限度在远相关的事物上漫游,这是很神奇的体验。

05

教你一个变得自律的好方法

改变自己是困难的,把问题砍掉是简单的。

如果是一群人做决策,往往取最大公约数,忽略个人的意见,顺从集体;

如果是两三人做决策,朋友根本不尊重你的意见,尽快远离。

另外,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事情是过多的,将精力集中在你认为重要的事情上。

去哪吃饭,看什么电影等等其实都是琐屑的小事,并非每个人都那么喜欢在小事上做决定,总有人喜欢生活上被动地决策,只要这个决策不是太排斥。

如果这个事情并没有对你产生困扰,比如感觉到朋友不尊重你,伤害你的自尊等等,不需要过多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