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唐文红
美好的教育顺应天性而为
天性,即一个人出生就具有的秉性,一个外界难以改变的心理感知特性及行为趋向,亦称本性。常言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既如此,教育就应该顺应天性,否则强扭的瓜不甜。
唐代柳宗元的散文《种树郭橐驼传》阐明了种树之道:“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这里的“天”指树木的生长规律,“性”指树木的自然本性。尊重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树木自然就根深叶茂。树木和树人是相通的,强调一个字“顺”。
美好教育如何顺、应天性?《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教育应该像修道一样,无为而无不为。郭橐驼看似无为,实则深为、高为。教育也该如此,不着痕迹,但处处都能感受到教育的智慧和启迪。
顺,就是尊重,尊重生命的法则。
顺应人成长的固有规律,为其提供一定的条件,帮助他实现其自身的本性,并让他的天性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和发展,这是美好教育的起点。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之道是最高法则,也是教育的根本法则,依法、得法、用法才能成就教育的美好。
卢梭也曾说过,尊重儿童的天性就是把儿童当做儿童。教育的立场就是孩子的立场,理顺孩子成长的自有规律,顺序成长的节律,顺利成长的环境,顺畅成长的路径,顺遂成长的心愿。美好教育就成为成人之美的教育。
应,就是回应,回应生命的需求。
正确看待孩子的需求,尤其是心理精神需求。孩子需求的阶段性、层次、内容有巨大的差异,我们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简单粗暴的“一刀切”。这时候就需要因材施教,发现、唤醒、引导、帮助他们把自身的潜能发挥到极致。
有的孩子像牡丹,那我们就要把它放在花丛中间吸引目光;有的孩子像玫瑰,那我们就把它放在枝头散发芳香……
装点每一个孩子的特长、优点,让他们都感觉到拔节的律动和心灵的充实,给他们提供最好的成长“土壤和阳光”,让他们从生命的最初阶段生发出成长的能量和活力,沉淀为生命的基调。美好教育就成为美美与共的教育。
美好的教育培育人性之美
人性,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智。现代社会学家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人类,只有一种人性。所以,人性是一种普世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是人面对错综复杂社会环境和事件做出的一般性反应。
人性善恶和本原的争论由来已久。人非完人,所以人性也有不完美之处。所以,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强调“教育最大的秘密便是使人性完美,这是唯一能做的”,能使人性慢慢变得完美的教育才是良好的教育。
柏拉图也曾说过:理想国度的实现赖于实施良好的教育,教育的任务不是向灵魂中灌输知识,而是促使灵魂转向美好。
美好教育如何培育人性?周国平说“让教育回归常识,回归人性”,回到常识、回到人性谈教育,有了这个基础才能使“培育人性”的命题成立。
培,就是去粗取精、择善而行。
剔除人性中糟粕的东西,提炼升华人性中的美好,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孩子不可能天生具备这种去粗取精的能力,但孩子天生就是模仿家。他模仿的对象是什么样,他就会成为真实的影子。
所以,老师和家长承担起根植孩子美好人性基因的导师责任。美好的教育一定有美好的老师和家长,所以龙外的“三有(有教育情怀、有开阔视野、有专业理性)”教师、龙外教师美好密码、女教师十大美好密码、龙外教师礼仪二十条及龙外幸福家长学校、家长工作坊、家长必修课等无不在传递着立人先达己的理念。
同时,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审美力、思维力等等,让孩子逐渐具备发现、选择、实践美好人性的眼光和力量。
育,就是守护、滋养人性。
“教育的真正灵魂:守护人性(周国平)”。当人性中的美好被唤醒、被选择、被信仰时,教育就要将这些美好的人和美好的品质发扬光大。
很多时候,孩子不知道自己所做的判断与选择是否正确,此时教育的评价就至关重要。多元评价、绿色评价、动态评价、过程性评价的综合运用让学生保持一种安全感、成就感、归属感。而“一竿子打死”的做法简单粗暴、适得其反。
龙外的月度人物评选、星星学生、星级班级等让集体、个人都感受到被关爱、被认可、被呵护的幸福感。人性中的美好得到守护和滋养,唤醒学生内心的价值意识和价值理性,激发学生的生命潜力,让他们理解做人的道理和价值所在,积极追求一种人的充分成型和完善发展。
美好的教育关注人性的完美、人格的圆满,充满温暖、富有质感、体现包容性,成为和而不同的教育境界。
美好的教育激励个性发展
每个生命体都是独特的,每个生命体也都是现实而具体的,每个人因为自身情感、意志、需要、兴趣、态度、个性、思想等等的不同会直接表现出差异性。“人是有差异的,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样的,因此一定不能忘记差异性的教育。”
美好的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教育资源,促进每个学生发现自己、发挥潜能、发展个性,做最好的自己。正如于漪老师所言:我们讲的“个性发展”,是根据一个孩子的特点把其潜能变成发展的现实。
美好的教育如何激励个性发展?个性意味着创造、创新,是一种求异思维、是一种逆向思维。激励个性就要把生命中的冲动、创造、执着、锲而不舍等基因调动起来。
激,就是激发个性的冲动,是一种生命力张扬。
关注个性发展,呵护学生的独立性、独特性和创造性,把学生当成有自主意识的主体而不仅仅是教育客体来看待,要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成长,而不是试图塑造或代替他们的发展。
在教育理念上要以学生为主体,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教学方式上,要创造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深度、跨界、翻转等学习方式;在培养目标上要体现层次化,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挥个性长处的一面,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被认可的满意的一种角色,由此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幸福感。
砺,就是磨砺个性的质量,是一种价值观的引领。
个性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如好钢需要不断锻造。个性不是随性,不是自我,是符合行为规范的前提下的特点凸显、特长突出,有时甚至是独立特行。但强大的社会约束惯性会让个性泯灭,这就是常说的“行百里者半九十”。
此时需要的是坚定自我、相信自我、完善自我,以“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的自信去创造、创新。
美好的教育就是为个性磨砺“搭台唱戏”,龙外的主题月活动、研学旅行、PBL项目式学习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展现自己、悦纳自己。很多学生表示,在龙外实现理想不是梦,有龙外的引领、陪伴未来也不是梦。
顺应天性是美好教育的起点,如木之根,根深本固,有天时之利;培育人性是美好教育的核心,如木之长,向阳而生,有地利之优;激发个性是美好教育的追求,如木之姿,形态万千,有人和之美。
兼具天时地利人和的美好教育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能动性,发展人的个性,使人善美,使人温暖,使人快乐,使人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