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不有趣灵魂
某个电影的开头有句话说:
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真正地活过。
深以为然。
死亡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终有一天,不管你是什么身份,你都会走进死亡的怀抱,既然如此,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记得有一个哲学家说过:在你活着的时候,你不知道死亡,当你死了之后,你已经不必关心死亡了。
既然死亡没什么可以担心的,那就好好活着,这才是人生最重要的功课,因为死亡只是一瞬间,活着却是一辈子,比起死亡,一辈子活得不尽兴,才真正可怕。
01
公元前4世纪,雅典某个监狱里,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即将被处死。
他的富豪朋友想方设法,企图帮他越狱,就算倾家荡产也愿意。
可老头不愿意。
为什么呢?
因为他觉得自己没罪,逃跑不符合自己的作风,再说,他觉得哲学就是预习死亡,所以作为哲学家,怎么能在死亡面前逃跑呢?
说到底就是,他不怕死,但怕违背自己的意愿逃跑,怕自己违背了自己一直以来坚持的东西。
这个老头,就是苏格拉底。
他不止这么说,而且就是这么做的,他在监狱里和人家谈论神、谈论灵魂、谈论永恒,也谈论死亡,宛如常人。
直到监刑官把毒酒递给他,他还平静地问,能不能用一点酒,祭奠一下神明。
监刑官告诉他,酒只够一个人的量。
苏格拉底没有抱怨,没有大吵大闹,依然很平静,他问监刑官该如何做,对方告诉他,喝完毒酒,最好在狱中散散步,有利于毒性发作,等到毒性发作之后,再躺下。
苏格拉底照做了。
他让自己的妻子和孩子离开,因为他不想见到他们哭哭啼啼,但是在死亡面前,留在他身边的人,还是忍不住落泪。
毒性发作后,他躺在床上,平静地闭上眼,等待死亡的降临,突然,他似乎想到了什么,又对朋友说:
我还欠阿斯克勒比厄斯一只鸡,你帮我还给他。
苏格拉底死了,可是他对生活的态度,对人生的态度,却永远影响着我们。
02
苏格拉底说:
“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回首苏格拉底的一生,他很年轻的时候,就注重精神的生活,他家有钱,可是苏格拉底却不在乎物质上的享受,喜欢赤脚行走。
他崇尚简朴的生活,却严格要求自己的精神生活,经常思考一些很深沉的问题,比如什么是真正的智慧。
为了找到答案,他不喜欢大自然,反而喜欢到人群里去,因为草木无情,教不了什么,可是大街上来来往往的人,却能教他很多。
他几次参军,悍不畏死,能出色完成长官交代的任务,得到过嘉奖,是英雄人物。
可是这些,对于他来说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事情是探索人应该怎样生活。
可是他越探索,越发现这个问题不比天上的哲学简单,甚至还要更复杂。
随着探索的深入,苏格拉底名气越来越大,他向人问问题,往往能让人发现一个新问题,那就是原来自己真的无知。
他的一个朋友问德尔菲神庙的神谕,有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聪明?
神谕说,没有比苏格拉底更聪明的人了。
苏格拉底听说后,非常惊讶,他不知道自己聪明在哪,他就想证明,神谕错了。
于是,公元4世纪,这个被神谕称为最聪明的人,开始四处找人辩论。
他找杰出的政治家,想要找到他们自以为最了解的东西,需要知道什么是智慧,可是最终发现,这些人不知道,还自以为了解。
他找享有盛誉的诗人,读他们作品中最脍炙人口的地方,然后找诗人求教,想要知道他们表达的智慧,然而他又失望了,因为诗人本身,也说不出啥来,反倒被辩驳得哑口无言。
他也找公认的最聪明有知识的人辩论,可是结果都不如人意,所有这些人,都说不出个所以然。
他也发现了,他确实比其他人聪明,因为他好歹知道自己是无知的,而其他人还一无所知。
但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
苏格拉底比较倔,为了证明神谕的错误,他就始终辩论,辩论越多,得罪的人就越多,吸引的人也越多,年轻的人愿意跟在他身边,看他怼别人。
终于有一天,一个诗人,一个想出名的政客,一个富商,将苏格拉底控诉了,罪名有二,第一是腐化年轻人,第二是他创造了新神,不信国家规定的神。
苏格拉底被告上法庭,可是他有什么罪呢?
他在申辩中说,自己一生,做的事情都是正当的,如果人家要他闭口就可以放过他,他也绝对不会答应。
再给他一次选择,他还是会选择到处辩论。
他说他的一生是幸福的,没有人会比活得更幸福,因为他真正活过。
03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死亡是可怕的。
可是对于苏格拉底来说,死亡并不可怕,反而是另一个即将开始的课题。对于他来说,可怕的是不能好好活,不能继续追求智慧。
在监狱里,苏格拉底还是在探索智慧,却从不提辩护和控诉的事情。
朋友说:该考虑一下辩护的问题了。
苏格拉底说:难道你不认为我一辈子都在进行着这件事情吗?
他解释说:我一辈子都在研究何为正义,何为非正义,并为维护正义付诸努力,除此之外没有做其他任何事情,我认为这是最好的辩护。
审判苏格拉底的时候,由陪审团的500人投票决定是否处死苏格拉底。
第一轮投票,票数相当,可苏格拉底却觉得惊讶,他继续讲“大实话”:
“我试着劝告你们每一个人,不要老惦记那些有实际好处的事物,要时刻想想你们的灵魂。”
这话就是说,你们不要老想着什么名啊利啊的,你们的灵魂比这些东西更重要。
苏格拉底的态度,在陪审团看来,就是一种挑衅。
第二轮的投票,大多数人都投了让苏格拉底死的票。
在最后的“辩词”中,苏格拉底说:
保持自己原来的样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为此要付出代价,可是如果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要违背真实的自己而活着,那比死还可怕。
04
成为你自己,这是很多人都知道却做不到的一句话。
而苏格拉底一辈子,都在实践这句话。
要成为你自己,需要做到两件事:
第一,对自己的心足够真诚,那样你才能抛开外在的影响,真正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苏格拉底面对各种各样的物欲,他会感叹,这么多东西,都是我不需要的,但是对于他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却从来没有放弃过。
他先后几次上战场,是战场英雄,可是他并没有沉迷于名声,就算在战场上,他也随时思考,随时寻找。
所以,忠诚于自己的内心,才能不忘初心。
第二,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结果,任何事情,都会有结果,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当然,结果好自然是皆大欢喜,但对于不好的结果,也要有勇气去面对。
这世间,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付出代价。
苏格拉底为了做自己,把生活越过越穷,还得罪了越来越多的人,最终因此丧命,这就是代价。
而这世间,很少有两全其美的办法,有些人想做真实的自己,又舍不得放弃现有的东西,不敢放弃不喜欢的工作,这怎么成为自己呢?世界上没有这么好的事情。
范仲淹这个人直,虽然身在官场,却没那么多花花肠子,不懂勾心斗角,有人劝他,你就不要再说话得罪人了,那样搞不好会让你丢掉性命。
范仲淹说: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在他看来,如果要变得谨小慎微,要变得虚与委蛇,那比死了还严重。
人终究会死,这是没法选择的,但是以怎样的方式去等待死亡的降临,这是人可以选择的。
当你做了自己最想做的事情,回首一生,发现自己活得尽兴,并且还将以这样的方式活下去,直到死亡降临。
这样的一生,是多么值得啊。
05
还记得《月亮与六便士》里的思特里克兰德吗?
思特里克兰德早年是一个兢兢业业的经纪人,17年来,他养家糊口,老实本分,很多人都觉得他就会这样平平淡淡地过完一生。
突然有一天,他离家出走,开始学学画画。
人家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我要画画。
那个时候,他已经四十岁了。
他说:
“我必须画画。”
“我控制不住自己。假如有人掉进水里,那么他游泳的本事高明也好,差劲也好,都是无关紧要的:他要么挣扎着爬出来,要么就被淹死。
随后,他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直到他死后,人们才发现他的天才。
毛姆先生刻画的这个人物的原型,是著名的画家高更。
思特里克兰德离家出走之后,没有经济来源,全靠朋友的帮助活下来,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还随时都可能迎来死亡。
然而,他还是要画画。
马克·吐温说:人生最重要的两天,是你出生的那天,和你明白你为何活着的那天。
陶渊明前半生为了生活,在官场进进出出,可是每一次进入官场,总是不开心,在彭泽县任职期间,上级要来视察工作,同僚告诉他,应该穿衣打扮,摆出笑脸,列队欢迎。
陶渊明不干了,他走了。
他也知道,这一走,生活就没保障了,贫与饥可能就随时会淹没他,然而,他宁愿贫,宁愿饥,也不愿意活得那么拧巴憋屈。
蔡崇达说过一句话:
“如果我一辈子不忠于自己内心的声音的话,我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开心。”
06
有位做临终关怀的医生发现,大多数人面对死亡,都比面对生活更加平静。
这位医生问那些临终的人,他们生前有什么遗憾。
结果发现,大多数人都遗憾,都是这五个:
第一、真希望我有勇气过一种我真正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别人期望我过的生活。
第二、真希望我没有花那么多精力在工作上。
第三、真希望我有勇气表达自己的感受。
第四、真希望我一直保持和朋友们的联系。
第五、真希望我能让自己过得开心。
大家不是害怕即将到来的死亡,不是遗憾自己活得太短,而是遗憾一辈子没有“好好活”。
事实上,当死亡真正降临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是平静的。
死亡这个结局,无可更改,人也不能决定不死,但就像萧红说的:我不能决定自己怎么生,怎么死,但我可以决定自己怎么活,怎么爱。
一个人知道自己该怎么活,而不是人云亦云,不是随大流,不是从众,那这一生,就是成功,这一辈子,就不会白活。
所以,好好活,成为自己,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是自己对自己这一辈子,能做的最好的答卷。
文|不有趣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