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由综合整理
怀疑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源于希腊,著名代表人物有皮浪、蒙田、休谟等。
从词源上看,“怀疑”(skepsis)一词来自动词skeptesthai,指“调查”、“考察”、“检验”、“探求”等。“怀疑者”(skeptikos)原指“探究者”或“研究者”,是和“哲学家”在同等意义上被使用的。该词专门用来指某种哲学运动,在希腊哲学史上还是比较晚的事情。
“怀疑者”还有其他几种名称。据塞克斯都的分析,由于怀疑者的追寻和探究活动,它也被称作“寻求者”(Zetetikos),根据寻求者在探究活动之后所产生的心灵感受,即悬疑状态,又叫做“存疑者”(Ephektikos);因为寻求者对所探究的问题感到茫然迷惑,或在肯定与否定之间难以决断,也被称为“疑惑者”(Aporetikos)。
第欧根尼·拉尔修对这些名称的含义给予了更加细致的补充与解决。他认为,“怀疑者”或“探究者”指总是在永远地探究,但从未发现任何结论的人。之所以又被称为“寻求者”,是因为他们在不断地追求真理。
结合塞克斯都的分析,我们发现“怀疑”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疑虑困惑,而是一种坚持不懈地寻求真理的探究活动。在这种探究过程中,心灵每每处于存疑状态,在肯定与否定之间悬疑判断,不做任何结论。
怀疑主义三条基本的元逻辑规则:
“怀疑主义是以任何方式在现象和判断中提出反对的能力。”——塞克斯都,恩披里柯:《皮浪主义纲要》
任何命题都能找到有力的反论。(如人性的善恶问题,各自都能从自然中找到有力论证)
任何探究的结果或是探究者发现了所探究的东西,或是否认所探究的东西是可发现的,即承认它是不可把握的,或是坚持他们的探究。因此就哲学探究的对象而言,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声称业已发现了真理,有些人断言真理不可把握,而另外一些人则坚持探究的缘故。那些相信已经找到了真理的人就是独断论者,尤是指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和斯多亚派等等。克雷托马库和卡尔内亚德及其学园派把真理视为不可把握的事情,而怀疑主义则坚持继续探究。
寻求真理的人可以被分为三类:(1)那些认为他们已经发现真理的人们(怀疑主义称他们为独断论者);(2)那些承认他们没有发现真理且断言真理不可能被发现的人们;以及(3)那些坚持不懈地追求真理的人们。怀疑主义属于第三者。
怀疑主义津津乐道的一句话:不否认蜂蜜尝起来是甜的,但否认它是甜的。
怀疑派:悬置判断,避免肯定或否定任何东西。
即便没有一个真理的标准也可以满怀热情去行动,但是我们心理上的安全要求我们让研究的渠道保持敞开。应当采取的唯一安全的态度是,怀疑包括道德信念在内的任何观念的绝对真理性。
怀疑主义的一个代表阿格利帕(Agrippa)通过五条论证来否定理性认识的可靠性:
塞克斯都:我们遵循一条推理的路线,这条路线为我们指出一种生活,这种生活和我们国家的习惯,它的法律和制度,也和我们自己本能的感觉相一致。(怀疑主义怀疑一切,但并不否定一切)
恩披里克:怀疑是一种艺术,将事物一切可能的出现方式与思想方式对立起来,以致我们因为对立的事态、论证难分高下而终止一切判断,进而得到灵魂的安谧。(古希腊怀疑主义的终极目的)
不可知怀疑论者:皮浪、休谟,怀疑主义可知论者:笛卡尔。
随感:
怀疑精神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但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怀疑的力量;我们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太多的武断,这可以从我们随便对人或事物评头论足的闲聊中看出来;我们喜欢给人或事物贴标签,但事物从来不是一个标签所能涵盖的;怀疑是一种哲学,一种艺术和一种方法论,亦或说,怀疑主义是通往真理的桥梁;怀疑的最终目的不是质疑这个世界,而是始终保持开放的胸怀,以静观自达、悬置判断的方式揭示世间的种种虚妄,从而获得宁静幸福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