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摄影:石冲
我们有过太多繁华的帝国,后来随着岁月慢慢湮没;有过长期的战争和短暂的和平,今天仅把成败付之一笑;有过太多奢靡的物质,今天早已化为无形烟火;有过胜利也有过屈辱,有过屠杀也有过饶恕,有过风光也有过卑微。但最后留下来的,只有这些最伟大的精神。
所以,我们应该阅读经典,只有通过他们的作品,我们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和感悟那些浩瀚如海的作品中最闪亮的存在。这样,当我们在面对他们的人生时,就会更加平心静气地面对自己个人的挫折,就更有了在这个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并存的社会里活下去的勇气和决心。
读书是最容易获得幸福感的事
文 | 汉字君
01
读书是精神生活
公元七百五十九年,乾元二年,这一年的秋天对于四十八岁的杜甫来说却有着不同于以往的凄凉和感伤。这个忧愁的中年汉子,经过一番极为痛苦的思索,终于决定弃官不做,携家入蜀。然而,在成都的草堂仅仅度过了短暂悠闲的最初几年安乐生活后,他就匆匆地开始了人生晚年最后的西南漂泊生涯。
对于他个人来说,这个时刻是安史之乱带来的群体灾难中个人苦难历程的又一次开始。而对于中国文学来说,这个时刻是一次隆重的登场,并不是一次绝望的出走,而是一次从广阔到达巅峰的历史出击。
时间向前推移八百六十年。
在公元前九十九年,也就是天汉二年的年月里,帝国的烽烟在汉武帝穷兵黩武的政策下此起彼伏地燃烧着整个边疆。此时,汉家的宫廷中发生了一件足以改变司马迁一生命运的事情。李陵兵败陷于匈奴,作为小小的太史令,司马迁在武帝的盛怒之下忍不住为他辩护了几句,却以“诬上”的罪名下狱,接下来竟蒙受了对于一个男人而言最为耻辱的宫刑。
出狱后,一度心如死灰的太史公面对来自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摧残,发愤著书,挥出一记记时间的重拳,语言的重拳,写出《报任安书》,更写出“史家之绝唱”的《史记》。他用自己的文字击败了汉武帝,他的隐忍也拯救了汉武帝。他承必须一个人像一个坚强的男人一样担当起中国的榜样。对于中国史学和文学来说,他的实录和批判精神震撼至今,也真正描绘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灿烂星空。
以杜甫为坐标,时间向后再推进整整一千年,正是乾隆二十多年的时候。这是曹雪芹的晚年,也是帝国的晚年。此时的曹雪芹早已不是南京城内鲜花锦衣的贵族少年,而成了北京西山一个穷困潦倒面带菜色的一个普通市民。家道中落后,他的生活极为艰难,甚至陷入“举家食粥”的境地。
但他仍有人生真趣和红尘洒脱,更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和坚忍毅力,回顾家族盛衰往事,追问幻灭冷暖人生,终于看透尘世悲欢,领悟了来自生命深处的神秘暗示,一举突破肉身的重重包围,探索出历史和宇宙间人类共同的情感和命运,写成《红楼梦》这样一部旷世奇书。这部未竟完成的作品使得中国的文学足够圆满,并毫无疑问将成为全人类永久的精神财富。
时间的车轮继续发轫,到了二十世纪的一九零二年以后。此时的鲁迅尚在日本,照片上的周树人一脸的青春和稚嫩,怀着一心学医救国的理想来到海外异乡求学。
但是,不久发生的那场著名的看电影事件给了他重重的一击,犹如当头棒喝,使他不禁开始深入地思考民族和思想二者的关系。他做出了弃医从文的举动,用一支耕耘纸上的笔代替了他曾经梦想的手术刀,这支笔不仅仅是投枪,是匕首,更是一个孤独者在发现民族精神被遗忘后拿起的时代旗帜。在写出《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后,他还写出了高度紧张和焦灼的《野草》。作为民族之魂,他的真知灼见和充满爱憎的民族感情,他的巨大的痛苦诉求以及对中国人劣根性拷问的力度之沉重发人深省。二十世纪的这一刻,我们庆幸有了鲁迅这样的精神巨人。
光阴逆流而上,公元四零五年,建安帝义熙元年,四十一岁的彭泽县令陶渊明看到自己的仕途已然无望,决心归隐田园,躲避官场世事,这才写出了千古名篇《归去来兮辞》。这个喜欢菊花的江西人,用一次彻底的反方向回归成功地完成了一次对自我本心的精神救赎,一篇《桃花源记》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在黑暗的东晋,他就像一只归巢的飞鸟,用双肩肩负起整个南山的夜色,用手指指出得意的自然。在苍茫的色彩中,他抵达了汉语的核心,也抵达了中国的良心。他的消极是另一种积极的反抗,并以个人偏执的信念成为后世被冷遇者的寄托。在归家的那一刻,他的心灵不再为形体所束缚,他的人生从此闪耀自由之光。
这五个苦难的时刻不仅仅属于个人,它们串连成中国人整个的精神史和心灵史。正是由于这些个人的直接面对和从容不迫,才奠定了更加深沉和强烈的民族力量。作为人类寥寥可数的先驱者,他们勇敢地承担起时代的责任,带领一代代世人跋涉前进。他们不是王侯将相,可他们的高贵和不朽却远远超越他们所在时代的帝王,他们都是有血有肉的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他们留下的作品里的真诚、善良、坚强、反抗和勇毅果敢的气魄也必将是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有过太多繁华的帝国,后来随着岁月慢慢湮没;有过长期的战争和短暂的和平,今天仅把成败付之一笑;有过太多奢靡的物质,今天早已化为无形烟火;有过胜利也有过屈辱,有过屠杀也有过饶恕,有过风光也有过卑微。但最后留下来的,只有这些最伟大的精神。所以,我们应该阅读经典,只有通过他们的作品,我们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和感悟那些浩瀚如海的作品中最闪亮的存在。这样,当我们在面对他们的人生时,就会更加平心静气地面对自己个人的挫折,就更有了在这个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并存的社会里活下去的勇气和决心。
02
读书是智慧之光
从《易经》和《诗经》开始,我们的古人就说尽了中国先民的思维方式和情感倾诉。这两部书是我们思想和情感的故乡。
等到了圣人孔子的出现,对短暂生命的永恒意义就有了一次完美和全面的扫荡性思考。“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位儒家创始人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年间就给出了关于人生的最好的答案。对在人和如何和社会相处这件事上,他以坚持、积极、认真和近乎于顽固的可爱的用世姿态感动了后世。他认为一切应有秩序,世间应充满爱,于是产生了“仁”和“礼”。
孔子对自己的人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对其他人提出了更多的忠告和期望: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心怀宽广,小人老是烦恼)。他描绘的理想社会: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一幅多么轻松自在、宁静悠长和快乐人生的生活图景。
而另一个山东人孟子则活在残酷的战国,作为孔子的后学,他以更加积极的“性善”论走上中国哲学的前台,他用一颗“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的“恻隐之心”提出仁义礼智等道德纲常,并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那是一个“施仁政”和“行王道”的理想社会。“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一理想带有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他对百姓的同情,他鲜明的个性和善辩的才能,以及身上那股百折不挠的“舍我其谁”的“浩然正气”,都是后来者的道德楷模。
在这之前,春秋年间,孔子曾向一个人问礼,他就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老子追求人生的另一重意义,就是“道”。作为对自然世界的抽象认识,这个理论在今天依然闪烁着辩证法的光辉。他的自然无为,放诸人世,就成了“无为而治”。“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则表达了他理想中的乌托邦社会的远景。这种对闭塞蒙昧的自由生活的向往,也并非完全的消极避世,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完美人生的不懈追求。
到了人命朝不保夕的战国,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位最具文学色彩的哲学家,他就是庄子。他以汪洋恣肆的文笔、魅惑动人的意象和凌驾人间的思想,天马行空一般与天地往来,感染了无数后世之人。这个河南人,做过蒙国的小官,行为惊世骇俗,性格张扬不羁,作品里充满了绝对的精神自由和对俗世的愤激之情。他崇尚人与自然的融合,在《逍遥游》一文中,他将自己变化于自然,并表达了从遨游大海到飞翔天空的无拘无束的解脱,但当他一飞冲天,俯视下界时,却发现了自己还需要依靠风的力量并有所寄托,自己也未免有些悲观和绝望。陷入困境的庄子,用他那种繁复而诡谲的意象,创造出一个神奇的世界。那是我们内心的另一个矛盾重重的世界。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处世哲学,我们有一半是孔子,所以有时我们积极入世,有一种平常和上进的心态,即使有时难免自私自利;我们有一半是老子,所以我们消极出世,有一颗敏感而愤激的心灵,即使这种心灵如今已被可怕的世故消磨殆尽。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学问,中国哲学是中国式的为人处世的的东方式哲学。注重时间性,希图通过瞬间达到永恒的领悟是中国哲学的特点。
除了儒家和道家,佛教也是中国宗教和哲学不可忽略的一部分。佛教进入中国在两汉之际,在与儒道交融发展之后,在三国魏晋获得较大发展,并对我们的日后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禅宗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成为隋唐时期佛教的一个宗派,并在日后的中国佛教史上独树一帜,具有了最鲜明的中国特色。我们除了要了解儒家和道家,还要了解佛教,这样才能了解我们中国人的一些日常世俗的东西,才能够更深入地认识我们自己。
03
读书是文化镜像
中国的文化思潮在历史上发生过比较大的几次,春秋战国是一次,魏晋南北朝是一次,五四运动前后也算一次。每一次思潮的发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乱世,而且是多种文化相互碰撞发展的结果。先是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各个小国文化产生的冲突和矛盾,并最终确立起了大国儒家的中心学说,后来就发展到了佛教与中国文化的相遇和抵触,这次抵触以佛教被中国的儒家和道家消费掉为代价而结束。
到了二十世纪,才是真正的东西方文化的较量,无论是去欧美,还是去日本,中国的学子和革命者都从西方找到了自己的寄托。并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向西方文化俯首称臣。但这次较量的结果是,基督教并没能如愿以偿地像佛教那样进入中国人的生活,只能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到了今天,国力达到了近几百年里最强大的时期,我们才逐渐有了文化觉醒的意识。所以,在二十一世纪初的这个新的时代里,我们有理由期待着第四次思潮的到来,并且也有理由了解西方,并最终使中国的文化强大起来。
东亚文化源于中国。曾受中国文化泽被的日本经过明治维新的成功改革,脱亚入欧,从此在心态上认为自己是西方国家,直到今日也和中国有着极大的历史隔膜。韩国也在努力地去汉化,并且急于把类似于端午节的节日申请成为他们的世界文化遗产。这其中也反映出了新一轮的文化竞争。作为中国人,必须拥有宽容和兼收并蓄的大国心态,在继承好自己的优秀传统的同时了解其它各种文化的形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