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言(本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市,中国当代著名作家。80年代中期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2000年,莫言的《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2005年莫言的《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2011年莫言凭借作品《蛙》获得茅盾文学奖。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现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各行各业都在讲创新,文化领域、艺术创作同样如此。然而,假使我们不认真分析,创新就会变成一句空洞的口号、一个招牌,使得很多创新不过是在复旧,缺乏新意。
无论哪方面的创新,都必须从本民族、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寻找灵感。
前几天我读到一则新闻:驻中国30多个国家的大使到广州参观一家只有几十人的小企业,因为这家企业的产品是青蒿素。
有一位非洲国家的大使甚至说,是青蒿素挽救了他们国家的命运。青蒿素挽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因此中国科学家屠呦呦教授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她正是从传统文化中找到灵感,然后创新,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艺术家、科学家应该从本国的历史文化里寻找灵感,并进行创新。因为,只有创新基础上的文化交流才是历久弥新的,也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每天发生变化。
创新还应该具有强烈的学习意识。
亚洲很多国家的生活习惯不一样,思维方法也各有差别,它们的产生与当地历史、风土人情、大自然甚至空气和水密切相关。各个国家的艺术形式,以及这些艺术形式所包含的深刻思想内容,都值得我们学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一古老说法,依然是一条金科玉律。
我们还要向当下的生活学习。
如果不能深入地投入到生活中去,不能与老百姓心心相印,不能准确地把握住时代的跳动脉搏,我们的写作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就会脱离时代,不能感动自己,更不可能感动读者。深入到当下的日常生活里去,是创新的基本保证。
向中国学习、向外国学习乃至向生活学习时,还应该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高度敏感的艺术神经,足以发现生活细节中包含的文化意义和历史渊源。
一些来自生活的细节,有深厚的文化历史渊源,出现在艺术创作里会极富生命力。
我在韩国与朋友饮酒,酒过三巡,韩国朋友会把自己喝过的酒杯推到我的面前,把我的酒杯推到他的面前,这就是中国成语里的推杯换盏。这个在今天中国已然消失的行为却在友好邻邦很好地保存下来。
我们应该时刻观察,吸取文化交流积累下来的成果,为新的文化创造提供具有说服力的细节。
文化交流还可以与经济贸易、政治对话融为一体。
我们在克罗地亚举办了一个文学论坛,该国总统讲到一个细节,让我非常震撼。他说在10分钟前,他跟克罗地亚北部的一个首领通了电话,双方商定停火24小时。可见,文化的某些力量是纯粹的政治对话所难以产生的。
我希望,亚洲各国之间的各种交流被当做一个整体来考量。因为无论政治对话还是经济贸易,最终目的还是文化上的共同繁荣。
一个国家真正的繁荣昌盛,不是GDP有多高,而是它的人民灵魂有多么样的丰富,艺术有多么样的灿烂。
-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