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在公元前六世纪,创建佛教的时候,他本身也是个异端。
因为是针对当时印度占据主导地位的婆罗门教提出来的,当时的印度有九十六个外道,佛教修行当中的“八正道”很多都是针对外道而言的,所以永远都是在这样一种对立的状态中间才能够发展。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邪门的方法永远比你更多,所以我们才要努力,抑止魔焰,让正气可以高扬,所以这个世界,这个社会,一直都在正邪之间、善恶之间胶着发展,有外道,并不奇怪。
但要追求正知正见,就要我们不断的去努力,去坚信那些正确的理论。
认识第一,信仰第二
法舫是中国近代的高僧太虚大师的弟子,他曾经讲过,佛教在六个方面的关系要搞清楚,其中一个是:认识第一,信仰第二。
我们今天往往是颠倒的,变成了信仰第一,认识第二,所以就出现了盲目的信仰。
认识第一是首先要认识到这样一种文化,这样一种宗教,而不是盲目的去信仰。禅宗也提倡的是正信,提倡是一种理性的信仰。
禅宗的祖师们经常讲,佛教,不怕不信,就怕迷信。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禅宗的祖师讲,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所以禅宗提倡我们要悟,但怎么才能悟?我们就是在疑问中去求真理,去寻求答案。
就好像《中庸》中所说的,我们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在信仰的问题上面也是这样,我们要不断的去学习了解,也要不断的提问,还要慎思,要缜密的思考,然后要明辨,哪个是真相,哪个是假象。
苦集灭道
佛陀当年也是这样,原来盲目的修,苦行了很多年,悟了吗?没有悟。
反而苦行到了自己生命都处于危险的时候了,于是他接受了牧羊女的羊奶,恢复了体力,再到树下去认真的思考。
然后才悟到了四谛,悟到了苦集灭道。开始认识到我们生命的过程,就是个苦的过程,这是他在生活实践中体悟到的,肉体上面的,生老病死,情感上面的,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炽盛,所以说一个生命是八苦缠绕的。
苦的根源在哪里?也就是身口意三业,三业的集聚才造成了生命的痛苦,所以佛陀悟到了第一个苦,第二个是集。
然后再从三业分析哪个是最根本的,结果发现意业是最根本的,所谓意就是我们的心,贪嗔痴三心造成了我们生命中的八苦。
然后再思考,我们追求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也就是寂灭,涅槃的这样一种人生状态。所谓寂灭也就是了脱生死,超越轮回。
其实我们今天很多人学佛还是在轮回里,总是想着我下辈子如何如何,没有超越,佛教追求的不是通过轮回来改变自己的生命状态,而是从根本上超越这个生死。
所以是寂灭的,也就是涅槃的。
那么怎么才能了脱生死,超越轮回,达到这样一种寂灭的状态呢?就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人生,从而在实践中完成修行,这就是佛陀提出来的道。
依教奉行
苦集灭道,苦是现实中的事情,造成现实的苦是因为集,三业的结集,也可以说是因为我们现实世界中的因果关系。
我们要超越它,追求灭的这样一种境界,通过修正,通过对世界智慧的认识,也就是道。
佛陀是通过理性的思考才建立起这样的一套信仰的,他教导我们的信众也是这样的,也要不断的去思考人生中的各种问题,并不是去期待着某一种力量,或者期待着佛陀来救助大家的。
其实很简单,照着做就好了,没有必要求这个,求那个。求这个神通,求那个长生不死,那都是没有净化自己的心灵才造成的。
这些佛菩萨都是佛法的一种精神,一种道理的体现,我们学佛学菩萨,我们就是要我们能按照佛菩萨那样去做。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你就是菩萨,这就是正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