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致力于推广文学传播文化的在线平台,帮助大伙重视阅读和文学创作,传递文学力量,推动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 《 普读 • PooDu 》

基辛格:朝鲜战争对中国而言不只是平局

Kissinger: Korean War Is Not Just A Draw For China

2023-06-03 01:31
基辛格:朝鲜战争对中国而言不只是平局

本文节选自[美] 亨利·基辛格:《论中国》,中信出版社

中国多次警告美军越过“三八线”会产生严重后果,但美国充耳不闻。

令人不解的是,艾奇逊认为中国的警告不是通过官方渠道发出的,因此可以置之不理。

也许他自以为能够镇住毛泽东。

迄今为止,各方发表的许多文件中没有一份显示任何一方曾认真讨论过采取外交途径解决的可能性。周恩来对中央军委或政治局的历次讲话都没有表露这样的意图。

与普遍的观点相反,中国“警告”美国不得越过“三八线”无疑是转移视线的一种手法。那时毛泽东已经派解放军的朝鲜族士兵从满洲越境去援助北朝鲜了,他还把台湾海峡沿岸的大军调到朝鲜边境附近,并向斯大林和金日成保证中国会支持北朝鲜。

唯一一次可能会避免中美马上开战的机会,是毛泽东10月14日给还在莫斯科的周恩来的指示信。当时中国军队正在准备跨过鸭绿江。

毛泽东在信中谈到了他的战略计划:

如时间许可则将工事继续增强,在六个月内如敌人固守平壤、元山不出,则我军亦不去打平壤、元山。在我军装备训练完毕,空中和地上均对敌军具有压倒的优势条件之后,再去攻击平壤、元山等处,即在六个月以后再谈攻击问题。

当然,中国完全不可能在六个月内在空中和地上取得压倒性优势。

如果当年美军驻足于平壤元山一线(朝鲜半岛狭窄的颈部),会不会就能建立一个缓冲区,打消毛泽东的战略担忧呢?如果美国通过外交途径向中国做一些表示,以后的事态发展会不会就不一样了呢?毛泽东会不会因为他的军队借出兵朝鲜之机得到精良的装备就满足了呢?

也许毛泽东对周恩来所说的那六个月本来是一个机会,可以用来进行外交接触,提出军事警告,或是让毛泽东或斯大林改变心意。另一方面,从革命义务或战略责任的意义上,毛泽东无疑会反对在迄今为止由共产党占领的土地上建立缓冲区。

基辛格:朝鲜战争对中国而言不只是平局

然而,深得《孙子兵法》三昧的毛泽东可以同时推行看起来相互矛盾的战略,而美国却没有这个能耐。它选择了联合国支持的方案,把鸭绿江作为朝鲜的边界,没有选择朝鲜半岛狭窄颈部那条它本可靠自己的军队和外交努力保护的界线。

中美苏三角关系中的各方就这样进入了一场有可能触发全球冲突的战争。战线时时变化,呈拉锯状。中国军队攻下了汉城,但又被击退,直至停战谈判,战区陷入军事僵局。谈判一谈就是两年,其间美军不再发动军事进攻——这对苏联来说无疑是理想的结果。苏联自始至终都建议把谈判,甚至是这场战争,拖得越久越好。

1953年7月27日,停战协议达成,基本上维持了战前沿“三八线”划定的界线。

参战者谁也没能实现自己的全部目标。对美国来说,停战协议的签署达到了它参战的目的——击败了北朝鲜,但同时它这个核超级大国却被力量薄弱的中国打得一蹶不振,无力再向前推进。它不负期待,为盟国提供了保护,却也付出了代价:有些盟友开始露出反叛的苗头,美国国内也出现意见分歧,争论不已。

观察家们不会忘记美国关于这场战争目的的辩论。

麦克阿瑟将军信奉传统的作战原则,战必求胜;美国政府则认为这场战争只是幌子,意在把美国诱入亚洲——这确实是斯大林的战略——因此愿意接受军事上的平局(可能还有长期的政治上的挫折),这就是美国第一次参战所落得的结果。

基辛格:朝鲜战争对中国而言不只是平局

v

美国无法调和政治和军事目标,这也许会使其他有意向美国挑战的亚洲国家相信,美国国内难以接受没有明确军事结果的战争——10年后在越战的旋涡中,这个难题再次尖锐地出现。

也不能说中国完全如愿以偿,至少在通常的军事意义上是这样。

毛泽东没能像中国的宣传机器起初宣称的那样,把整个朝鲜半岛从“美帝国主义”的魔掌下解放出来。但是他决定参战是为了更大、更抽象,甚至可以说是浪漫的目的:使“新中国”经受战火的考验,彻底颠覆中国一贯的软弱和被动的形象;向西方(在一定程度上也向苏联)证明中国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军事力量,为了保护国家它将不惜使用武力;确立中国在亚洲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主导作用。

毛泽东新思想的主要贡献不仅在于它的战略思想,更在于藐视世界强权,敢于走自己的路的坚强意志。

基辛格:朝鲜战争对中国而言不只是平局

从这个广泛的意义上说,朝鲜战争对中国而言不只是平局。它确立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军事强国和亚洲革命中心的地位。它还建立了中国作为一个令人敬畏的对手的军事威信,在以后的几十年中,这一威信始终不坠。

对中国在朝鲜战争的记忆成了后来美国对越战略的一个重要制约。中国利用这场战争和同时进行的“抗美援朝”宣传和镇反运动达成了毛泽东的两个中心目标:消灭国民党在大陆残余的反动势力、巩固人民政权,增强人民的“革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基辛格:朝鲜战争对中国而言不只是平局

毛泽东激起民众对西方强权的愤慨,把战争描述成“打击美帝嚣张气焰”的斗争;战场上的胜利使中国在经过几十年的软弱挨打之后获得了精神上的重生。尽管战争打完后中国已是筋疲力尽,但在它自己和世界的眼中,它都换了崭新的面貌。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斯大林成了朝鲜战争最大的输家。他准许金日成开战,并且催促毛泽东出兵。他看到美国对共产党在中国取得胜利未做反应而受到鼓舞,以为金日成在朝鲜也可以如法炮制。美国的插手使得这个目标化为泡影。他支持毛泽东出兵,料想这么一来就会使中美两国结下深仇,因而增加中国对苏联的依赖。

斯大林的战略预测是对的,但他对结果的估计却大错特错。中国对苏联的依赖是一把双刃剑。苏联给中国提供的军备最终加快了中国的自立。斯大林促成的中美之间的不和并未导致中苏关系的改善,也未降低中国走铁托道路的可能性。

正相反,毛泽东认为他可以同时对两个超级大国都不买账。

基辛格:朝鲜战争对中国而言不只是平局

美苏之间的冲突至深至广,所以毛泽东判断他在冷战中尽可利用苏联的支持而无须做出回报,甚至可以在苏联没有许诺支持的时候就打出苏联支持的旗号作为威胁,他在后来的几次危机中就是这样做的。朝鲜战争刚结束,中苏关系就开始恶化,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斯大林瞒着中国怂恿金日成冒险,蛮横地逼迫中国出兵干预,尤其是苏联在提供支援时不情不愿,条件苛刻,所有的支援都是以借贷方式,以后都是要还的。

10年内,苏联将成为中国的头号对手。又过了不到10年,就将发生一场同盟关系的逆转。

基辛格:朝鲜战争对中国而言不只是平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