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舒生,码字工,
- 哲学爱好者,一直关注教育和自我成长。
01
近年来,市场流行不少“人生哲学”系书籍,似乎人只要有权了,有钱了,有名了,或有学问了就可以出一本冠名《XXX的人生哲学》的书。
这类书籍在书网上随便一搜,会冒出很多来,比如企业家系的《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学》《柳传志的人生哲学》《马云的人生哲学》《马化腾的人生哲学》《俞敏洪的人生哲学》,学者作家系的《冯友兰的人生哲学》《南怀瑾的人生哲学》《林语堂的人生哲学》《季羡林的人生哲学》《梁漱溟的人生哲学》,主持人系的《孟非的人生哲学》,功夫系的《李小龙的人生哲学》……几乎每个行业的名人都可以出一本自己的“人生哲学”书。
这些名人系的人生哲学书籍,总是将自己或书中主人翁的励志故事、成功经验与人生观结合起来,我们细细读来,也确能获得一些感悟和启迪。有时它们还像榜样一样砥砺着我们。但是我们也要警惕,其中“人生哲学”一词的用法,多迎合的是流行看法,导向多是功利式或鸡汤式的,并不是真正的人生哲学。
真正的人生哲学,不仅需要深刻的反思,而且需要对人生有比较系统而一贯的认识。人生哲学的核心在于其深度思考,在于其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在于其知行合一,并不在于那些励志故事和成功经验。从专业上讲,人生哲学其实属于伦理学范畴,其核心是探究一个人该怎么看待人生,怎么过活。
当然,谈伦理学可能太抽象太专业了,对我们非专业人士来说,“人生哲学”用起来往往要亲切得多。
现在谁想深究人生哲学的内涵,或者想发展自己的人生哲学,那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绝对是一位超越时空的良师益友。苏格拉底是最为公认的人生哲学大师,也是人生哲学的鼻祖。
02
为什么说苏格拉底是人生哲学的鼻祖?有人可能说,肯定是苏格拉底啊,哲学不就是他发明的嘛?如果是出于这个理由,那就弄错了。
苏格拉底确实是人生哲学的鼻祖,但哲学并非苏格拉底发明。在西方享有“第一哲学家”声誉的是米利都的泰勒斯。他生活的时代大概比苏格拉底早100年。在泰勒斯之后,又出现了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米尼、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等一批前苏格拉底哲学家。
为什么哲学史称他们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呢?因为这批哲学家关注的焦点是世界和万物存在的根源。根据泰勒斯的研究,世界的本质是水;阿那克西米尼则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气;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火;毕达哥拉斯相信万物皆为数……虽然他们各自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但研究对象都是世界和万物存在,因此他们又是属于“仰望星空”的一批,科学探究的精神由此开启。到了苏格拉底,他一方面继承了前哲学家的探究精神,一方面又调侃道:“雅典城郊的那些树木和动物无法教会我怎么生活,真正使我感兴趣的是人。”调侃的背后是到苏格拉底关注的重心变了,世界不再是焦点,人本身才是。这个转变的历史意义是巨大的,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就说“苏格拉底第一次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地面”,它意味着,认识人自身才是哲学的中心,由此,最早的人生哲学诞生了。
但苏格拉底不仅仅是开创了人生哲学的先河,还简直把一套人生哲学发挥到了极致,以致后来一直被人景仰却从未被超越。
03
苏格拉底到底提出了一套什么样的人生哲学呢?
第一,人皆有神性。
苏格拉底是个有神论者。他认为神是存在的,并且知道一切,决定一切,而每个人身上都有神性。人身上的神性就存在于灵魂里。
看起来苏格拉底好像很迷信,其实不然。
他虽然认为神是存在的,却认为我们不可能完全认识这位神,因为人生短短几十年,看不见摸不着碰不了想不到的东西太多,永远不可能像神一样神通广大。但因为人的灵魂是不朽的,所以人又分享神的一部分,就像盲人摸象一样,我们对神的认识是有局限的,但我们可以通过我们能触摸到的部分让自己变得更有神性,也就是说,通过不懈地追求智慧,我们可以不断向神明靠近。
所以这里说的神明,不是我们想象的如有眼苍天、如来佛、菩萨、玉皇大帝、耶稣、宙斯之类的人格神,而相当于是一种完美的标准,一种指向终极存在的理念。对人来说,正是有了这个最高标准和最高理念,人才能找到通过神性的道路。这里确实牵涉到宗教信仰,但这种信仰不是像佛教、基督教、道教、伊斯兰教一样会信奉一个团体的、具体的神,而是一种完全基于个体理性认知和直观体验的信仰。这样一种信仰理念,在世俗化的过程种,很大部分就变成了人们眼中的“理想”。
理想是无限的,我们不可能完全实现我们的理想。这种不可能,一方面是说我们现在的理想难以实现,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们自身对理想的认识会不断变化而使得绝对理想不可能达成。我们只能通过自身的探求不断接近理想。这个探求的过程可能会转向,可能误入歧途,也可能出现意外变节,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停止追逐理想,否则的话,我们就是自甘堕落,糟蹋了我们身上最好的部分。
有人可能觉得这种认识太高大上,跟我们平凡的生活格格不入,其实不然。人只要还想变得更好,那他骨子里就是理想基因的。想挣更多的钱,想更年轻,想更健康,想赢得更多朋友,想更出名……所有这一切,背后都有其自身的理想憧憬。
这样看起来,好像人人都是理想主义者了。但你真的有理想吗?苏格拉底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集中体现在德尔菲神庙那著名的神谕上,即人要认识你自己。
第二,深度认识你的灵魂。
苏格拉底强调的自我认识、自我深省,不是说你把自己的理想列个清单,反省反省自己做得怎么样就完了,也不是儒家圣人说的“每日三省吾身”式的道德反省。苏格拉底的自我认识本质上是超越功利式、道德式或鸡汤式的,其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要深度认识灵魂自身,一是要深度认识灵魂的处境,简单点说,就是既要认识自己,也要认识他人,二者不可偏废。
认识灵魂自身,需要认识到灵魂中主要存在的三个部分:激情、欲望和理性。其中激情是中性的,可用于欲望,也可用于理性;欲望则是人的本能,它不辨善恶,只想为所欲为;理性则以整体的善(也就是至善)为目的。因此,人要想最大程度地生活得好,就必须让理性借助激情的力量,驾驭好欲望这匹天性暴烈的马。以此来认识我们的理想,就可能免不了一番灵魂追问:
我的理想是什么?我希望我的理想能给我带来什么?它是否真是我内心的需要?我的理想一直在变化还是不变?我的理想最终能为我带来什么?理想使我快乐还是痛苦?我需要为理想付出什么代价?我的理想在哪些方面是理智的,哪些方面是幻想?……
这一系列追问,实际上已经为今天的成功学所深化发展。但是苏格拉底没有停留于此,他强调自我实现,也同样强调人的社会性。在柏拉图最著名的作品《理想国》里,苏格拉底就把人和国家进行类比。因此他所谓的认识自己,不仅是个体的自我认识,也是对大写的人的认识,
那么如何认识大写的人呢?这就是接下来要谈的第三点。
第三,未经省察的生活不值得过。
苏格拉底为什么说“未经省察的生活不值得过”?因为在他看来,未经省察的生活往往是一种依据天性、习惯、习俗、传统、社会惯例或他人模范而过的生活。未经省察的生活,不论他外表多么辉煌,多么成功,都可能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生活。唯有通过对生活的深入省察,我们才可能在理性的指导下,过上灵魂真正认可的生活。
苏格拉底是如何省察生活的?在雅典广场与政治家、诗人、剧作家、工匠、农夫、商人等形形色色的人对话的过程中,他形成了一套对生活追根究底的问答法(亦称诘问法、辩证法、思想助产术),其一般运用过程是这样的——
讨论一个问题时,苏格拉底一般先从一个流行而仓促形成的意见开始。然后他从日常生活中提出例证来考验这种意见,有可能和必要时,则表明这种意见的论据不充分,需要修改和纠正。他提示各种各样的事例,帮助参加对话的人构成正确的意见,直到真理逐步展现出来,才停止追问。
后人将苏格拉底问答法提炼为四个步骤:第一,讥讽:不断提问题使对方自陷矛盾最终承认自己的无知。第二,助产:帮助对方得到问题的正确(或清晰)答案。第三,归纳: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的共性和本质。第四,定义: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
借着其独树一帜的问答法,苏格拉底对他那个社会流行的各种人生观念,如神话传说、政治、伦理、艺术、家庭、友谊、健康、财富、自律、勇敢、正义、美德、心理等都做了清晰的省察盘问。这样的省察盘问不是为了成为博学鸿儒,而是为了找到生活的真谛。
现在我们用苏格拉底问答法来省察理想的社会性质时,理想就会面临很多问题:我的理想在社会上真实存在吗?我的理想来自何处?我的理想对他人有什么影响?我的理想只是一己之私还是为了整体的善?我的理想有何社会价值?我的理想值得每个人追求吗?我是如何看待他人理想的?我内心推崇什么样的理想?人人都有理想,我的理想凭何成功?……不论你做什么工作,事业是何,当你这样真诚地追问一番后,你都能更深刻地认识到你自身的理想和大写的人的理想。
一旦你用苏格拉底问答法省察生活,你就会发现社会流行的许多观念可能站不住脚,我们原来确信无疑的思想观念可能变得问题重重。而现实生活中总有人告诉你要少想点,要简单点活,想多了只会给自己徒添痛苦,毫无意义。但是,根据苏格拉底的人生哲学,这是无论对自己还是对他人都不负责的生活态度。
没有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反复省察,短时期来看,我们可能会过得很幸福,但这种幸福是建立在无知和自以为是基础上的,它的地基并不牢,像窗户纸一样一捅就破;而长期来看,未经省察的人生,就像那些一直住在洞穴里手、脚和心灵都被束缚的人,他们把看到的幻象当作真实,一辈子都在自欺欺人。这样的人,他拥有的一点“人生哲学”都是被社会一层层过滤过的。他可能逢人就说“我主张XXX人生哲学”,但实际上他不过是拾人牙慧。
说到底,就像苏格拉底一直强调的,无知不是好的选项,知识才是。当然,今天我们理解的知识主要是一种工具性的东西,但在苏格拉底这里,知识不是死记硬背下来的东西,也不仅是谋生的工具,而是始终和善关联在一起的美德。看起来,这才是健全的知识观,亚里士多德就说过,任何知识产生之初都是基于一定善的理念的,即使今天看来有知识不完全等于有良知,但人确实应该将知识用于善的一面。只有当知识服务于善的理念时,善念才能像阳光一样具有使万物生辉的能量。
04
综上所述,苏格拉底的人生哲学虽然涉及到人生重要的方方面面,但其核心却是一以贯之的。
苏格拉底认为神是存在的,且人的灵魂因分有神性而是不朽的,因此要最大限地过好这一生,就应该追寻至善,关心你的灵魂,省察你的生活,让理性成为你生活的主宰,让美德为你带来幸福,让知识破除你的无知。苏格拉底人生哲学的可贵处在于,他不是简单地向人宣示这些道德信条,而是让所有这些信条都成为一个紧密关联的整体,都保持内在逻辑的一致。
但苏格拉底从来不是教条主义者,他从来没有将自己的人生哲学强加于人,他始终对自己的哲学信念持开放态度,他甚至从未宣称自己有人生哲学或人生智慧,相反,他总是宣称自己一无所知。看过柏拉图和色诺芬写的苏格拉底,就不难明白苏格拉底何以被称为对话大师、哲人中的哲人,但与人讨论时,这位大哲始终以朋友相待,即使是他的弟子,他也从来不收一分钱,也不会因为被当成老师就表现出高人一等的派头。他一直像接生婆一样,用自己的方法技巧帮助他人催生自己的人生哲学,所以苏格拉底的人生哲学,既是他自己发展出来的一套自成一体的人生哲学,也是我们借以发现自身人生哲学的一种方法。
像许多伟大的思想一样,也许苏格拉底的人生哲学并非完美无瑕,但它却能超越时空的局限,始终在提醒我们应该追寻真正美好的生活,而不是看起来很好的生活。所以就像苏格拉底说灵魂是不朽的,我也要说,苏格拉底是不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