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致力于推广文学传播文化的在线平台,帮助大伙重视阅读和文学创作,传递文学力量,推动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 《 普读 • PooDu 》

一位乞丐的圣心圣德,多少人还记得?!

How Many People Still Remember The Sacred Heart And Virtue Of A Beggar? !

2023-06-02 21:58

诗有云: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

今天说的这个乞丐,就是一位民间奇才。论天资,他未必拥有奇特的才华,但是他的故事堪比一万个奇才的故事的总和还“奇”,“奇”到连帝王家的正史官也不得不“屈尊”为这位特殊的乞丐作传。

现代的年轻人,恐怕没有几个人记得这位乞丐的名字了。但他在民国年间却大名鼎鼎,许多学生都将他列为最崇拜的偶像。不绕弯子了,这位千古乞丐就是武训。

一位乞丐的圣心圣德,多少人还记得?!

武训生于道光十八年(1838)间,在家中排行老七,穷到连名字都没有,索性就叫武七。武训这个名字实际上是个赐名,在他老年时,朝廷为嘉奖他的兴学义举而给他取名为“训”。

武训本是当时社会最底层的一个普普通通的乞丐。但他从小对读书就有着天生的渴望,经常不顾塾师呵斥去私塾偷听读书。不过他的童年太苦命。五岁时父亲病死,姐姐做了童养媳;9岁就跟着母亲讨饭,并把讨得的好东西都留给母亲;可惜十四岁那年,母亲也死了,于是他到姨夫家做童工;17岁又为一地主当长工,期间不仅分文未得,最后还被莫名指责“讹赖钱财”,给痛打一顿扫地出门……

这小小年纪,却尝遍人间辛酸,放在今天的电视屏幕上,也不是一般的苦情剧。

苦难并没有使武训沦落,反而使他从自身的悲惨经历中悟到:以往受尽欺辱,都是吃了不识字的亏。而周围像他这样的穷人还有很多,如果不念书,穷人永远没有出路。(看官别笑话,旧社会不像我们现在这样选择多。那时读书意味着很多很多……)于是,他自告奋勇,将兴办义学作为余生的使命。这事,换作是个大富豪,并不难办;换作普通人,努力努力也不是不可以;但对于一个苦命的乞丐,完成这事就无异于天方夜谭了。

但武训之奇的一大表现,就在于他那打不死的执着。

有了兴办义学的信念,武训开始手使铜勺,肩背褡袋,烂衣遮体,风餐露宿,四处乞讨,足迹遍及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地。

他一路乞讨一路歌唱:

他在歌声里讲述着自己的故事,也歌唱着人类特有的善良。通过三十多年既百般屈辱也不乏温情援助的乞讨,他修建起了三处义学,购置学田三百多亩,积累办学资金达万贯,这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教育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事情。也因此,武训成了唯一一个以乞丐身份载入正史的人。

武训的影响是深远的。梁启超曾专门为武训撰写了《兴学节略》,赞武训的义塾“行之数十年,弟子卒业而去者,不可胜数”,而他始终“日以两钱粗馒终其身”。冯玉祥将军称颂武训是“千古一丐”,还为此大声疾呼“大量办义学,急务此为最”,并于1932年至1935年间,在山东创办了十五所武训小学。陶行知创办育才学校,张伯苓创办南开学校都与武训精神的影响有很大关系。

陶行知先生还用一首短诗《武训颂》对武训的一生做了概括,诗中这样说:

武训办义学不仅在国内有很高声誉,在国外也有影响。他被收入《世界教育辞典》中,因为他没有文化,故称他为“无声教育家”、“平民教育家”。

一位乞丐的圣心圣德,多少人还记得?!

他的圣心圣德,本可与国外的菲斯泰洛奇,特蕾莎修女比肩而立,甚至有过之而不及。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圣人式的教育人物,现在他的名字却消失在公众的视野里。反观现在的一些名流富豪,他们为社会做点贡献不过是举手之劳,却被一些媒体炒吹捧成佛祖般的慈善人物。